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師。當年由赤松德贊王延請入藏弘揚佛法,先降伏並轉化了當地許多對佛法懷有敵意的負面能量,其後在西藏廣傳法教,並利益後代衆生,埋下許多伏藏。由釋迦牟尼佛預言其誕生,並被譽爲第二佛。
④ 龍樹菩薩(Nagarjuna,西元第叁世紀):偉大的印度上師,有系統地整理“無上般若波羅密多”(Prajnaparamita)法教,創立中觀(Madhyamika)學派。
⑤ 阿底峽(Atisha Dipamkara,982-1054):偉大的印度上師及學者,藏人簡稱“Jowo Je”,意指“尊者”。他是戒香寺大學最著名的老師之一,嚴格維護寺廟戒律。他一生中的最後十二年在西藏四處弘法,將大量佛教經文翻譯成藏文,讓佛法在西藏滅佛之後得以重生。
⑥ 切卡瓦·耶喜·多傑(Chekawa Yeshe Dorje,1101-1175):著名的噶當派格西(或上師)。他將修心法教製度化,成爲七要點,讓人們更容易理解及接受。
⑦ 戒香寺(Vikramashila)和那瀾陀大學(Nalanda):印度最著名的兩所佛教大學,直到十二世紀,佛教在誕生地印度沒落爲止。
⑧ 略
⑨ 密勒日巴(Milarepa,1052-1135):西藏曆史中最著名、最受人敬重的瑜伽士詩人之一,大譯師馬爾巴的弟子。爲了清淨密勒日巴用巫術殺害家人的惡業,馬爾巴讓他經曆多來的試煉,才答應收他爲弟子。在接受法教之後,密勒日巴終身留在寂靜的山中禅修,達到無上覺醒,留下豐富傳承和證悟詩歌。
⑩ 寂天菩薩(Shantideva,690-740):著名的印度上師,出生于皇室,那瀾陀大學的僧侶。著作豐富,最著名的是《入菩薩行論》。
⑾ 邪靈:佛教從最早就認爲有非人的“靈”,人們無法透過一般感官來辨識。尤其在西藏傳統中,經常提到邪靈、鬼魂等等,並有複雜的體系來爲鬼靈分類。根據不同的情況,也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說法認爲魔是衆生,在六道輪回中受苦,無法解脫。于是,如本書經常指出,他們成爲我們生起慈悲的適當對象。另一個傳統觀點認爲,這是一種擬人化的心理能量,更接近現代西方心理學所謂的精神分裂和情結。換句話說,這些都是自己的心和業所創造的。堪布俄旺·貝藏(Khenpo Ngawang Pelzang)曾說:“我們所稱的魔,並不是那些張大嘴巴瞪著我們的東西。它就是阻止我們超越痛苦,妨礙我們達到解脫境界,並創造輪回中所有煩惱的一切;簡而言之,它就是任何傷害我們身心的事物。”
⑿ 巴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1808-1887):烏金·吉美·秋基·旺波(Orgyen Jigme Chokyi Wangpo),又名卓千·巴給·祖古(Dzogchen Palge Tulku)或劄·巴楚(Dza Paltrul)。一位極爲尊貴的上師,出生于東藏康區。他在當代所有最偉大的上師跟前學習,然後成爲流浪隱士,住在山洞中或森林樹下,既沒有寺廟,也不擁有任何房屋。他不斷禅觀愛和慈悲,他認爲這是心靈修行之根。他是菩薩道活生生的代表,被視爲寂天大師的轉世。他的學問淵博,具有完整的記憶力,是藏傳佛教各門各派敬重的修行者。他後來成爲“利美運動”——十九世紀開始的不分派運動——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普賢上師言教》是其最出名的著作。
⒀ 《入菩薩行論》(Bodhicharyavatara):寂天大師的偉大詩歌,涵蓋大乘哲學和菩薩道的全體面向。
⒁ 婆羅門(Brahmin):印度種姓製度中,四種主要種姓中最高的祭祀種姓。
⒂ 西方極樂世界淨土(Pure Land of Dewachen):阿彌陀佛(無量光)的淨土。淨土就是佛菩薩之覺醒願力,相應于衆生功德所顯現的境域或世界。投生淨土的衆生可以迅速走向證悟,永遠不會墮入輪回下叁道。我們也應該了解,任何當下智慧所覺知的地方,其實就是淨土。
⒃ 阿宗·竹巴(Adzom Drugpa,1842-1924):蔣揚·欽哲·旺波的弟子,第二世蔣揚·欽哲·卻吉·羅卓的老師,也是頂果欽哲法王的老師。他是一位伏藏掘取者,尋找佛法寶藏的人(見③),是甯瑪傳承中一位極重要的上師。
⒄ 格西卡拉·貢千(Geshe Karak Gomchung):十一世紀噶當派大師,波托瓦(Potowa)的弟子。
