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專弘。
又就此正中。複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爲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爲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衆名疏雜之行也。故名深心。
前面說過,若口稱一心專稱彼佛。口若不稱,此處說得明白,念佛要相續不斷,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均在念,這一句佛號時時刻刻保持相續不斷。口念有時會累,心中要常保持佛號,無論大聲小聲或金剛持,隨自己調節,不疲不厭。到很疲倦的時候可以稍休息片刻,莫脫衣睡。不論老參或初學均應念念不舍不間斷,是名“正定之業”。“正定”即“念佛叁昧”,亦即彌陀經說的“一心不亂”。十方一切諸佛與阿彌陀佛對我們的願望相同,能如此作就是隨順佛願,亦爲正中之正。叁業之中持名念佛是正中正。意業中之觀想與身業中之禮拜,謂之“助業”。這是善導大師在觀經中的開示。許多念佛方法中特別注重持名念佛,因其爲一切諸佛菩薩所提倡。除了以上所說正助二行外,其余諸善,如叁福九品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爲“無間”。符合楞嚴經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的念佛要領,“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意旨。若行後雜行如叁福等可能把念佛斷掉了。雖可回向得生,仍屬于雜行。總而言之,以念佛爲正,以叁業專注依正二種莊嚴爲正,除此之外,經論上教我們的一切方式均屬于雜行助行。如無量壽經叁十二至叁十七品均屬雜行,但是很重要,因爲我們專不起來,若身語意念念不間斷專注在西方極樂釣境界,怎麼會有過失呢?既然不能專,常打閑岔,所以叁福九品就有必要,可以幫助正修。以上所講均屬于深心。
叁者回向發願心。言回向發願心者。過去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實深信心中。回向願生彼國。故名回向發願心也。
“深心”完全屬于自利,即至誠心之自受用。“回向發願心”是至誠心利益衆生的受用,即他受用,所謂如何處世待人接物。“過去”是指過去生中,“今生”是指這一生。這是一種解釋。第二種說法都指現世,“過去”是昨天以前的,“今生”是今天所造作的,兩種說法均講得通。身口意造諸惡業且不忏悔,當然不能往生。西方世界純善無惡,焉能容納。世間法的善根簡單說就是利益一切衆生的事業。學佛的老同修,長期接受佛法薰陶,知宇宙人生的真相無非是因果循環的現象,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十法界都離不開因果。古德說: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有因無緣亦不起作用,而且因果通叁世,此生未報,可能報在來生,來生未報必報在後世。佛家說:菩薩畏因,衆生畏果。果報現前頓生畏懼,怕也沒用,仍要受報。菩薩則反是,起心動念一切造作,小心謹慎,不敢逾分,恐受報應。此宇宙間之真理。修善是應作的,造罪是不應作的。衆生之所以造惡,因其迷惑顛倒。雖然迷惑程度不同,總是每況愈下,一世不如一世,要想出離叁界太難了。今日有幸,得聞佛法,對于諸佛菩薩教誨之恩德實感戴無已。如果遇不到佛法,這一生又虛度了。
一切善法之中以幫助別人覺悟最有價值。世出世間之善根莫過于此,而出世間之第一善根即專修專弘往生的法門,此外還要隨喜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過去所修與今生所修以及隨喜他人所修善根,一概都不求,不求今生來世人天福報,以及智慧德能,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心專念一,必定往生。修行到此地步,道力堅強,若想幫助過去的家人以及冤親債主,動個念頭就行了。倓虛老法師的自傳影塵回憶錄中有一段真實故事。倫老未出家時與友人開中藥鋪,鋪中有一位同事劉先生,平時研究楞嚴經多年。有一天在櫃臺上打瞌睡。正在此時境界現前,看見二人走上前來,他一看是他的冤家,已經死了,心想一定是來找麻煩。他就問他們來此何事,二人態度安和對他說:“此來求你超度。”他問如何超度?二人說只要你答應就行了。他說我答應。于是二人就沿著他的膝蓋肩膀攀緣升天了。後來又來了兩個人,一看是他已去世的太太與女兒,也是來求他超度的,他一樣答應,也都相攜升天。這一段故事的題目是“八載寒窗讀楞嚴”。可見修行有功夫,不必請和尚念經超度亡人,自己動個念頭就行了,這全是由真實深信心中發出來的,有無比的力用。
