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独。竞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一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阴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言无人空迥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嗔憎如火也。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嗔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乃由贪嗔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嗔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沦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在经上常看到某菩萨弟子白佛言如何如何。如今善导大师对我们讲经说法也用“白”字,可见大师对我们真诚恭敬到了极点。举一譬喻,目的在帮助我们防止外道邪师异解异见之人为难我们。他说有人向西而行,到一空旷之地,遇水火二河,中间有一狭窄白道,常被水火侵扰。此刻又有群盗恶兽在后追逐。心中惶恐,进退两难。只能循此白道前进,正在急行之际,忽闻东岸有人说:仁者决由此道行,定可免难,不必多疑。又闻西岸有人说:你一心正念来到我处,我保护你不会遇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决定循此白道直进,行不多久,群贼又说,你走那条路太危险了,你回来我们不会害你。此人听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而行,不久到达西岸,脱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
这是比喻,“东岸”喻娑婆世界,“西岸”喻西方世界,“群贼恶兽”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全是魔障。言无人空迥泽者,喻遇不到善知识,常值恶友。言水火二河者,喻众生贪爱如水,嗔恚如火。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喻众生贪嗔烦恼中能生一念清净之心,发愿往生。因贪嗔心强故,如同水火二河,善心微弱,喻如狭窄白道。水波常湿道,喻爱心常起,染污善心。火焰常烧道,喻嗔恚能烧功德法财。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喻之如声。言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喻弥陀愿意。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轮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四十八愿,愿愿悲心招唤,使我们对释迦弥陀二尊生坚定信心,顺从两位佛陀的教诲,把贪嗔痴慢一齐放下,无论任何诱惑现前,绝无顾及受其影响,凡是境界现前,就是他想把我留在娑婆世界,阻我出离。俟见到西方世界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无始劫来未能脱离三界,今天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个尽虚空遍法界最好的修行场所,何其庆幸。这一大段比喻的说词,细细体会,可以帮助我们专心修持绝无返顾。
又一切行者。行住坐卧。三业所修。无问昼夜时节。常作此解。常作此想。故名回向发愿心。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又此三心。亦通摄定善之义。应知。
一切行者,行住坐卧,身口意三业,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无论顺逆,常作此想,一心向往西方世界,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即名“回向发愿心”。“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这是另一个意思。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三种回向中之回向佛道,回向实际。此处所说是到达西方之后,再倒驾慈航,回入生死,教化众生,此之谓回向众生。可知到西方不是去逃难,也不是去享福,只为成就自己的道业。根据无量寿经所说,我们已经修行无量劫,已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到今天还是老样子,方知在此世界修行之难,不要说见思烦恼,连身见都破不了。今天知道没有认真念佛求生净土。八万四千法门样样都喜欢,才耽误了。假如一切放下,一生中专念专修专弘,必定往生。今天法缘非常殊胜,对净土法门之理论方法境界非常清楚。问题在于如何去作。若真肯作,一切诸佛如来都要恭喜你,很快就要成佛了。成佛以后生起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再回到三界六道中,教化众生,助其修念佛法门,圆成佛道。
“三心既具,无行不成”。“三心”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古德说三心圆发,无行不成,愿行既成,无不生者。又此三心也通摄定善。定善即一心念佛,一心念佛的基础即建立在三心上,用圆满三心修三福亦必得生。
五从复有三种众生已下。正明简机。堪能奉法。依教修行。六从何等为三下。至六念已来。正明受法不同。即有其三。一明慈心不杀。然杀业有多种。或有口杀。或有身杀。或有心杀。言口毅者。处分许可。名为口杀。言身杀者。动身手等指授。名为身杀。言心杀者。思念方便计校等。名为心杀。若论杀檠。不简四生。皆能招罪障生净土。但于一切生命起于慈心者。即是施一切众生寿命安乐。亦是最上胜妙戒也。此即合上初福第三句云慈心不杀也。即有止行二善。自不杀故名止善。教他不杀故名行善。自他初断名止善。毕竟永除名行善。虽有止持二善。总结成慈下行也。
我们回头再看看经文。第五“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第六“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再看注解即可接得上。此处说明,修学这个法门要具备三项条件。第一明慈心不杀,杀业有三种,身、口、意。口杀是命令他人为我杀一生物供庖厨。指授他人为其杀生谓之“身杀”。起心动念欲杀生者,小乘戒虽动心欲杀而不实行,不算犯戒,大乘戒虽未行杀而动念杀害亦算犯戒。大乘戒论心不论事。“若论杀业,不简四生,皆能招罪障生净土”。“四生”为“卵胎湿化”。虽属虫蚁之类亦不予杀害,因常存杀念障碍了念佛三昧。对弱小动物不杀害,即等于布施众生寿命安乐,乃是最上胜妙戒,属无畏施。对小动物如蟑螂虫蚁之属,若以真诚慈悲之心,恳切劝其迁离,亦能有感应,印光大师传记中有一段记载。印光大师早年所住房间有跳蚤蚊虫等,小侍者拟为其清除,不许,他说,我的德行不够,叫它们留在此间,给我有所警惕。迨大师七十岁以后,房中昆虫皆绝迹,此事与三福中之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之第三句“慈心不杀”相应。善中有二,一曰止,二曰作。不杀生是止善,对一切众生不起杀心,且劝别人勿杀,谓之作善。断杀的意念是止善,任何情况之下不起杀心,乃大慈大悲之下的一种作持也。
言具诸戒行者。若约人天二乘之器。即名小戒。若约大心大行之人。即名菩萨戒。此戒若以位约者。当此上辈三位者。即名菩萨戒。正由人位定。故自然转成。即合上第二福戒分善根也。
戒律分大乘小乘,非从戒本上分戒经上分,是由人心上分。假如是人天二乘之根器,所有一切戒皆谓之小乘戒。他纵然受菩萨戒也算小乘戒。如果是大心大行之人,他的心是菩萨心,他的行是菩萨行,他所受的一切戒皆大乘菩萨戒。就往生位而说,心地无分别执著,真正清净平等对待一切人等,即是大心大行之人,此人往生西方必在上三品。古德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标准一定要订的高一点,达不到尚可求其次。
三福中之第二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学佛人纵然未受过五戒菩萨戒,其戒律亦具足。世间戒坛上传戒是形式,受戒以后,得不得戒是另一问题,不见得受戒即得戒。如明此理,真能慈心不杀,具诸戒行,所得的是上品戒。戒律中除比丘、比丘尼戒一定要师父传授之外,其余三皈五戒、沙弥十戒、菩萨戒皆可由行者在佛像前发愿受持,只要真心发愿,终身奉行,即可得戒。比丘、比丘尼戒要有三师十证,至少须有五比丘传授才能得戒。
二明读诵大乘者。此明众生性习不同。执法各异。前第一人。但用修慈持戒为能。次第二人。唯将读诵大乘为是。然戒即能持五乘三佛之机。法即薰成三贤十地万行之智慧。若以德用来比校者。各有一能。即合上第三福第三句云读诵大乘也。
这段注解是说明念佛人应当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众生根性不相同,无始劫来往昔生中之习气带到今生,世人不察,以为是遗传,其实不是。一般来说,人死之后,在中阴身时,总是要找习气相近有缘的父母投胎,佛在经中说,神识投胎有四种缘,即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如无此种因缘即不会变成一家人。投生时…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