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記▪P7

  ..續本文上一頁獨。競來欲殺。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見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小。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群賊惡獸漸漸來逼。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正欲向西尋道而去。複恐墮此水火二河。當時惶怖不複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一死。一種不免死者。我甯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衆不畏墮于水火之難。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言。仁者回來。此道陰惡不得過。必死不疑。我等衆無惡心相向。此人雖聞喚聲。亦不回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須臾即到西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言東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極樂寶國也。言群賊惡獸詐親者。即喻衆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言無人空迥澤者。即喻常隨惡友。不值真善知識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喻衆生貪愛如水。嗔憎如火也。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即喻衆生貪嗔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乃由貪嗔強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濕道者。即喻愛心常起。能染汙善心也。又火焰常燒道者。即喻嗔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諸行業直向西方也。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即喻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教法可尋。即喻之如聲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回者。即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疊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喚者。即喻彌陀願意也。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即喻衆生久沈生死。曠劫淪回。迷倒自纏。無由解脫。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舍命已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在經上常看到某菩薩弟子白佛言如何如何。如今善導大師對我們講經說法也用“白”字,可見大師對我們真誠恭敬到了極點。舉一譬喻,目的在幫助我們防止外道邪師異解異見之人爲難我們。他說有人向西而行,到一空曠之地,遇水火二河,中間有一狹窄白道,常被水火侵擾。此刻又有群盜惡獸在後追逐。心中惶恐,進退兩難。只能循此白道前進,正在急行之際,忽聞東岸有人說:仁者決由此道行,定可免難,不必多疑。又聞西岸有人說:你一心正念來到我處,我保護你不會遇難。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決定循此白道直進,行不多久,群賊又說,你走那條路太危險了,你回來我們不會害你。此人聽到亦不回顧,一心直進而行,不久到達西岸,脫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

  這是比喻,“東岸”喻娑婆世界,“西岸”喻西方世界,“群賊惡獸”喻衆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全是魔障。言無人空迥澤者,喻遇不到善知識,常值惡友。言水火二河者,喻衆生貪愛如水,嗔恚如火。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喻衆生貪嗔煩惱中能生一念清淨之心,發願往生。因貪嗔心強故,如同水火二河,善心微弱,喻如狹窄白道。水波常濕道,喻愛心常起,染汙善心。火焰常燒道,喻嗔恚能燒功德法財。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喻回諸行業直向西方。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喻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教法可尋,喻之如聲。言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回者,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疊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言西岸上有人喚者,喻彌陀願意。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喻衆生久沈生死,曠劫輪回,迷倒自纏,無由解脫,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四十八願,願願悲心招喚,使我們對釋迦彌陀二尊生堅定信心,順從兩位佛陀的教誨,把貪嗔癡慢一齊放下,無論任何誘惑現前,絕無顧及受其影響,凡是境界現前,就是他想把我留在娑婆世界,阻我出離。俟見到西方世界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無始劫來未能脫離叁界,今天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個盡虛空遍法界最好的修行場所,何其慶幸。這一大段比喻的說詞,細細體會,可以幫助我們專心修持絕無返顧。

  又一切行者。行住坐臥。叁業所修。無問晝夜時節。常作此解。常作此想。故名回向發願心。又言回向者。生彼國已。還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衆生。亦名回向也。叁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叁心。亦通攝定善之義。應知。

  一切行者,行住坐臥,身口意叁業,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無論順逆,常作此想,一心向往西方世界,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即名“回向發願心”。“又言回向者,生彼國已,還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衆生,亦名回向也”。這是另一個意思。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叁種回向中之回向佛道,回向實際。此處所說是到達西方之後,再倒駕慈航,回入生死,教化衆生,此之謂回向衆生。可知到西方不是去逃難,也不是去享福,只爲成就自己的道業。根據無量壽經所說,我們已經修行無量劫,已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到今天還是老樣子,方知在此世界修行之難,不要說見思煩惱,連身見都破不了。今天知道沒有認真念佛求生淨土。八萬四千法門樣樣都喜歡,才耽誤了。假如一切放下,一生中專念專修專弘,必定往生。今天法緣非常殊勝,對淨土法門之理論方法境界非常清楚。問題在于如何去作。若真肯作,一切諸佛如來都要恭喜你,很快就要成佛了。成佛以後生起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再回到叁界六道中,教化衆生,助其修念佛法門,圓成佛道。

