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药 第八章 究竟菩提心的修学次第

  第八章 究竟菩提心的修学次第

  

  究竟菩提心是这个教法第二主要部分的主题。菩提心有相对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两个面向。在根本上,这两个面向不是分别独立的本体,而是理解和了悟的两个面向,彼此相辅相成,如同鸟之双翼让飞行成为可能。

  

  一切有情众生都想要离于痛苦,获得安乐。然而,一切众生却对如何达成他们的目标感到迷惑。讽刺的是,他们的行为常常与他们的想望相互抵触,在摧毁获得快乐的所有机会之同时,不断地延续痛苦。一旦我们了悟这种人间的状况,自然而甚深的悲心就会在心中生起。

  

  然而,仅仅拥有这种悲心的感受是不够的。我们实际上需要“采取行动”来利益他人。去除痛苦真正原因——无明,这乃是利益他人的最上方式。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朝着证悟的方向前进。而为了朝证悟的方向前进,我们需要对胜义谛(究竟真理)有甚深的了解。

  

  

  究竟菩提心

  一旦你熟悉这个,

  便生起究竟菩提心。

  

  有三种知识最终能帮助我们了解究竟菩提心:听闻或学习的知识;深刻思量所学所闻而产生的知识;由禅修或以觉受来熟悉所闻所思而获得的知识。藉由——进展这三种知识,我们将透过直接的觉受体验而洞察菩提心的究竟面向。我们将更加熟悉心这个内在现象的自性,以及显象这个外在现象的自性。

  我们倾向把事物视为讨喜的、讨厌的或中性的,而无明则是这种强烈习气的根源。我们对美丑的判断,使我们直接用这些特征来区分外境。我们开始有所分别,接受我们喜欢的事物,排拒我们不喜欢的事物。

  

  所有可辨识的显象,包括内在和外在的现象,

  皆如梦如幻——

  过去它们不存在,

  未来它们也不会存在,

  在此之间,它们透过一连串缘起而显现。

  

  溺水或被火焰吞噬的梦境,可能非常栩栩如生而吓人。当我们梦到这种景象时,我们无法明白梦境并非真实。只有当我们醒来,我们才会了解,它只不过是自心的显现。我们一般把现象视为讨喜或讨厌的方式,与做梦非常类似。

  

  显象如同梦境,缺乏任何本具的存在。不论显象维持多久的时间,它们从无中生起,也不留痕迹。如果显象缺乏本具的存在,那么它们如何能显现?事实上,它们能够以无限种方式显现,如同一场梦境或一道彩虹,唯有透过众多因素的短暂结合才能够显现。这些因素之所以能够精准地聚合在一起,乃是因为它们不是自发地存在,不具有一个永恒的实体。没有现象可以独立存在,没有现象拥有坚实的存在。当我们习惯把现象视为如梦似幻时,显象将变得较为清澈透明,也较不那么坚实。

  

  现象虽然显现,

  但从最初始以来,就缺乏真实的存在;

  现象原本就缺乏本质,

  现象也不存留。

  现象是三身与智慧的展现,

  其究竟自性从未改变:

  过去没有改变,未来也不会改变。

  

  现象世界正如一场梦。现象看似坚实,但是它们也如同它们所显现的方式一样从不存在。在现象看似如此的方式背后,并无坚实的实体;从一开始,它们就缺乏本具的存在。在现象世界之中,除了如动态流水般不断改变、相互依存的关系之外,别无一物。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观看现象。第一个方法是“不净”观。不净观是一种迷妄的观看方式,即把一切视为坚实且具有本来的特质。第二种方式是认清所有现象不变之空性。

  

  现象是“三身与智慧”的一个展现。三身(kayas)是成佛的不同面向,即化现的、细微的和究竟的面向。当心不迷妄的时候,智慧是心的自然状态。不论现象显现与否,究竟自性从未改变。究竟自性不是空无现象,而是现象的真正自性。

  

  由于不明白这一点,

  幼稚的有情众生视现象为坚实;

  因此开始一连串的爱与憎,

  以及轮回的巨苦——这场不存在的化妆舞会!

