..續本文上一頁,十念一念決生淨土,阿彌陀佛本願威神時時刻刻加持,只要自己的心願解行與他相應,臨終一定來接,此事實要決定深信不疑,乃一生中第一件大事。
又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叁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贊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又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恒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
釋迦佛是本師,他出生在王宮,以世間人說,他是繼承王位的太子,富貴兩全。他覺悟世間功名富責虛幻不實,如昙花一現,看破事實真相,統統舍掉,乃出家修行。佛當年在世叁衣一缽,過最低水准的生活,與人無爭,于世無求,對後世絕無欺騙,其所遺留的經教應深信不疑。
佛在此經中講到叁福九品,定散二善。叁福九品是散善,定善是念佛。修定善之法即是修念佛叁昧,講了叁種,觀想念佛、觀像念佛、與持名念佛。佛在阿彌陀經與無量壽經中都特別提倡持名念佛,可知在種種念佛法門中以持名最爲殊勝,一心念佛,淨念相繼,謂之定善。在正助雙修中屬于正修。散善屬于助修。“證”是佛給我們作證明,“贊”是佛爲我們演說,對西方極樂世界極力贊歎,說明阿彌陀佛依正二報,令人生起歡喜羨慕之心。
諸佛如來同心同願,願十方無量刹土一切苦難衆生皆能即時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今天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實現了諸佛如來的心願,所以一切諸佛對阿彌陀佛異口同音皆來勸勉十方一切凡夫念佛求生淨土。
羅什大師所譯的阿彌陀經將十方佛贊簡化爲六方,四維免去了。文字省略,而意義則包括十方。玄奘大師所譯保存梵文原貌仍爲十方,無量壽經亦爲十方佛贊。這些經文皆證明釋迦佛所介紹西方世界完全真實,共同勸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決定得生,等于一切諸佛給我們授記,也就是對我們決定得生提出保證。
又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
這些話是善導大師說的,在中國佛教史中有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中國人最有福報,諸佛菩薩在中國應化史迹最多,所知彌陀化身就有善導、永明延壽、豐幹和尚。還有身份未泄露的,無從揣測。佛菩薩常常示現在人間,可惜我們肉眼凡夫見不到。此處說“仰願”是極尊敬的語氣,與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所說“禮敬諸佛”一樣,我們是未來佛。佛菩薩禮敬衆生,而衆生並不禮敬諸佛。“一心唯信佛語”,淨土五經皆是佛說,決定要信仰。不顧身家性命,下定決心,依照經中所講的理論方法教訓去作,佛叫我們舍的就舍,叫我們作的就作,叫我們放下的就放下,叫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就去,這才是真正隨順佛的意願與教誨,佛的意思是叫我們破迷開悟,快快成佛。往生西方世界就是最快成佛的道路。成佛就是成就自己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過現未無所不知就是成佛。若能把這一段教導作到,佛就承認我們是他的弟子。
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經深信行者。必不誤衆生也。何以故。佛是滿足大悲人故。實語故。除佛已還。智行未滿。在其學地。由有正習二障未除。果願未圓。此等凡聖。縱使測量諸佛教意。未能決了。雖有平章。要須請佛證爲定也。若稱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說。是義不如是。不印者。即同無記無利無益之語。
“一切行者”包括九界衆生,上至等覺菩薩,如文殊普賢,下至惡道衆生連五逆十惡均包括在內,“但能依此經”,“此經”指往生極樂不退成佛之經典,如淨土五經之任何一經。要深信不疑,依照經典修行,這一生必有成就,如此作必不誤衆生。我們爲什麼要如此相信佛語?因爲佛是圓滿的大慈大悲的人,焉能誤導我們。況且金剛經上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佛的話最真實。
佛以下等覺菩薩、叁賢、十聖、羅漢辟支佛等智慧未達圓滿,仍在學地,尚有正習二障未除,“二障”是煩惱障與所知障。“正”是講現行,亦即起作用,“習”是習氣,到了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他仍有正習二障,但是很微薄,雖微薄,仍屬障礙而不能成佛,如除之即圓滿菩提。此處勸勉我們要相信佛語,信心由此建立,此一生往生有望。此等凡聖五十一位菩薩,包括聲聞緣覺,長期接受佛的教誨,並不一定完全了解佛的教意,尚有所不知。“雖有平章”,“平”是“平等”,見解與佛平等,“章”是“明顯”,顯露其思想見解行持與佛一樣,尚須由佛證明。菩薩講經要得佛的認可才算數。菩薩說經總不如佛,學佛人要依靠佛。淨土叁經是佛親口說的,華嚴楞嚴都比不上。況且又爲十方一切諸佛之所證明與贊歎,無論任何人批評叁經,都不要理會,縱然是等覺菩薩所說,你也不要相信。又菩薩所說,佛同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佛不同意,就說汝等所說是“義不如是”。不印可者,就如同“無記無利無益之語”,“無記”是無所謂善惡,“無利無益”是沒有好處。