  “叁心既具,無行不成”。“叁心”即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古德說叁心圓發,無行不成,願行既成,無不生者。又此叁心也通攝定善。定善即一心念佛,一心念佛的基礎即建立在叁心上,用圓滿叁心修叁福亦必得生。

  五從複有叁種衆生已下。正明簡機。堪能奉法。依教修行。六從何等爲叁下。至六念已來。正明受法不同。即有其叁。一明慈心不殺。然殺業有多種。或有口殺。或有身殺。或有心殺。言口毅者。處分許可。名爲口殺。言身殺者。動身手等指授。名爲身殺。言心殺者。思念方便計校等。名爲心殺。若論殺檠。不簡四生。皆能招罪障生淨土。但于一切生命起于慈心者。即是施一切衆生壽命安樂。亦是最上勝妙戒也。此即合上初福第叁句雲慈心不殺也。即有止行二善。自不殺故名止善。教他不殺故名行善。自他初斷名止善。畢竟永除名行善。雖有止持二善。總結成慈下行也。

  我們回頭再看看經文。第五“複有叁種衆生,當得往生”。第六“何等爲叁,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叁者修行六念”。再看注解即可接得上。此處說明,修學這個法門要具備叁項條件。第一明慈心不殺,殺業有叁種,身、口、意。口殺是命令他人爲我殺一生物供庖廚。指授他人爲其殺生謂之“身殺”。起心動念欲殺生者,小乘戒雖動心欲殺而不實行,不算犯戒,大乘戒雖未行殺而動念殺害亦算犯戒。大乘戒論心不論事。“若論殺業,不簡四生,皆能招罪障生淨土”。“四生”爲“卵胎濕化”。雖屬蟲蟻之類亦不予殺害,因常存殺念障礙了念佛叁昧。對弱小動物不殺害,即等于布施衆生壽命安樂,乃是最上勝妙戒,屬無畏施。對小動物如蟑螂蟲蟻之屬,若以真誠慈悲之心,懇切勸其遷離,亦能有感應,印光大師傳記中有一段記載。印光大師早年所住房間有跳蚤蚊蟲等,小侍者擬爲其清除,不許,他說,我的德行不夠,叫它們留在此間,給我有所警惕。迨大師七十歲以後,房中昆蟲皆絕迹,此事與叁福中之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之第叁句“慈心不殺”相應。善中有二,一曰止,二曰作。不殺生是止善,對一切衆生不起殺心,且勸別人勿殺,謂之作善。斷殺的意念是止善,任何情況之下不起殺心,乃大慈大悲之下的一種作持也。

  言具諸戒行者。若約人天二乘之器。即名小戒。若約大心大行之人。即名菩薩戒。此戒若以位約者。當此上輩叁位者。即名菩薩戒。正由人位定。故自然轉成。即合上第二福戒分善根也。

  戒律分大乘小乘,非從戒本上分戒經上分,是由人心上分。假如是人天二乘之根器,所有一切戒皆謂之小乘戒。他縱然受菩薩戒也算小乘戒。如果是大心大行之人,他的心是菩薩心,他的行是菩薩行,他所受的一切戒皆大乘菩薩戒。就往生位而說,心地無分別執著,真正清淨平等對待一切人等,即是大心大行之人,此人往生西方必在上叁品。古德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標准一定要訂的高一點,達不到尚可求其次。

  叁福中之第二是“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學佛人縱然未受過五戒菩薩戒,其戒律亦具足。世間戒壇上傳戒是形式,受戒以後,得不得戒是另一問題,不見得受戒即得戒。如明此理,真能慈心不殺,具諸戒行,所得的是上品戒。戒律中除比丘、比丘尼戒一定要師父傳授之外,其余叁皈五戒、沙彌十戒、菩薩戒皆可由行者在佛像前發願受持,只要真心發願,終身奉行,即可得戒。比丘、比丘尼戒要有叁師十證,至少須有五比丘傳授才能得戒。

  二明讀誦大乘者。此明衆生性習不同。執法各異。前第一人。但用修慈持戒爲能。次第二人。唯將讀誦大乘爲是。然戒即能持五乘叁佛之機。法即薰成叁賢十地萬行之智慧。若以德用來比校者。各有一能。即合上第叁福第叁句雲讀誦大乘也。

  這段注解是說明念佛人應當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衆生根性不相同,無始劫來往昔生中之習氣帶到今生,世人不察,以爲是遺傳,其實不是。一般來說,人死之後,在中陰身時,總是要找習氣相近有緣的父母投胎,佛在經中說,神識投胎有四種緣,即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無此種因緣即不會變成一家人。投生時…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