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所問經要義
黃念老的《大乘無量壽經解》,引《大寶積經》中彌勒菩薩對釋迦牟尼佛說,“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功德利益,若有衆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于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爲發十種心”。這十種心非常重要,即是發菩提心的具體落實。于是我就將《大寶積經》的這段經文查出。全經共有兩卷,經文很長,我仔細看了兩遍,覺得非常重要,世尊將現代學佛的四衆弟子在日常生活中所犯的毛病,一一指出,的確是現代修學救命的一部經典。
學佛犯了嚴重的過失,自己不曉得,還以爲將來一定能往生。若臨命終時,業障現前,問題就非常嚴重。上次講述《金剛經》,多半偏重在理論與原則上;而這部經的好處則是全落實在細行上,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都爲我們指明。爲什麼宣講這部經,我深深感覺是叁寶的加持。
《大寶積經》在大乘佛法是一部大經,全經共一百二十卷,這是第九十一卷“發勝志樂會”,第二十五會。《無量壽經》的五種原譯本,其中唐譯本就出自《大寶積經》第五會。宋朝王龍舒居士會集《無量壽經》時,只有此本沒見到,所以他的會集只依據四種原譯本,很遺憾的是未見寶積經。我們很有福報,經典齊全,甚至會集節校等九種版本,都可以讀到。今天,我利用此次短暫的聚會,將這部經的內容作重點的報告,此經對現代修學人關系重大。經文一開端,說明當年世尊的常隨弟子們所作示現。
“是時衆中,多有菩薩。業障深重,諸根暗鈍。善法微少,好于愦鬧。談說世事,耽樂睡眠。多諸戲論,廣營衆務。種種貪著,爲所不應。妄失正念,修習邪慧。下劣精勤,行迷惑行。”
讀此一段經文,想想自己,以及四周的同修,是不是如佛所說,犯了這些毛病。他們皆是受了菩薩戒的菩薩,“業障深重,諸根暗鈍”。這句是總說,所說的皆是原則,細說的還在下面經文。“善法微少,好于愦鬧”,善根少,喜歡愦鬧。“愦”是糊裏糊塗,“鬧”是熱鬧。喜歡談論世事,迷于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之中。
“多諸戲論”,凡是無益于道心的言論,都稱作戲論。“廣營衆務”,廣是繁多,營是經營,喜歡經營一些世法。譬如建道場、做法會,都稱作廣營衆務。“種種貪著”,染著境緣,增長貪嗔癡慢。“爲所不應”,佛在經中教導我們不應該做的事卻天天去做。
“妄失正念,修習邪慧”,佛是覺悟;他們是迷而不覺,世智辯聰,與佛不相應、與法不相應。 《金剛經》講得好,“離相離念”,“叁心不可得”,“諸法緣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諸法實相。他們誤以爲衆生與諸法都是實在的,這是錯誤知見,這就不相應,屬于邪慧。
“下劣精勤”,他們在生活中,似乎也很精進、很勤奮,可是所做的都是迷惑行。“後五百歲”是世尊滅度兩千五百年以後,正是指我們這個時代。所以,我們讀到這部經,確實感到寒毛直豎。佛若不提醒,總以爲自己修行得還不錯;展開此經對照自己的心行,才知道毛病百出。
彌勒菩薩見到會中這麼多業障深重的初學菩薩,非常感慨的說,這些菩薩于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皆已退轉。佛門有句話說,“初發心者,成佛有余”。初發心的人非常勇猛,真有道心。同修們發心皈依、發心受在家五戒、菩薩戒。初發心出家,那時心是真誠的,真的是成佛有余。若能保持不退轉,那還得了!可惜保持不久,所以又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天邊;學佛叁年,佛化雲煙”。加速度地退轉了!有幾人能保持不退轉?這是佛門四衆弟子修行的現象,彌勒菩薩見了,生起大慈悲心。
“此諸菩薩于無上菩提圓滿道分。”我們要特別留意這句話,此即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若非成熟,不可能發心皈依、受戒,不可能發心剃度出家。這確實是善根福德因緣俱會。“皆已退轉”,業障深重,內有煩惱,外有惡緣,使我們的道心像閃電一樣,亮一下就沒有了。雖然只閃亮這麼一刹那,已非常難得。無量劫來都在黑暗裏,忽然有一道閃光,就很不容易了。彌勒菩薩發起慈悲心,要幫助這些菩薩,也就是幫助我們這樣初學的人。
他很慈悲的問大衆,“你們爲什麼退轉?爲什麼不能精進?”這些菩薩們也都很誠實,對彌勒菩薩說,“我們現在對于無上菩提圓滿道分,的確沒有增長,只有退轉,因爲我們的心常有疑惑。”他們于無上菩提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沒有透徹了解,所以常懷疑自己該不該學佛,該不該作佛;于六道、十法界的事實真相也常生疑惑。佛說我們今天所作所爲是墮落,我們到底是不是墮落?因爲這個緣故,善法生起時也常被這些疑惑障礙了,所以修學佛法不能精進,唯有退轉。
