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諸佛亦如是,再如釋迦佛,他的口業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他的身業,八相成道,六年苦行,當年示現在印度,出生于尼泊爾,近喜馬拉雅山,足迹一直到最南端錫蘭島。一生教化衆生,未嘗休息。他的意業,希望我們能接受彌陀法門,一心持名,求生淨土。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如衆生未往生西方,有隨時退轉之可能,還有許多苦難,要常常照顧。如已往生則釋迦佛可以卸責,阿彌陀佛去照顧。我們念佛不只空喊一句名號,最低限度也要落實在身口意叁業上,虔誠的心自然就生起來,真誠恭敬乃是性德的流露。
“一心專念諸佛所證之法”,此處說“所證之法”,非所說之法,亦非所修之法。若是說佛所說所修之法,則大藏經均已包括,若說佛所證之法,就是指佛的成佛之法。蕅益大師在要解中說,釋迦佛是用念阿彌陀佛的法門成佛的。用念佛的法門證得無上菩提。一心專念諸佛所證之法,這個法就是淨土叁經。“並諸眷屬菩薩僧”,西方世界諸菩薩們都是在十劫之中從十方世界去往生的。我們在過去十劫之中曾經修學這個法門但未能去得了,而同參道友去的很多,殊覺向往而自愧弗如。今生若能往生,諸佛菩薩來接的其中有不少都是熟人。
“又念諸佛之戒”,此“戒”字非戒律之戒,乃是教誡之誡。佛對于我們的教誨,均載在經律論中,要常念,並遵從佛與祖師的教導,一門深入,專修專弘,淨土五經的教誨,一生受用不盡,這是念戒。
“念過去諸佛現在菩薩等,難作能作,難舍能舍,內舍外舍,內外舍。此等菩薩,但欲念法,不惜身財”。這一段話是念舍。過去諸佛及現在菩薩爲什麼他們能成就,就是因爲能舍,我們仍然流轉六道,無有出期,就是因爲不能舍,如想成就,必須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行者等既念知此事。即須常作仰學前賢後聖舍身命意也。又念天者。即是最後身十地之菩薩。此等難行之行已過。叁祇之劫已超。萬德之行已成。灌頂之位已證。行者等既念知已。即自思念。我身無際已來。共他同時發願。斷惡行菩薩道。他盡不惜身命。行道進位。因圓果熟證聖者。踰于大地微塵。然我等凡夫。乃至今日。虛然流浪。煩惱惡障。轉轉增多。福慧微微。若對重昏之臨明鏡也。忽思忖此事。不勝心驚悲歎者哉。七從回向發願已下。正明各各回前所修之業。向所求處。八從具此功德已下。正明修行時節延促。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大意者。一發心已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爲期。又言具此功德者。或一人具上二。或一人具下二。或一人叁種盡具。或有人叁種無分者。名作著人皮畜生。非名人也。又不問具叁不具叁。回盡得往生。應知。九從生彼國時下。至往生彼國已來。正明臨命終時。聖來迎接不同。去時遲疾。即有其十一。一明標定所歸之國。二明重顯其行。指出決定精勤者。亦是校量功德強弱。叁明彌陀化主身自來赴。四明觀音已下。更顯無數大衆等。皆從彌陀來迎行者。五明寶宮隨衆。六明重觀音勢至共執金臺至行者前。七明彌陀放光照行者之身。八明佛既舒光照及。即與化佛等同時接手。九明既接升臺。觀音等同聲贊勸行者之心。十明自見乘臺從佛。十一正明去時遲疾。十從生彼國已下。正明金臺到彼。更無華合之障。十一從見佛色身下。至陀羅尼門已來。正明金臺到後。得益不同。即有其叁。一者初聞妙法。即悟無生。二者須臾曆事。次第授記。叁者本國他方。更證聞持二益。十二從是名已下。總結。
昨天最後我們所講的一段注解是念舍,所謂“難舍能舍,內舍外舍,內外舍”。舍中含義,非常深廣。通常在經論中講菩薩行中有六度,六度第一個是布施,“布施”就是“舍”。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有“廣修供養”,“供養”也是“舍”。在四攝法中第一個是布施。可知佛法修行,無論大小乘,“舍”爲第一。佛法教學的真谛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之後,如何恢複自性中之本能,這是學佛要追求的。一切衆生學佛不能達到這個目標,原因就是放不下,所以佛法修學就把“舍”列爲第一。自私自利的念頭放不下就不能出輪回,對于一切諸法以及法相名詞放不下,就不能見性。不但人我要舍,法我也要舍。金剛經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成佛是把一切法舍得幹幹淨淨,如還有一法未舍,就不能叫佛。菩薩最高階級爲等覺菩薩,尚有一念生相無明未斷,如斷掉即功德圓滿成佛。前文中有“難舍能舍,內舍外舍,內外舍”這幾句話,華嚴經上有很長的一段經文說明其事可以參考。念佛求生淨土一般說是最容易的法門,實在講最容易是與其他法門比較而言,其實並不太容易。如真容易,我們老早生淨土,何至拖到現在。佛祖常叫念佛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其好處是暫時放下,放下就帶業往生,這種放下如石頭壓草,未斷根。只壓著而已,以往生的願力與念佛的定力,把一切牽挂暫時控製著不起作用。淨土法門只憑這一點工夫就能起大作用,這種工夫用在臨終時一念之間,即能蒙佛接引,迳登安養。如臨終時又有牽挂,一打岔就沒用了。我們自己要反省,對于世間所有一切法,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那一樣看得最重,最重的地方就是病根所在,先把它放下。每人不一樣,有人重財,有人重名。自己腦筋要清楚。