⒅ 拉薩的釋迦牟尼佛像(Jowo Rinpoche):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的法相,位于拉薩大昭寺中。這尊佛像據說受到佛陀本人加持,由松贊幹布王的一位王後帶回西藏。
⒆ 釋迦牟尼佛:這個時代的佛,目前這一劫千佛中的第四位。
⒇ 寂護大師(Shantarakshita):又名堪布菩薩(Khenpo Bodhisattva),偉大的大乘上師,那瀾陀大學住持。當年由赤松德贊王邀請入藏,弘揚佛法,並建造桑耶寺。
21.金剛手菩薩或大勢至菩薩(Vajrapani):佛陀八大心子之一,諸佛的心意結晶,諸佛能量的化身(見①)。
22.種敦巴(Dromtonpa,1005-1064):阿底峽尊者最主要之西藏弟子,噶當派創立者,瓦君寺(Radreng)的建造者。
23.郞桂·丹巴·多傑·嘉岑(Langri Tangpa Dorje Gyaltsen,1054-1123):噶當派大師,波托瓦的弟子,《修行八頌》作者,郎丹寺(Langthang)創始者。
24.馬爾巴(Marpa,1012-1097):大譯師和西藏大師,爲卓米譯師(Drogmi)、那洛巴大師(Naropa)、梅赤巴大師(Maitripa)及其他偉大成就者之弟子。他從印度帶回許多經文,創立藏傳佛教之噶舉派。
25.犛:母牛與犛牛之混種,力氣比公牛大。
26.岡波巴(Gampopa,1079-1153):又名達波仁波切(Dhagpo Rinpoche)。密勒日巴尊者最著名之弟子,噶舉派寺廟傳承之創立者。
27.常啼菩薩(Sadaprarudita):法上菩薩(Dharmodgata,或昙無竭菩薩)時代的一位偉大菩薩,因自己的勇氣、精進及對法的追尋而著名。
28.四種密法事業(Four tantric activities):又被稱爲四種證悟事業,即息災、增益、懷愛、及解脫(也就是強迫將意識送往更高的存在境界)。
29.八關齋戒(Nyungne):與觀世音菩薩有關之嚴格清淨修行。修行包含念誦咒語、嚴格進食及大禮拜。
30.瓦君(Radreng):也就是種敦巴,見21.
附錄二:辭彙解釋
Alaya阿賴耶:梵文意思是“儲藏室”。藏文是“kun gzhi”,直譯是“一切之根基”的意思,指心與現象,淨與不淨的共同根基。這個字詞依照文意不同而有不同意義,因此要針對情況來解讀。有時它與佛性或法身爲同義詞。不過比較常用來指出我們分別二元、卻自己不知的中性狀態,它的作用是身、口、意各種行爲之心意印記的接受器。
Arhat羅漢、阿羅漢:直接意思是“毀滅敵人者”。這裏所謂的敵人是色受想行識五蘊或煩惱情緒。這些情緒透過根乘,也就是聲聞乘或小乘法教之修行而摧毀。羅漢能夠從輪回的苦中得到解脫,但因爲對空性的領悟不完美,無法去除對現象微細的執著,成爲他們達到全知的障礙。他們需要進入大乘,才能走向佛法最高目標。
Bardo中陰:直接意思是“兩者之間”,也就是中間狀態。有許多種中陰,但大部分的時候,是指死亡與再生之間的中間狀態。
Bodhicitta菩提心:即覺醒心,大乘佛法中關鍵詞。在相對的層面,就是爲利益衆生而成佛的願望,以及爲達成此目的所做之修行。在究竟層面上,它是對自我與現象究竟本性的直觀。
Bodhisattva菩薩:佛法道路上的修行者,修持慈悲和六度(六波羅密多或六圓滿),發願爲利益衆生而覺醒。在藏文中,其直接意思是“覺醒心之英雄”。
Buddha佛:去除二障(煩惱障,即苦因,以及無明障,即對全知的障礙),成就二智(現象之究竟與相對本性)的人。
Buddhadharma佛法:佛陀的法教(見法)。
Chod施身法:直接意思是“切斷”。一種密續禅修的系統,根據“無上般若般羅密多”的法教,由帕當巴·桑傑(Padampa Sangye)帶到西藏。目的在切斷一切對自我的執著。
Circumambulation繞行:一種虔誠的修行,具有高度功德,依順時鍾方向繞行聖物,包括寺廟、舍利塔、聖山或上師的房子,甚至上師本人。
Dharma法:釋迦牟尼佛及其他證悟者所開示的法教,帶領衆生走向證悟之道。法有兩種面向:所傳之法,也就是實際的開示;所悟之法,也就是透過對法的修行而達成的了悟及智慧。
Dzogchen大圓滿:甯瑪派傳統最高的見地。
Eighteen characteristics of a precious human existence殊勝人身的十八種特質:這十八種特質包含八暇與十滿。八暇就是沒有出生在以下八種狀態:(1)生于地獄道,(2)生于餓鬼道,(3)生于畜牲道,(4)生于天道,(5)生于野蠻人之中…
《覺醒的勇氣--阿底峽之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