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記▪P8

  ..續本文上一頁以貪愛爲主因,愛不重不生娑婆。對父母有染愛之心,遂致其相貌有像父或像母者。但是相貌在後天方面,依個人所作所爲之善惡業力亦能有所改變,此所謂習染不同。學佛選擇法門亦與過去習氣有關。種種不同法門中,如果是行者過去生中曾經學過的法門必然一見如故,否則很難接受。凡夫無觀機能力,羅漢能觀衆生五百世之因果,菩薩的觀機能力依其品位高低而有異,如能觀機,說法自會契機。所以佛爲衆生性習不同,說出無量法門,以適應各各不同根機。

  前面一種人但用修慈持戒爲能,他修此法門能有成就,若不讀誦大乘經典,單單持戒也可以成就。佛在大集經中說,佛法分叁個時期,第一、正法時期,戒律成就,能斷煩惱,能斷習氣,能開智慧,能證菩提。到了像法時期,人的根性漸劣,單靠持戒不能成就。不是戒有問題,而是人有問題,持戒人的心不如已往真誠,故難成就,須靠禅定,故曰禅定成就。到了末法時期,人的根性更差,煩惱習氣更重,修禅也不能成就。正如倓虛老法師說,在他一生中所見修行人得禅定者有之,而明心見性開悟者未見到一位。禅要明心見性才算成就,僅得禅定果報在四禅天,天福享盡仍入輪回。末法時期念佛成就。我們今天持戒能得戒嗎?修禅這個心能定得下來嗎?事實擺在眼前,就應當老老實實依佛教誨,一向專念,帶業往生。正法時期的成就是說證阿羅漢果。像法時期的成就是講明心見性。末法時期的成就是講帶業往生。

  第二種人有讀誦大乘之習性。其嗜好偏愛是先天的,過去生中有讀書的宿習。大乘經典很多,有些人讀經很容易領悟,證明過去生中曾學習過大乘經典。如過去生中未曾接觸過,今生令其讀誦即覺得格格不入。佛法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乃多生集功累德。如某人對某種經典特別愛好,即讓他專修,一門深入,不必更改,以其專修功夫回向淨土,亦能有成就。

  持戒也有根性,生活習慣守規矩守法,是過去生中有戒行熏習的種子,他看到規規矩矩的生活覺得高興。若過去未有此種子,見到規律生活覺得太拘束。理論是知見,持戒是行持。理論若無行持,理論必然落空,二者不能分家。理論是思想見解的依據,亦即正知正見的標准。戒律是行爲的規範。二者實爲一體。若用心專修,這一面修成,那一面同時也得到了。譬如念佛,尤其是不識字的人,只要沒有妄想執著,念到一心不亂,他會開悟。有人說他既然開悟,爲什麼不講經說法?應知講經說法要有法緣,假若無法緣,講的再好,沒人聽。梁武帝時代四川有一位寶香法師,在四川一帶講道,但沒人聽。有一天寶香法師座下一位居士到京城辦事,順便拜訪寶志公(世傳觀音化身),寶志公就問這位居士:“你們四川的香貴賤如何?”他答複說:“我們四川的香很賤呀!”寶志公說:“既然賤爲什麼還不走呢?”後來他回四川見到寶香法師,即將與寶志公的對話轉告香師。過了幾天香師令人在廟門口挖一大坑,儲滿了水,作成池塘。香師平時戒律精嚴,常勸人持戒禁殺吃素。有一天廟裏舉行法會,招待信徒,備有雞鴨魚肉葷席。吃完之後,香師帶信徒到池塘參觀。他從口中吐出所吃的生物,到水中都變成活的。吐完之後就圓寂了。他因爲聽了寶志公的話,既然賤爲什麼不走,他就走了。這才曉得他是一位得道的高僧。佛家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不是佛不度他,而是他不接受佛的教誨,佛亦無可奈何。

  戒律中有“五乘叁佛”,“叁佛”是法身佛、報身佛、應化身佛。“五乘”是佛、菩薩、聲聞、天、人。佛門戒律以本宗經論爲例,觀經叁福中之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能把這四句圓滿作到,來生決定不墮叁惡道,然而六道非真實,如一場夢,既然知其虛幻不實,何必認真。明白事實真相就心開意解,煩惱去了一大半,再也不會念念爲自己設想,如真有智慧可以把自己的財富普施一切衆生,絕不自己貪圖享受,否則必錯到底,無可救。如果自己環境很好,生活優裕,應借此機緣,修布施供養,成就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以及大慈悲心與大慈悲行,這些都是真實的。凡夫迷惑顛倒,他有機緣也不修真,而去造罪業,作威作福,欺壓善良,造無邊罪業。覺悟之人知道叁界六道不是我們久居之地,被業力牽著走,自己一點作不了主。但是人天善法還是要修,修了之後絕不貪圖果報,把這點善果回向求生淨土。小乘戒律超越叁界,是出世的,純屬自利,菩薩戒律是自利利他,屬大乘戒。大乘戒律建立在小乘戒律之基礎上。出世之後再回來度化衆生,不是只在世間行善,若不出世乃凡夫戒,並非大乘菩薩戒。小乘戒是比丘比丘尼戒,講到戒條並不多,比丘戒純屬于戒條的總共只有十七條。前面有四重戒,後面十叁僧殘,(此罪僅次于波羅夷重罪,必依僧衆行忏悔法,救犯者之殘命。)往下有二百余條均屬威儀禮節或風度。戒律中以殺盜淫妄四種爲根本戒。五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都有此四條。在現代社會中講經講論時有所聞,而講戒的則無。第一、自己持戒並不精嚴,教他人時難于出口。第二、受持戒律,左也犯罪,右也犯罪,大家也不願意聽。因此叁學中缺了基礎,在修學成就上發生嚴重的障礙。淨土法門念佛不能成就是因爲沒有持戒,不持戒心不清淨就不能得定,自然無法達到一心不亂。叁無漏學因戒生定,無量壽經叁十二品至叁十七品就是戒律,希望念佛人對此數品,多讀多誦,記在心頭。