“又念天者,即是最後身十地之菩薩”。此處所說之“天”並非欲界天或色界天,乃指“十地菩薩”,從初地到十地。十地菩薩修行多半在天上,而且多作天王,自行化他,在大乘經中講的很多。最高爲法雲地菩薩。菩薩的因位叁大阿僧祇劫,到此已修圓滿,地位達到最高位次,佛叫我們念天是念這個天。再想想自己,從無量劫以來,與他共同發願,他們只修了叁大阿僧祇劫,而我們自己學佛已經過無量阿僧祇劫,他們這些菩薩當然是我們的同學,不但他們乃至于諸佛如來在過去生中都是我們的同學,他們今天成佛成菩薩,我們還落在六道搞生死輪回。“念天”就是念這些人。“他盡不惜身命,行道進位,因圓果熟證聖者,踰于大地微塵”。他們拼命的學,真能放下,證得大聖,人數超過大地微塵。我們到今天仍在六道中生生死死,虛然流浪,沒有一點成就,縱然天上人間,總是空過,煩惱業障愈來愈多,福慧愈來愈少。如不想到這種事情,糊裏糊塗也就混過去了,若是真心想到實在可怕。生死不可怕,輪回每況愈下實在可怕。如同在昏闇時間照鏡子,看也看不清。想念及此,忽然生起警覺心。今幸遇此法緣,果能掌握機會,認真修學,亦未嘗不可以迎頭趕上。
注解講到此地,我們再翻開第一頁看經文。講了六天,才講到經文第六行“叁者修行六念”講完了。再看下面經文,注解不必看沒關系了。“回向發願,願生彼國”,這是說明前面講的叁心。有叁種衆生,當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叁者修行六念。在這段經文總共說了六樁事,而且叁心必須圓發。下面所講叁種屬于助修,單修一種亦可,有人專修慈心不殺,具諸戒行,或專讀大乘經典,或專修六念,或修兩種叁種,但必須回向。“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經上說,修行時間,上根之人盡形壽修行,上盡百年,天天修行,不夾雜不中斷。如工作很忙,可忙裏抽閑,修十念法,持佛名號,一口氣爲一念,不拘念幾聲佛號,念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早晚各修一次,一生不斷,亦符合無量壽經所講的“一向專念”。退休之人有時間可把功課時間加長,仍應以念佛爲主,加念阿彌陀經及往生咒叁遍,用意在修心。念佛必須用一心專念佛號,以求心定。一日至七日即通常所講的打佛七,可利用長假叁日五日甚至一日亦可行之。一生所希求的就是臨命終時佛來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精進就是老實念佛,有進無退,精而不雜。經典是信仰的依據,如真相信,經典亦可放下,只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往生時佛親自來接,上品上生者臨終時見到無數諸佛。上品中生有一千尊佛來接,上品下生有五百尊佛來接。凡是來接的都是與自己有緣的,接引時阿彌陀佛放光注照,以本願威神加持,行人的業障消除,六通本能恢複。看看這些接引的人皆是過去生中之同參道友家親眷屬,他們老早都到了西方世界。同時也見到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授手迎接,如彈指頃,蓮花化生,往生彼國。蓮花是自己願力念力變現出來的。在此世界真正發心,願生淨土,阿彌陀佛講堂外面的七寶池中即長出一朵蓮花花苞,念的工夫愈勤,心地真誠清淨,蓮花一天比一天大,光色日見鮮豔。等到往生的那一天,阿彌陀佛即持此花來接,花是自己培養的,而且花上都標著自己的名字。如若退心或改學其他法門,蓮花就逐漸枯萎。這與一切大乘經典的境界完全不相同。善導大師在此注解中給我們作了非常詳細的開導,叫我們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一個人一生第一樁大事就是念佛。世間所有一切沒有一樣東西能得到,全是假的。生到天上,不過壽命長一點而已,生到非想非非想天,有八萬大劫的壽命,到頭來還是要墮入輪回。六道全是假的,所以叫我們要舍,真明白此理,才肯認真念佛。
彌陀經梵文原本沒有“一心不亂”字樣。羅什大師譯本是意譯,有一心不亂,他並未翻錯,如翻錯,玄奘大師一定會指出來。應知一心不亂太難了,有些修淨土者見到一心不亂害怕,認爲這個法門難以作到。其實念到一切時一切境界中心裏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其他妄想雜念都沒有,就是“功夫成片”,到臨終時阿彌陀佛來接,用佛光一照,立刻就使行人達到“一心不亂”。同時無量諸佛與觀音勢至無量菩薩都伸出歡迎之手,迎接行者到西方世界來。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頃刻之間,往生彼國。這一生所希求的,今天完全實現了。往生是活著時候去的,這個境界行者看得清清楚楚,跟著佛菩薩走了,所以念佛往生是“不死之法”。走了才死,不是死了才去。到了西方之後,觀音勢至與無數菩薩贊歎行者,勸進其心。這種贊歎永無停止,一直到成佛,在這種良好的人事環境中還能退轉嗎?