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师。当年由赤松德赞王延请入藏弘扬佛法,先降伏并转化了当地许多对佛法怀有敌意的负面能量,其后在西藏广传法教,并利益后代众生,埋下许多伏藏。由释迦牟尼佛预言其诞生,并被誉为第二佛。
④ 龙树菩萨(Nagarjuna,西元第三世纪):伟大的印度上师,有系统地整理“无上般若波罗密多”(Prajnaparamita)法教,创立中观(Madhyamika)学派。
⑤ 阿底峡(Atisha Dipamkara,982-1054):伟大的印度上师及学者,藏人简称“Jowo Je”,意指“尊者”。他是戒香寺大学最著名的老师之一,严格维护寺庙戒律。他一生中的最后十二年在西藏四处弘法,将大量佛教经文翻译成藏文,让佛法在西藏灭佛之后得以重生。
⑥ 切卡瓦·耶喜·多杰(Chekawa Yeshe Dorje,1101-1175):著名的噶当派格西(或上师)。他将修心法教制度化,成为七要点,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及接受。
⑦ 戒香寺(Vikramashila)和那澜陀大学(Nalanda):印度最著名的两所佛教大学,直到十二世纪,佛教在诞生地印度没落为止。
⑧ 略
⑨ 密勒日巴(Milarepa,1052-1135):西藏历史中最著名、最受人敬重的瑜伽士诗人之一,大译师马尔巴的弟子。为了清净密勒日巴用巫术杀害家人的恶业,马尔巴让他经历多来的试炼,才答应收他为弟子。在接受法教之后,密勒日巴终身留在寂静的山中禅修,达到无上觉醒,留下丰富传承和证悟诗歌。
⑩ 寂天菩萨(Shantideva,690-740):著名的印度上师,出生于皇室,那澜陀大学的僧侣。著作丰富,最著名的是《入菩萨行论》。
⑾ 邪灵:佛教从最早就认为有非人的“灵”,人们无法透过一般感官来辨识。尤其在西藏传统中,经常提到邪灵、鬼魂等等,并有复杂的体系来为鬼灵分类。根据不同的情况,也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认为魔是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受苦,无法解脱。于是,如本书经常指出,他们成为我们生起慈悲的适当对象。另一个传统观点认为,这是一种拟人化的心理能量,更接近现代西方心理学所谓的精神分裂和情结。换句话说,这些都是自己的心和业所创造的。堪布俄旺·贝藏(Khenpo Ngawang Pelzang)曾说:“我们所称的魔,并不是那些张大嘴巴瞪着我们的东西。它就是阻止我们超越痛苦,妨碍我们达到解脱境界,并创造轮回中所有烦恼的一切;简而言之,它就是任何伤害我们身心的事物。”
⑿ 巴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1808-1887):乌金·吉美·秋基·旺波(Orgyen Jigme Chokyi Wangpo),又名卓千·巴给·祖古(Dzogchen Palge Tulku)或札·巴楚(Dza Paltrul)。一位极为尊贵的上师,出生于东藏康区。他在当代所有最伟大的上师跟前学习,然后成为流浪隐士,住在山洞中或森林树下,既没有寺庙,也不拥有任何房屋。他不断禅观爱和慈悲,他认为这是心灵修行之根。他是菩萨道活生生的代表,被视为寂天大师的转世。他的学问渊博,具有完整的记忆力,是藏传佛教各门各派敬重的修行者。他后来成为“利美运动”——十九世纪开始的不分派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普贤上师言教》是其最出名的著作。
⒀ 《入菩萨行论》(Bodhicharyavatara):寂天大师的伟大诗歌,涵盖大乘哲学和菩萨道的全体面向。
⒁ 婆罗门(Brahmin):印度种姓制度中,四种主要种姓中最高的祭祀种姓。
⒂ 西方极乐世界净土(Pure Land of Dewachen):阿弥陀佛(无量光)的净土。净土就是佛菩萨之觉醒愿力,相应于众生功德所显现的境域或世界。投生净土的众生可以迅速走向证悟,永远不会堕入轮回下三道。我们也应该了解,任何当下智慧所觉知的地方,其实就是净土。
⒃ 阿宗·竹巴(Adzom Drugpa,1842-1924):蒋扬·钦哲·旺波的弟子,第二世蒋扬·钦哲·却吉·罗卓的老师,也是顶果钦哲法王的老师。他是一位伏藏掘取者,寻找佛法宝藏的人(见③),是宁玛传承中一位极重要的上师。
⒄ 格西卡拉·贡千(Geshe Karak Gomchung):十一世纪噶当派大师,波托瓦(Potowa)的弟子。