又回向發願願生者。必須決定真實心中回向願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剛。不爲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唯是決定一心。投正直進。不得聞彼人語。即有進退。心生怯弱。回顧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上文“必須決定真實心中回向願作得生想”,語意堅定,必須真實心中回向,有真實信心求生淨土,無絲毫懷疑。信心之堅定猶如金剛,不爲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所動。修行人有的稍有工夫,即增長貢高我慢,産生異見,所謂“知見不圓,解行偏漏”,希望你改學他的法門。我有一年在臺灣大專佛學講座開了一門課,講感應篇,非佛教經典,一次下課時在休息室裏,來了一位法師,把我诃斥一頓,他說:“你是一位講經法師,講的也不錯,爲什麼不講佛經而講外道的書?”我說我未講外道書。他說感應篇不是外道是什麼?我說它雖然不是佛經,而是法印印定,等于佛經。他說:“什麼法印?”我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算不算法印呢?”他聽了之後扭頭就走了。佛法非常開明,任何人所講只要符合其標准,就是佛的大印蓋上了。弘揚佛法講感應篇不是我開的端,印光大師最先提倡。印光大師住普陀山,定海縣知縣邀他到宗海弘法,他派人去,講文昌帝君陰骘文,道教的經典,可見老和尚有慧眼。要救度衆生,最初級的佛學,就是令其深信因果,斷惡修善,這是基礎。印光大師苦口婆心的教誡,真是有智慧有方便,不是淺學之士所能明了的。真正發菩提心的人,有真實智慧,決定一心,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勇猛精進。不可聽到別人說幾句閑話就猶豫不決,乃至退轉,把這一生往生機緣失掉,實自棄之甚者也。在大經裏讀過,許多菩薩念念所希求的,還求不到,我們今天如果當面錯過,豈不可惜?此不能怪罪異見之人,只怪自己信心不堅,作不了主宰。
問曰。若有解行不同。邪雜人等。來相惑亂。或說種種疑難。道不得往生。或雲汝等衆生曠劫已來。及以今生。身口意業。于一切凡聖身上。具造十惡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破戒破見等罪。未能除盡。然此等之罪。系屬叁界惡道。雲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入彼無漏無生之國。永得證悟不退位也。
此種問題常常萦回于心中,造成不能往生的真正障礙。善導大師實在是大慈大悲爲我們開示解答這些問題。同樣學佛而不同宗派不同法門,如天臺華嚴禅密與我們解行不同,另外還有邪見之人,說出種種疑難,歸根結蒂,就是說念佛不能往生,你是白修了。你們無量劫來一直到今天,身口意叁業對凡聖之輕慢,對大乘經典之誹謗,對修行人惡意傷害,以及造作十惡五逆,破四重戒,毀謗叁寶,斷善根起大邪見,破戒破見,業障如此之重,焉能只憑一生修福念佛即能往生佛國圓證叁不退呢?我們聽了之後,他說的很有道理,如信心發生動搖,這不是破戒而是破見,就沒救了。
答曰。諸佛教行。數越塵沙。禀識機緣。隨情非一。譬如世間人眼可見可信者。如明能破闇。空能含有。地能載養。水能生潤。火能成壞。如此等事。悉名待對之法。即目可見。千差萬別。何況佛法不思議之力。豈無種種益也。
大師的答複是先說機緣,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十方世界諸佛無量無邊,其教導大衆修行的方法實在太多了。佛爲什麼說這麼多方法呢?他是應機施教,一切衆生因緣不同,根機亦不同,因此佛教人修行方法也不一樣。譬如世間人親眼看到的事物,自然會相信,如明能破闇,空能含有,地能載養,水能生潤,火能成壞,這些待對之法,千差萬別,無可置疑。佛法是如來果地上親證之法,佛具十力四無畏以及種種不思議境界,絕非一般人所能體會,豈能說沒有利益耶?
隨出一門者。即出一煩惱門也。隨入一門者。即入一解脫智慧門也。爲此隨緣起行。各求解脫。汝何以乃將非有緣之要行。障惑于我。然我之所愛。即是我有緣之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愛。即是汝有緣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脫也。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
“隨出一門者”,“出”是指“出離”,法門無量無邊,皆是對治煩惱,如能出一門,即脫離一種煩惱。“隨入一門者”,“入”是講“親證”,如證得一分即得一分智慧自在。佛說種種不同法門,使各各得智慧,各各得解脫。你提出來這些疑問,乃是給我一個障礙,你對這個法門很喜歡即是有緣,不喜歡即是無緣,我對淨土法門很喜歡,我有緣,有緣就得度,各人修各人的,互不相礙,隨各人愛好,很快的能得到解脫。
學佛的目的如果是爲求解,一切法門經論均須涉獵,從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以至于佛果,一切皆學都無障礙。如講修行,目的是在修定開悟,若用前面的方法,即變成障礙,對自己斷煩惱、得清淨心、開悟證果,毫不相幹。學佛與佛學是兩回事。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爲行者說一譬喻。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裏。忽然中路見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闊百步。各深無底。南北無邊。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其水波浪交過濕道。其火焰亦來燒道。水火相交。常無休息。此人既至空曠迥處。更無人物。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