  

  如果我们认清现象不变而究竟的自性,我们也将认清现象是无实质的。事物显现,然而它们却是空虚的;事物是空虚的,然而它们显现。“空性”(emptiness)不是没有现象,现象不是没有“空性”。相反的,这其中有“显”与“空”之双运。只要稍微了解,事物不如它们所显现的模样,就已经朝“看清事物之真正自性”跨出了一大步。

  

  在我们了解这一点之前,我们如同天真的小孩,容易受到显象的愚弄。在我们的迷妄之中,我们视现象世界为坚固而真实。我们没有看清,现象只不过是智慧与空性的展现。我们把现象具体化,因而开启了一连串永无止境的爱与憎,进而制造了渴求和欲望。把现象具体化的这个错误,制造了永无止境的轮回。事实上,轮回的一切痛苦只不过是“一场不存在的化妆舞会”。

  

  无明和“视众生与现象为实有”

  是强大的根;

  当这些成为习惯,

  轮回就生起。

  

   我们有这种习惯:无知地误解现象世界是坚实的。这种习惯使我们执着于实有,此即轮回的真正根源。我们愈执着,现象似乎愈坚实。这种老习惯难以去除。我们对实有的执着,如同一张卷绕了长时间的老羊皮纸。当我们试图把这张羊皮纸摊平时,它立刻卷绕起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张羊皮纸才可被摊平。相同的,我们需要时间让自己跳脱“强烈执着于实有”的纠缠。

  我们需要一再省思和探究自我与现象的自性。渐渐地,我们将获得这种了解。

  

  遵循佛经和上师的口诀教导,

  具顺缘而立志解脱的众生,

  首先必须让自己熟悉

  众生与现象不存在之理。

  

  为了驱除我们寻常的迷妄,我们应该遵循正统的佛经,依止具格上师的口诀教导,并且努力把它们付诸实修。结合佛经与口诀教导这两个面向是重要的。佛经是以佛陀及其追随者的甚深理解为基础之正统论证与知识。上师甚深的口诀教导是以觉受为基础。上师的协助可以帮助我们对佛经所实际陈述的教法有直接的觉受。

  

  

  辨识执着的对境

  

  执着“自我真实存在”的这个想法,

  是把“我”念当做一个真实的本体。

  这是因为误解了

  那易腐坏消亡的五蕴。

  

  “我”是五蕴的短暂聚合。这不同的五蕴构成我们的身心系统。我们错误地把身与心的聚合——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的集合——视为自我。在本质上,五蕴是多元而短暂的。然而,我们创造了“自我”这个观念,并且认为“自我”是一元且永恒的。我执是我们添加在五蕴之上的一个区分“我”之概念。

  

  如果人们适当地检视

  这五蕴的集合,

  它们如同闪电、瀑布或油灯般

  合成而无常,

  就好像错把绳索当做蛇,

  人们看清自我只不过是一个错误的见解:

  自我不存在,并且缺乏本具的实体。

  

   我们需要解构这个“自我”的想法。当我们说“我”或“自我”时,我们想到一个永久而一元的本体。但事实上,“我”只是五蕴的集合,而这五蕴如瀑布或油灯之火般短暂,而且每个刹那都在改变。瀑布看起来连续不断,但事实上,瀑布是由不断改变、流动的水滴所构成。同样的,油灯之火只不过是连续闪烁的刹那,而没有永恒的火焰。

   检视和分析我们的觉知是重要的。在黑暗中,我们可能轻易地把一圈盘绕的绳索误以为是一条蛇,而感到惊恐。但经过检视之后,我们发现那里从来就没有蛇。我们感受到的所有恐惧和忧虑,源自我们把绳索当做蛇的错误觉知。一旦我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了解到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我们的恐惧便消失了。我们害怕蛇,但是体验那种恐惧并不会把绳索变成蛇。同样的,如果我们适当地检视“自我”,我们将会发现,“自我”并非真实存在。我们没有去除任何事物;“自我”原本就不存在!“自我”什么也不是,只不过是一个错误的觉知。

   当我们说:“某某人推我”,这表示我们把自己和身体连结在一起。当我们说:“我难过”,我们是在把“我”和心连结在一起。这是两个不同的位置(locations,定点)。因此,“我”在哪里?身体里面有一个特定的“我”吗?既然我们无法找到“我”,所以通常会把“我”和某种心理或身体的觉受结合在一起。

   那种觉受究竟是什么?过去的念头已经逝去,未来的念头尚未生起。心识之流只不过是当下刹那的相续。因此,怎么会有任何事物是永恒的?当这些刹那消失时,怎么会有任何事物是存在的?

   只要我们不相信“我”所指称的是一个永久的本体,“我”的感受就是自然的。心识的相续之流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而把这相续之流贴上“我”的标签是正当的。这个不断变动的过程有其特征和自己的历史。这过程和把它与另一个身体相连的过程是不同的。我们可以称它为“我”,只要我们明白“我”只是一个名称,一个标签。这如同人们根据河流的特征,而使用一个名称来称呼一条河流。但是如我们在稍早偈颂所提及的,我们了解河流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现象。没有人会认为,如果我们叫唤“亚马逊”,一个小头会从亚马逊河冒出来说:“那是我,我是亚马逊。”因此同样的,没有“我”在心识之流中游泳。

   …

《大药 第八章 究竟菩提心的修学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