⒅ 拉萨的释迦牟尼佛像(Jowo Rinpoche):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的法相,位于拉萨大昭寺中。这尊佛像据说受到佛陀本人加持,由松赞干布王的一位王后带回西藏。
⒆ 释迦牟尼佛:这个时代的佛,目前这一劫千佛中的第四位。
⒇ 寂护大师(Shantarakshita):又名堪布菩萨(Khenpo Bodhisattva),伟大的大乘上师,那澜陀大学住持。当年由赤松德赞王邀请入藏,弘扬佛法,并建造桑耶寺。
21.金刚手菩萨或大势至菩萨(Vajrapani):佛陀八大心子之一,诸佛的心意结晶,诸佛能量的化身(见①)。
22.种敦巴(Dromtonpa,1005-1064):阿底峡尊者最主要之西藏弟子,噶当派创立者,瓦君寺(Radreng)的建造者。
23.郞桂·丹巴·多杰·嘉岑(Langri Tangpa Dorje Gyaltsen,1054-1123):噶当派大师,波托瓦的弟子,《修行八颂》作者,郎丹寺(Langthang)创始者。
24.马尔巴(Marpa,1012-1097):大译师和西藏大师,为卓米译师(Drogmi)、那洛巴大师(Naropa)、梅赤巴大师(Maitripa)及其他伟大成就者之弟子。他从印度带回许多经文,创立藏传佛教之噶举派。
25.犛:母牛与犛牛之混种,力气比公牛大。
26.冈波巴(Gampopa,1079-1153):又名达波仁波切(Dhagpo Rinpoche)。密勒日巴尊者最著名之弟子,噶举派寺庙传承之创立者。
27.常啼菩萨(Sadaprarudita):法上菩萨(Dharmodgata,或昙无竭菩萨)时代的一位伟大菩萨,因自己的勇气、精进及对法的追寻而著名。
28.四种密法事业(Four tantric activities):又被称为四种证悟事业,即息灾、增益、怀爱、及解脱(也就是强迫将意识送往更高的存在境界)。
29.八关斋戒(Nyungne):与观世音菩萨有关之严格清净修行。修行包含念诵咒语、严格进食及大礼拜。
30.瓦君(Radreng):也就是种敦巴,见21.
附录二:辞汇解释
Alaya阿赖耶:梵文意思是“储藏室”。藏文是“kun gzhi”,直译是“一切之根基”的意思,指心与现象,净与不净的共同根基。这个字词依照文意不同而有不同意义,因此要针对情况来解读。有时它与佛性或法身为同义词。不过比较常用来指出我们分别二元、却自己不知的中性状态,它的作用是身、口、意各种行为之心意印记的接受器。
Arhat罗汉、阿罗汉:直接意思是“毁灭敌人者”。这里所谓的敌人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或烦恼情绪。这些情绪透过根乘,也就是声闻乘或小乘法教之修行而摧毁。罗汉能够从轮回的苦中得到解脱,但因为对空性的领悟不完美,无法去除对现象微细的执着,成为他们达到全知的障碍。他们需要进入大乘,才能走向佛法最高目标。
Bardo中阴:直接意思是“两者之间”,也就是中间状态。有许多种中阴,但大部分的时候,是指死亡与再生之间的中间状态。
Bodhicitta菩提心:即觉醒心,大乘佛法中关键词。在相对的层面,就是为利益众生而成佛的愿望,以及为达成此目的所做之修行。在究竟层面上,它是对自我与现象究竟本性的直观。
Bodhisattva菩萨:佛法道路上的修行者,修持慈悲和六度(六波罗密多或六圆满),发愿为利益众生而觉醒。在藏文中,其直接意思是“觉醒心之英雄”。
Buddha佛:去除二障(烦恼障,即苦因,以及无明障,即对全知的障碍),成就二智(现象之究竟与相对本性)的人。
Buddhadharma佛法:佛陀的法教(见法)。
Chod施身法:直接意思是“切断”。一种密续禅修的系统,根据“无上般若般罗密多”的法教,由帕当巴·桑杰(Padampa Sangye)带到西藏。目的在切断一切对自我的执着。
Circumambulation绕行:一种虔诚的修行,具有高度功德,依顺时钟方向绕行圣物,包括寺庙、舍利塔、圣山或上师的房子,甚至上师本人。
Dharma法:释迦牟尼佛及其他证悟者所开示的法教,带领众生走向证悟之道。法有两种面向:所传之法,也就是实际的开示;所悟之法,也就是透过对法的修行而达成的了悟及智慧。
Dzogchen大圆满:宁玛派传统最高的见地。
Eighteen characteristics of a precious human existence殊胜人身的十八种特质:这十八种特质包含八暇与十满。八暇就是没有出生在以下八种状态:(1)生于地狱道,(2)生于饿鬼道,(3)生于畜牲道,(4)生于天道,(5)生于野蛮人之中…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