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专弘。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故名深心。

  前面说过,若口称一心专称彼佛。口若不称,此处说得明白,念佛要相续不断,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均在念,这一句佛号时时刻刻保持相续不断。口念有时会累,心中要常保持佛号,无论大声小声或金刚持,随自己调节,不疲不厌。到很疲倦的时候可以稍休息片刻,莫脱衣睡。不论老参或初学均应念念不舍不间断,是名“正定之业”。“正定”即“念佛三昧”,亦即弥陀经说的“一心不乱”。十方一切诸佛与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愿望相同,能如此作就是随顺佛愿,亦为正中之正。三业之中持名念佛是正中正。意业中之观想与身业中之礼拜,谓之“助业”。这是善导大师在观经中的开示。许多念佛方法中特别注重持名念佛,因其为一切诸佛菩萨所提倡。除了以上所说正助二行外,其余诸善,如三福九品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符合楞严经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的念佛要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意旨。若行后杂行如三福等可能把念佛断掉了。虽可回向得生,仍属于杂行。总而言之,以念佛为正,以三业专注依正二种庄严为正,除此之外,经论上教我们的一切方式均属于杂行助行。如无量寿经三十二至三十七品均属杂行,但是很重要,因为我们专不起来,若身语意念念不间断专注在西方极乐钓境界,怎么会有过失呢?既然不能专,常打闲岔,所以三福九品就有必要,可以帮助正修。以上所讲均属于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

  “深心”完全属于自利,即至诚心之自受用。“回向发愿心”是至诚心利益众生的受用,即他受用,所谓如何处世待人接物。“过去”是指过去生中,“今生”是指这一生。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说法都指现世,“过去”是昨天以前的,“今生”是今天所造作的,两种说法均讲得通。身口意造诸恶业且不忏悔,当然不能往生。西方世界纯善无恶,焉能容纳。世间法的善根简单说就是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学佛的老同修,长期接受佛法薰陶,知宇宙人生的真相无非是因果循环的现象,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十法界都离不开因果。古德说: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有因无缘亦不起作用,而且因果通三世,此生未报,可能报在来生,来生未报必报在后世。佛家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果报现前顿生畏惧,怕也没用,仍要受报。菩萨则反是,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小心谨慎,不敢逾分,恐受报应。此宇宙间之真理。修善是应作的,造罪是不应作的。众生之所以造恶,因其迷惑颠倒。虽然迷惑程度不同,总是每况愈下,一世不如一世,要想出离三界太难了。今日有幸,得闻佛法,对于诸佛菩萨教诲之恩德实感戴无已。如果遇不到佛法,这一生又虚度了。

  一切善法之中以帮助别人觉悟最有价值。世出世间之善根莫过于此,而出世间之第一善根即专修专弘往生的法门,此外还要随喜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过去所修与今生所修以及随喜他人所修善根,一概都不求,不求今生来世人天福报,以及智慧德能,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心专念一,必定往生。修行到此地步,道力坚强,若想帮助过去的家人以及冤亲债主,动个念头就行了。倓虚老法师的自传影尘回忆录中有一段真实故事。伦老未出家时与友人开中药铺,铺中有一位同事刘先生,平时研究楞严经多年。有一天在柜台上打瞌睡。正在此时境界现前,看见二人走上前来,他一看是他的冤家,已经死了,心想一定是来找麻烦。他就问他们来此何事,二人态度安和对他说:“此来求你超度。”他问如何超度?二人说只要你答应就行了。他说我答应。于是二人就沿著他的膝盖肩膀攀缘升天了。后来又来了两个人,一看是他已去世的太太与女儿,也是来求他超度的,他一样答应,也都相携升天。这一段故事的题目是“八载寒窗读楞严”。可见修行有功夫,不必请和尚念经超度亡人,自己动个念头就行了,这全是由真实深信心中发出来的,有无比的力用。