佛印可者。即隨順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若多若少。衆不問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也。若佛所說。即是了教。菩薩等說。盡名不了教也。應知。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爲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又深心深信者。決定建立自心。順教修行。永除疑錯。不爲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
凡有所說,佛如同意給予印可,並說“如是如是”,亦等于佛說,可以流傳後世。只要佛同意,所有言說即是“正教”,“教”是教誨,“正義”是道理沒有錯,“正行”是行持,“正解”是理解,“正業”是行業,“正智”是理智,非邪知邪見,以此六項作爲正法的標准。佛經除佛之外,還有四種人說的,佛經是開放的,如其所說的宗旨意趣與佛相同亦等于佛說。因此佛法中有“叁法印”及“一法印”,“法印”即“標准”。小乘有叁法印,無常、無我、涅槃。佛弟子與天、人所說,如其內容合乎此叁法印,佛均予認可,與佛說無異。大乘只有一個標准即“實相”。“實相”即事實真相,佛在大乘經典所說均爲實相。大衆不需要問菩薩定其是非,菩薩都不必問,菩薩以下更不必問。令我們要信心堅固,在修學過程中絕不動搖,不爲外緣所礙。念佛求生淨土連菩薩都不要問。念佛往生是諸佛如來的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佛今天雖不在世,佛的經典存在世間,我們讀到經典,與親聞佛說法,無二無別。
“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這是第二次遇到“仰勸”二字,說的非常恭敬誠懇。勸一切有緣往生者,對此經典能信能願能行的人就是有緣之人。若菩薩所講的與淨土叁經不相應,亦不要相信,免得發生障礙退失信心,把這一生往生淨土決定成佛的殊勝利益錯過。不往生則決定輪回,因見思煩惱不能斷,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要斷見思才能出叁界,叁界六道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惟獨此一法門,蒙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加持,不要斷煩惱,只要伏住煩惱就行,叫“帶業往生”。禅宗到最後,臨終時念佛求生淨土,參看禅門日誦與百丈清規即可明了。密宗到最後也是念佛,教下更不必說。爲什麼臨終都念佛求生淨土?知道其他法門都走不通,在無量壽經上叁輩往生最後一段有提及此類非專修淨土者,亦能往生,品位高下,看其工夫淺深。慈舟大師判作“一心叁輩”指這些非專修淨土者。專修大乘者往生是否可靠?如有真實工夫專不專修都可靠,若無真工夫,則專修可靠,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還是專修靠得住,不要雜修。
“又深心深信者,決定建立自心”,此“自心”即自信心,自己對自己要完全相信,才不會受他人影響。蕅益大師說,信願行中之信,要相信自己是未成之佛,阿彌陀佛是已成之佛。今借阿彌陀佛之助使我在一生中圓滿成佛,順從佛在經典上的教導,認真修學。永遠除去疑錯,不爲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此疑錯中略舉幾端,要特別小心。“別解”,同樣學佛,依據不同的經典,不同法門,故見解不一樣。“別行”是修行的方法不同,念佛取執持名號方法而他人采觀經之觀想方法,行不同,必有妨礙。其他經典可以參考,了解其理論方法因果,而我自己修行則專持名號,絕不受其影響,這就對了。“異學”,學的不同。“異見”,見解不同。“異執”,執著不同。本經是教我們一切放下,專門執持名號,不爲一切外面境緣所動搖退失自己本來的行願。否則這一生又空過了。
問曰。凡夫智淺。惑障處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經論來相妨難。證雲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雲何對治彼難。成就信心。決定直進。不生怯退也。
此處問的意思是說凡夫智慧淺薄,惑障深重,如果遇到修學宗派法門與我們不相同的人,故意爲難我們,還引經據典,證明罪障凡夫不能往生。我想念佛同修在修學過程中會常常遇到。如何對付這些故意爲難之人,同時也要堅持我們的立場。大師在下面有一大段極爲精要的答辯。
答曰。若有人多引經論證雲不生者。行者即報雲。仁者雖將經論來證道不生。如我意者。決定不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諸經論。盡皆仰信。然佛說彼經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又說彼經時。即非說觀經彌陀經等時。然佛說教備機。時亦不同。彼即通說人天菩薩之解行。今說觀經定散二善。唯爲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證言得生。爲此因緣。我今一心依此佛教。決定奉行。
大師解答此問題頗爲詳盡。過去陳健民老居士曾費了很多時間,查了許多經論,查不出經中有“帶業往生”字樣,並在刊物上發表言論。因此有許多修行多年的老居士聽了他這番話也動了心。善導大師在一千多年前老早就看清楚,所以他的答複是:“仁者雖將經…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