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贪爱为主因,爱不重不生娑婆。对父母有染爱之心,遂致其相貌有像父或像母者。但是相貌在后天方面,依个人所作所为之善恶业力亦能有所改变,此所谓习染不同。学佛选择法门亦与过去习气有关。种种不同法门中,如果是行者过去生中曾经学过的法门必然一见如故,否则很难接受。凡夫无观机能力,罗汉能观众生五百世之因果,菩萨的观机能力依其品位高低而有异,如能观机,说法自会契机。所以佛为众生性习不同,说出无量法门,以适应各各不同根机。
前面一种人但用修慈持戒为能,他修此法门能有成就,若不读诵大乘经典,单单持戒也可以成就。佛在大集经中说,佛法分三个时期,第一、正法时期,戒律成就,能断烦恼,能断习气,能开智慧,能证菩提。到了像法时期,人的根性渐劣,单靠持戒不能成就。不是戒有问题,而是人有问题,持戒人的心不如已往真诚,故难成就,须靠禅定,故曰禅定成就。到了末法时期,人的根性更差,烦恼习气更重,修禅也不能成就。正如倓虚老法师说,在他一生中所见修行人得禅定者有之,而明心见性开悟者未见到一位。禅要明心见性才算成就,仅得禅定果报在四禅天,天福享尽仍入轮回。末法时期念佛成就。我们今天持戒能得戒吗?修禅这个心能定得下来吗?事实摆在眼前,就应当老老实实依佛教诲,一向专念,带业往生。正法时期的成就是说证阿罗汉果。像法时期的成就是讲明心见性。末法时期的成就是讲带业往生。
第二种人有读诵大乘之习性。其嗜好偏爱是先天的,过去生中有读书的宿习。大乘经典很多,有些人读经很容易领悟,证明过去生中曾学习过大乘经典。如过去生中未曾接触过,今生令其读诵即觉得格格不入。佛法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乃多生集功累德。如某人对某种经典特别爱好,即让他专修,一门深入,不必更改,以其专修功夫回向净土,亦能有成就。
持戒也有根性,生活习惯守规矩守法,是过去生中有戒行熏习的种子,他看到规规矩矩的生活觉得高兴。若过去未有此种子,见到规律生活觉得太拘束。理论是知见,持戒是行持。理论若无行持,理论必然落空,二者不能分家。理论是思想见解的依据,亦即正知正见的标准。戒律是行为的规范。二者实为一体。若用心专修,这一面修成,那一面同时也得到了。譬如念佛,尤其是不识字的人,只要没有妄想执著,念到一心不乱,他会开悟。有人说他既然开悟,为什么不讲经说法?应知讲经说法要有法缘,假若无法缘,讲的再好,没人听。梁武帝时代四川有一位宝香法师,在四川一带讲道,但没人听。有一天宝香法师座下一位居士到京城办事,顺便拜访宝志公(世传观音化身),宝志公就问这位居士:“你们四川的香贵贱如何?”他答复说:“我们四川的香很贱呀!”宝志公说:“既然贱为什么还不走呢?”后来他回四川见到宝香法师,即将与宝志公的对话转告香师。过了几天香师令人在庙门口挖一大坑,储满了水,作成池塘。香师平时戒律精严,常劝人持戒禁杀吃素。有一天庙里举行法会,招待信徒,备有鸡鸭鱼肉荤席。吃完之后,香师带信徒到池塘参观。他从口中吐出所吃的生物,到水中都变成活的。吐完之后就圆寂了。他因为听了宝志公的话,既然贱为什么不走,他就走了。这才晓得他是一位得道的高僧。佛家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不是佛不度他,而是他不接受佛的教诲,佛亦无可奈何。
戒律中有“五乘三佛”,“三佛”是法身佛、报身佛、应化身佛。“五乘”是佛、菩萨、声闻、天、人。佛门戒律以本宗经论为例,观经三福中之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能把这四句圆满作到,来生决定不堕三恶道,然而六道非真实,如一场梦,既然知其虚幻不实,何必认真。明白事实真相就心开意解,烦恼去了一大半,再也不会念念为自己设想,如真有智慧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普施一切众生,绝不自己贪图享受,否则必错到底,无可救。如果自己环境很好,生活优裕,应借此机缘,修布施供养,成就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以及大慈悲心与大慈悲行,这些都是真实的。凡夫迷惑颠倒,他有机缘也不修真,而去造罪业,作威作福,欺压善良,造无边罪业。觉悟之人知道三界六道不是我们久居之地,被业力牵著走,自己一点作不了主。但是人天善法还是要修,修了之后绝不贪图果报,把这点善果回向求生净土。小乘戒律超越三界,是出世的,纯属自利,菩萨戒律是自利利他,属大乘戒。大乘戒律建立在小乘戒律之基础上。出世之后再回来度化众生,不是只在世间行善,若不出世乃凡夫戒,并非大乘菩萨戒。小乘戒是比丘比丘尼戒,讲到戒条并不多,比丘戒纯属于戒条的总共只有十七条。前面有四重戒,后面十三僧残,(此罪仅次于波罗夷重罪,必依僧众行忏悔法,救犯者之残命。)往下有二百余条均属威仪礼节或风度。戒律中以杀盗淫妄四种为根本戒。五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都有此四条。在现代社会中讲经讲论时有所闻,而讲戒的则无。第一、自己持戒并不精严,教他人时难于出口。第二、受持戒律,左也犯罪,右也犯罪,大家也不愿意听。因此三学中缺了基础,在修学成就上发生严重的障碍。净土法门念佛不能成就是因为没有持戒,不持戒心不清净就不能得定,自然无法达到一心不乱。三无漏学因戒生定,无量寿经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就是戒律,希望念佛人对此数品,多读多诵,记在心头。