  又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上文“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语意坚定,必须真实心中回向,有真实信心求生净土,无丝毫怀疑。信心之坚定犹如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所动。修行人有的稍有工夫,即增长贡高我慢,产生异见,所谓“知见不圆,解行偏漏”,希望你改学他的法门。我有一年在台湾大专佛学讲座开了一门课,讲感应篇,非佛教经典,一次下课时在休息室里,来了一位法师,把我诃斥一顿,他说:“你是一位讲经法师,讲的也不错,为什么不讲佛经而讲外道的书?”我说我未讲外道书。他说感应篇不是外道是什么?我说它虽然不是佛经,而是法印印定,等于佛经。他说:“什么法印?”我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算不算法印呢?”他听了之后扭头就走了。佛法非常开明,任何人所讲只要符合其标准,就是佛的大印盖上了。弘扬佛法讲感应篇不是我开的端,印光大师最先提倡。印光大师住普陀山,定海县知县邀他到宗海弘法,他派人去,讲文昌帝君阴骘文,道教的经典,可见老和尚有慧眼。要救度众生,最初级的佛学,就是令其深信因果,断恶修善,这是基础。印光大师苦口婆心的教诫,真是有智慧有方便,不是浅学之士所能明了的。真正发菩提心的人,有真实智慧,决定一心,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勇猛精进。不可听到别人说几句闲话就犹豫不决,乃至退转,把这一生往生机缘失掉,实自弃之甚者也。在大经里读过,许多菩萨念念所希求的,还求不到,我们今天如果当面错过,岂不可惜?此不能怪罪异见之人,只怪自己信心不坚,作不了主宰。

  问曰。若有解行不同。邪杂人等。来相惑乱。或说种种疑难。道不得往生。或云汝等众生旷劫已来。及以今生。身口意业。于一切凡圣身上。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罪。未能除尽。然此等之罪。系属三界恶道。云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入彼无漏无生之国。永得证悟不退位也。

  此种问题常常萦回于心中,造成不能往生的真正障碍。善导大师实在是大慈大悲为我们开示解答这些问题。同样学佛而不同宗派不同法门,如天台华严禅密与我们解行不同,另外还有邪见之人,说出种种疑难,归根结蒂,就是说念佛不能往生,你是白修了。你们无量劫来一直到今天,身口意三业对凡圣之轻慢,对大乘经典之诽谤,对修行人恶意伤害,以及造作十恶五逆,破四重戒,毁谤三宝,断善根起大邪见,破戒破见,业障如此之重,焉能只凭一生修福念佛即能往生佛国圆证三不退呢?我们听了之后,他说的很有道理,如信心发生动摇,这不是破戒而是破见,就没救了。

  答曰。诸佛教行。数越尘沙。禀识机缘。随情非一。譬如世间人眼可见可信者。如明能破闇。空能含有。地能载养。水能生润。火能成坏。如此等事。悉名待对之法。即目可见。千差万别。何况佛法不思议之力。岂无种种益也。

  大师的答复是先说机缘,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十方世界诸佛无量无边,其教导大众修行的方法实在太多了。佛为什么说这么多方法呢?他是应机施教,一切众生因缘不同,根机亦不同,因此佛教人修行方法也不一样。譬如世间人亲眼看到的事物,自然会相信,如明能破闇,空能含有,地能载养,水能生润,火能成坏,这些待对之法,千差万别,无可置疑。佛法是如来果地上亲证之法,佛具十力四无畏以及种种不思议境界,绝非一般人所能体会,岂能说没有利益耶?

  随出一门者。即出一烦恼门也。随入一门者。即入一解脱智慧门也。为此随缘起行。各求解脱。汝何以乃将非有缘之要行。障惑于我。然我之所爱。即是我有缘之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随所乐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脱也。行者当知。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

  “随出一门者”,“出”是指“出离”,法门无量无边,皆是对治烦恼,如能出一门,即脱离一种烦恼。“随入一门者”,“入”是讲“亲证”,如证得一分即得一分智慧自在。佛说种种不同法门,使各各得智慧,各各得解脱。你提出来这些疑问,乃是给我一个障碍,你对这个法门很喜欢即是有缘,不喜欢即是无缘,我对净土法门很喜欢,我有缘,有缘就得度,各人修各人的,互不相碍,随各人爱好,很快的能得到解脱。

  学佛的目的如果是为求解,一切法门经论均须涉猎,从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以至于佛果,一切皆学都无障碍。如讲修行,目的是在修定开悟,若用前面的方法,即变成障碍,对自己断烦恼、得清净心、开悟证果,毫不相干。学佛与佛学是两回事。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