  “法即薰成叁賢十地萬行之智慧”。“法”是經典裏面的理論方法境界,其作用是能薰成叁賢十地萬行之智慧。“叁賢”是菩薩十住十行十回向,有叁十個階級,稱之爲賢人。“十地”稱之爲聖人,由初地到十地,有十個位子。賢聖合起來有四十位,再加上等覺菩薩共四十一位,謂之叁賢十聖。階級不同是在智慧與斷證上分。“持戒”是改過自新,斷惡修善,防非杜漸,使修定沒有障礙,能順利得到禅定。“定”是清淨心平等心。其作用就是智照,以智慧照見外面的境界。如心經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叁賢十聖定功淺深不一樣,智慧大小有差別,由此建立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是佛對我們方便說的,他們自己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你要問他,你是什麼階級,他也無從作答。若是他自承已達到某階級,則他仍有分別執著乃是凡夫。他們的心清淨平等,無分別執著,謂之“一真法界”,叁賢位初住菩薩即入一真法界。讀誦大乘經典要知道要領,即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教導我們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以此方法讀經是修定,誦經是修慧,有定有慧,解行自然在其中,此種修行方法是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戒學的綱領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經典是佛由真如本性中流露出來的真言,無有更善于此者,所以讀經就是“衆善奉行”。又在讀經時心中不雜一個惡念即是“諸惡莫作”。尤其是無量壽經,讀誦時五乘的戒學圓滿具足。專心讀經不思考是修定,字字分明是修慧,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在般若經說的就是“般若無知”,無知起作用即“無所不知”。我們現在是有知,因爲有知,所以就有所不知。無知是真正的智慧,無妄想分別。心經末後說“無智亦無得”。“無智”是真實的智慧,“無得”所證得的都是自性中本來具足的。等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我自己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得來的,心外無法,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全是自家本有的,只是從前有障礙,本有的德能顯不出來,現在障礙去掉,本有的智慧德能顯露出來而已,不是真有所得。

  讀經時不要研究經中的意義,這是很大的忌諱。一如此則落在意識中。凡夫讀書不能開悟是用意識心去讀,有分別妄想執著,只能增長世智辯聰,不能增長智慧。世人都羨慕才子,擅長詩詞歌賦。佛門中有一句話,自古詩人妄想多。全是搞六道輪回,與了生死出叁界毫無關系。真正開悟,本性中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顯露出來,可以用它作接引衆生的工具。所以在佛門中也有詩詞歌賦這些東西,作爲弘法利生之用,非爲迷惑衆生。

  當讀經時或有悟處,不是自己想出來的,乃是自然湧現出來。但不能歡喜,怕著魔,亦不必記下,有一次就有二次,心定了,時時都有悟處。

  學佛總是以經典爲主,注解是菩薩羅漢佛弟子對經論的體會見解,只可作參考,不能完全依靠,如其所說與經文不相應,可不必看,免得虛耗時間。古大德到了晚年,往往覺得來日無多,只一部經一句佛號,專精到此地步,會有成就。應知“黃泉路上無老少”,光陰最珍貴,自己亦應有所警惕。

  “若以德用來比校者,各有一能。即合上第叁福第叁句雲讀誦大乘也”。此中“德”字與“得”字同義,就是說若就你修學之所得,以及修學用途而言,修持戒的人能得定,讀誦大乘的人能開智慧,各有一能。其能力如真實,定慧可通。此與叁福中第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之第叁句相應。

  叁明修行六念者。所謂念佛法僧。念戒舍天等。此亦通合上第叁福大乘之意義也。言念佛者。即專念阿彌陀佛口業功德。身業功德。意業功德。一切諸佛亦如是。又一心專念諸佛所證之法。並諸眷屬菩薩僧。又念諸佛之戒。及念過去諸佛現在菩薩等。難作能作。難舍能舍。內舍外舍。內外舍。此等菩薩。但欲念法。不惜身財。

  “明修行六念者”,“六念”前面是叁寶,後面是戒、舍、天。佛在一切大小乘經典中常常勸人修學六念,此是正念。阿彌陀佛身口意叁業功德均詳述于無量壽經中。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教我們“憶佛念佛”。在大經上看到阿彌陀佛從初發心,在因地上修行一直到成佛,成佛之後,普度一切衆生。身體力行,屬于身業。口業贊歎,讀誦勸化。四十八願,願願普度衆生圓成佛道是他的意業。彌陀之行,幾乎在四十八品中行行均能見到,有不少是阿彌陀佛的開示,世尊爲我們轉述…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