“法即薰成三贤十地万行之智慧”。“法”是经典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其作用是能薰成三贤十地万行之智慧。“三贤”是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有三十个阶级,称之为贤人。“十地”称之为圣人,由初地到十地,有十个位子。贤圣合起来有四十位,再加上等觉菩萨共四十一位,谓之三贤十圣。阶级不同是在智慧与断证上分。“持戒”是改过自新,断恶修善,防非杜渐,使修定没有障碍,能顺利得到禅定。“定”是清净心平等心。其作用就是智照,以智慧照见外面的境界。如心经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三贤十圣定功浅深不一样,智慧大小有差别,由此建立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是佛对我们方便说的,他们自己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你要问他,你是什么阶级,他也无从作答。若是他自承已达到某阶级,则他仍有分别执著乃是凡夫。他们的心清净平等,无分别执著,谓之“一真法界”,三贤位初住菩萨即入一真法界。读诵大乘经典要知道要领,即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教导我们的,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以此方法读经是修定,诵经是修慧,有定有慧,解行自然在其中,此种修行方法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戒学的纲领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经典是佛由真如本性中流露出来的真言,无有更善于此者,所以读经就是“众善奉行”。又在读经时心中不杂一个恶念即是“诸恶莫作”。尤其是无量寿经,读诵时五乘的戒学圆满具足。专心读经不思考是修定,字字分明是修慧,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在般若经说的就是“般若无知”,无知起作用即“无所不知”。我们现在是有知,因为有知,所以就有所不知。无知是真正的智慧,无妄想分别。心经末后说“无智亦无得”。“无智”是真实的智慧,“无得”所证得的都是自性中本来具足的。等到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自己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得来的,心外无法,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全是自家本有的,只是从前有障碍,本有的德能显不出来,现在障碍去掉,本有的智慧德能显露出来而已,不是真有所得。
读经时不要研究经中的意义,这是很大的忌讳。一如此则落在意识中。凡夫读书不能开悟是用意识心去读,有分别妄想执著,只能增长世智辩聪,不能增长智慧。世人都羡慕才子,擅长诗词歌赋。佛门中有一句话,自古诗人妄想多。全是搞六道轮回,与了生死出三界毫无关系。真正开悟,本性中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显露出来,可以用它作接引众生的工具。所以在佛门中也有诗词歌赋这些东西,作为弘法利生之用,非为迷惑众生。
当读经时或有悟处,不是自己想出来的,乃是自然涌现出来。但不能欢喜,怕著魔,亦不必记下,有一次就有二次,心定了,时时都有悟处。
学佛总是以经典为主,注解是菩萨罗汉佛弟子对经论的体会见解,只可作参考,不能完全依靠,如其所说与经文不相应,可不必看,免得虚耗时间。古大德到了晚年,往往觉得来日无多,只一部经一句佛号,专精到此地步,会有成就。应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光阴最珍贵,自己亦应有所警惕。
“若以德用来比校者,各有一能。即合上第三福第三句云读诵大乘也”。此中“德”字与“得”字同义,就是说若就你修学之所得,以及修学用途而言,修持戒的人能得定,读诵大乘的人能开智慧,各有一能。其能力如真实,定慧可通。此与三福中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之第三句相应。
三明修行六念者。所谓念佛法僧。念戒舍天等。此亦通合上第三福大乘之意义也。言念佛者。即专念阿弥陀佛口业功德。身业功德。意业功德。一切诸佛亦如是。又一心专念诸佛所证之法。并诸眷属菩萨僧。又念诸佛之戒。及念过去诸佛现在菩萨等。难作能作。难舍能舍。内舍外舍。内外舍。此等菩萨。但欲念法。不惜身财。
“明修行六念者”,“六念”前面是三宝,后面是戒、舍、天。佛在一切大小乘经典中常常劝人修学六念,此是正念。阿弥陀佛身口意三业功德均详述于无量寿经中。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教我们“忆佛念佛”。在大经上看到阿弥陀佛从初发心,在因地上修行一直到成佛,成佛之后,普度一切众生。身体力行,属于身业。口业赞叹,读诵劝化。四十八愿,愿愿普度众生圆成佛道是他的意业。弥陀之行,几乎在四十八品中行行均能见到,有不少是阿弥陀佛的开示,世尊为我们转述…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