生到西方世界,沒有一絲毫障礙,因其無懷疑無雜念,如有疑就會生到邊地。“生彼國已,見佛色身衆相具足”。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上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臨終時見佛來接是現前見佛,生到西方之後,見佛色身衆相具足是當來見佛。前年華盛頓D.C.周廣大居士往生,在臨終時他告訴大家,他看到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在雲層中來接引他,他說我要跟他們去了。此事發生在美國,周廣大先生並非佛教徒,未受叁皈五戒,亦未念過彌陀經,只在病危時遇到龔居士叫他放下一切,專心念“阿彌陀佛”,他聞而生信,連念叁天叁夜,即蒙佛接引。此乃千真萬確之事,如再不信,這種無比殊勝的利益,真是當面錯過,太可惜了,再到那一劫那一生才能再遇到此種往生實例。“見諸菩薩色相具足”,“諸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學生,也就是說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的人皆是菩薩。“光明寶林”,前面見到的人物屬正報,現在所看到的寶林是依報,物質環境。西方的特色,任何物質皆放光明。不但佛菩薩,人身上也放光明。“演說妙法”,佛菩薩說法,衆鳥說法,風樹說法,流水說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聽到佛菩薩與六塵說法,行者就開悟了。娑婆世界業障深重,障其悟性,所以不能開悟。臨往生時佛來接引,佛光一照,業障消除,品位提升。行者生西之後親眼看到事實,開悟很快。仁王經中說“無生法忍”是圓教七地以上菩薩所證得的,無生法忍有上中下叁品,七地所證的是下品無生法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與大經所說的“皆是阿鞞跋致”相應。什麼叫作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即“諸法實相”。一切諸法的真相是不生不滅,我們今天看一切法是有生有滅。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大自然的現象全是生滅法。如證得無生法忍,看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此種情況我們很難懂,因爲它不是我們的境界,也不是我們常識所能推斷。佛說這是真相,我們看一切法有生滅現象是我們的錯覺。六道輪回、十法界皆是生滅法,不是真相,證到無生法忍就見到真相,真相是不生不滅,證道以後,這個世界就變成一真法界。如執著有一個一真法界又錯了。佛不得已而說一真法界,我們全把一真看走了樣,若問爲什麼看走樣呢?因爲我們用的是生滅心,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所看的現象也是生滅的。他用一心,一心無分別,所以看的境界就變爲不生不滅的一真法界。以拍電影的攝影機作比,一秒鍾鏡頭開關二十四次,可拍二十四張照片,放出來的電影好像是真的,其實是生滅連續的現象。眼睛比作真心。真心看的是真相,妄心生滅所見的是妄相。佛法修學的總綱領是修定,無論那個法門,只要是佛法就不用生滅心,生滅心與不生滅心都是自己本來具足的,看如何用法。會用是佛菩薩,不會用是凡夫。楞嚴經是一部大經,交光法師說,楞嚴宗旨叫我們舍識用根,識是生滅心,根是不生不滅的真性,生滅心舍掉,用不生滅的根性就是無生法忍的菩薩。此乃真實話。理上沒錯,事上全用不上。所以楞嚴還是提倡念佛。若生到西方,一踏進蓮花,楞嚴大定就現前。使我們在娑婆世界不能學到的,到了西方世界自然圓滿完成,所以修楞嚴大定要到極樂世界去修。
“經須臾間,曆事諸佛,遍十方界,于諸佛前,次第受記”。這與彌陀經所講完全相符,該經說,西方世界的人每天早晨到十方世界供養諸佛,回來的時候,算算不過是一餐飯的時間,已遍曆一切諸佛刹土。“受記”是預先告訴你,你什麼時候成佛,到何方世界度化有緣衆生。“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從諸佛刹土,聽佛講經,蒙佛受記,再回到極樂世界,先拜見阿彌陀佛,也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陀羅尼”是梵語,華文譯爲“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以現代話說就是“綱領”。世出世間一切法無一樣不通達,此乃圓滿的後得智現前。般若經上說,般若有根本智與後得智。根本智是無知、清淨心,也是無生法忍。“得百千陀羅尼門”是後得智,無所不知,到了極樂世界自然圓滿。
他們叁大阿僧祇劫修行圓滿,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自覺慚愧,但是我們若肯放下,就用這個念佛法門,也能迎頭趕上。只是肯不肯放下,不但世法放下,佛法也要放下,才能真正得到殊勝利益。“是名上品上生者”,這句話是這一章的總結。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