彌勒菩薩非常高明,並不直接教導他們,而向他們建議,“我們可以一同到佛那裏,佛是一切智,佛的智慧德能是圓滿的。佛成就無障礙!我們去見佛,佛一定有方法教導我們斷疑生信”。這些菩薩衆中有六十位,人數並不多,他們就跟彌勒菩薩一起去見佛,見佛時自然就生起慚愧心,表現非常悲痛。此時,佛首先勸他們不要悲傷,說明世出世間法都不離因果,因果非常複雜。
“汝于往昔造作惡業。”這句是總說,你們在往昔造作的惡業無量無邊。佛將它歸納爲四樁事,“于諸衆生以暢悅心。嗔罵、毀辱、障惱、損害”。“暢悅心”是自己痛快,罵人罵得很痛快,造業造得很痛快。“嗔罵”是以嗔恚之心罵詈一切衆生,對自己看不慣的、不順己意的,就動嗔恚。“毀辱”是毀謗、侮辱。“障惱”是障礙、惱害。這些都是對于善法,看到衆生做好事,嫉妒心就生起,想方設法破壞他、障礙他,不讓他成就,讓他生煩惱。這就是對于衆生種種的損害。
“隨自分別”。“隨”是隨著自己的意思。自以爲這樣做是對的,其實皆是利己損人,造作種種惡業。不知道真實法中“無我”,而將此身當作“我”,凡是與我身不利的,都要排斥、障礙、損害它。
“不能了知業報差別。”不知道因果報應的道理與事實。我們在般若經上得到一個總結論,“諸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的轉變與相續是不空的。“諸法”是世法與佛法。佛家常講:“衆生畏果,菩薩畏因”,衆生任意的造作,果報現前時才知道害怕,然已無濟于事了。菩薩畏因,菩薩覺了,不怕果報;果報現前,只好承受。因爲菩薩明了惡報之可怕,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十分小心謹慎,不造惡業,不惱害衆生。佛提醒他們過去世的業因果報,今天雖然行菩薩道,欲求得無上菩提圓滿道分,實在太難了!若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退成佛,這是非常難得的勝緣,卻退轉了,真是太可惜。
“是故汝等。今爲業障之所纏縛。于諸善法不能修行。”你們知道這是善法,可是欲塵境界一現前,自己作不了主,還是造業。有時造作之後後悔,就是一點善根發現,諺語說“良心發現”。這一點良心很可貴,此即是善根。有些人造作惡業之後,不曉得自己做錯了,還以爲是做對了,這就是愚闇到了極處,確實佛菩薩也無法救他。世尊如此提示,這些菩薩們也非常難得,他們真正忏悔,向佛陀致敬,求佛詳細說明自己的業障。
唯有佛陀有智慧、有能力、有神通,知道一切衆生,生生世世所作所爲。一般人不知道來生與過去生的事。阿羅漢只能知道五百世,超過五百世,就沒有能力知道。遇到佛,機會太難得了,求佛說明。自己明白這些事,真正求忏悔,從今以後不敢再造。一個人在佛前發願,真的求忏悔,知道過失,以後不再造了,這是佛的好學生。中國古聖先賢常講,“浪子回頭金不換”。人不怕有過失,怕的是不能改過,“知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些人願意改過自新,佛當然歡喜爲他們說明。佛爲他們說的這些話,我們聽了仔細思惟、反省,自己有沒有犯這些過失。如果有,也要學這些菩薩,發願從今而後更不再造。
佛告訴他們,“汝曾往昔于俱留孫如來法中。”“俱留孫”是釋迦佛的前一尊佛。他們曾經在俱留孫如來法會之中,“出家爲道。”真的是善根很深厚,可是出家修行,“自恃多聞,修持淨戒”。“多聞”是聽經聞法的時間很長,大小乘佛法皆通達,自以爲很了不起,又能“修持淨戒”,多聞是慧解,淨戒是梵行,真的是福慧雙修。這樣的出家人非常希有難得,會有什麼過失?
“常懷驕慢傲逸之心。”這就是他們的習氣病根;自以爲了不起,目中無人。一個人沒有學問、沒有德行時,爲人還很謙虛,樣樣不如人,謙虛卑下。經讀多了,學問增長,如從前李老師所說,學問大了,眼睛慢慢長到頭頂上,看不見人了,甚至對父母也不敬。父母是種田的,沒念過書,自己大學畢業了,就瞧不起父母;自己得博士學位,老師沒有得博士,連老師也瞧不起。真有這樣的人!
出家造作的惡,自己不知道,經讀得再多,種類、遍數再多,並沒能體會入心。古人常講,“學問深時意氣平”。愈是有學問的人愈謙虛、愈卑下。《論語》中,孔夫子從未對任何人表示自己很有學問、有德行,未曾表示傲慢的態度,對于童子也很有禮貌。釋迦牟尼佛對待任何人都恭敬、謙虛,連傲慢的念頭也沒有。
多聞、持戒,都是表面工作,沒有實際體會,四衆同修犯此毛病不輕。我們念佛、誦經,自以爲將來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與事實往往有相當的距離。以上是第一類過失。
“又行頭陀,少欲知足。”這是一類修苦行的苦行僧。“頭陀”是苦行。這很難得,如住茅篷、住山,與外界社會很少接觸,算得上是真修行。“于是功德複生執著。”以爲自己有道行、有功德,執著在此。幾個人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而不執著?說實在話,如果沒有這些功德利益,他就不肯修了。一定要懂得,“執著”就壞了,得不到真實功德,只能得一點世間有漏的福報。功德變成福報,而福報相當麻煩。
多聞是修慧,持戒是修福。他真的在修慧、修福,但是有傲慢…
《彌勒菩薩所問經要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