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P10

  ..续本文上一页”),尤其拥有极大的幸运来接触无上的佛法,并且开始修持佛法。你已经遇见一位真正的上师,正要领受能够使你在一个生世之内(这辈子)成佛的教法。为了善用这个殊胜难得的机会,你不但要聆听教法,也必须将他们付诸实修。如此一来,你的悲心才能发挥作用,最后你将能够带领一切有情众生证悟成佛。然而在目前,尽管你强烈的想要帮助他人,但你是一个初入佛门的修行者,仍然缺乏协助众生的能力。因此,要能够真正地利益他人所需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即是透过修心和转化你的心来让自己臻至圆满。

  以目前的状况来看,你的心强烈地受到执着与嗔恨的影响——执着于朋友、亲戚和任何令你心满意足的人;仇恨任何违反你愿望,避免你获得财富、舒适和欢乐,因而被你视为仇敌的人。在你的迷妄之中,你竭尽所能地去利益自己和你喜爱的人,并且努力去战胜、消灭所有被你视为仇敌的人;你如此厌恶这些人,甚至无法忍受听到他们的名字。从无数的生世以来,你一直被拖进轮回的恶海之中,被执着和嗔恨的巨流带着走。执着和嗔恨是轮回之因,是我们永无止尽地在轮回中流浪的原因。

  仔细思量你所谓的敌人和朋友指的是什么。当你仔细检视它的时候,很明显的,没有什么是永远的朋友或敌人。那些你认为是朋友的人,不总是你的朋友。事实上,他们在过去可能曾是你的敌人,或在未来可能成为你的敌人。这其中没有什么是确定的。你为什么要如此强烈地执着于某些人?你所有的人际关系难道不是短暂无常的吗?不论人生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你都将面对死亡。到了那个时候,你别无选择的要和每一个人分离,不论你对他们的感觉是执着还是嗔恨,都要分离。然而,在你的一生当中,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所有那些受到执着与嗔恨驱动的行为,将形成一股业力,把你推往来生,使你在来生尝到这些行为的业果。

  因此,如果你想要走向成佛之道,你就要放弃对朋友亲人的执着,以及对仇敌的嗔恨。用无分别的平等舍来看待一切众生。在此时此刻,人们是你的朋友或敌人,都只是过去的因缘和业行的结果。把执着和嗔恨视为真实,只不过是一种迷妄;执着和嗔恨源自错误和迷惑的觉知。这如同你误把一条躺在昏暗道路上的绳索当做一条蛇,你或许感到害怕,但不表示你的恐惧具有任何真实的基础。绳索从来不是一条蛇。

  你为什么感受到执着与嗔恨?它们源自何处?基本上,它们源自“你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个体”的想法。一旦出现了这种想法,你就发展出各种概念,例如“我的身体”、“我的心”、“我的名字”。你认同这三件事物,任何令它们感到愉快的事物,你就执着于它。任何令它们感到不快或厌恶的事物,你都想要除掉它。最轻微的痛苦,例如被一根刺给刺伤或被火花烫伤,都会让你感到不悦。如果某人冤枉你,你就竭尽所能地伤害对方,施以报复。你为他人所做的最微小的善行,让你充满了骄慢。只要这种自我珍爱的态度在你的心中根深蒂固,你将无法达到证悟。就最基本的层次而言,“自我真实存在”的想法即是无明,并且由此生起其他负面的情绪。

  即使你发现自己处于最佳状态,你也从不感到满足。你总是想要更多。你几乎不考虑他人的愿望和欲求,你想要自己顺心如意。如果你帮了一个人最小的忙,你会觉得自己做了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你如此专注于自己的快乐和福祉,忽略他人的快乐和福祉,即是你在轮回中流浪的原因。如寂天大师25所说:

  

   世间所有的喜悦,

   来自希望他人快乐。

   , 世间所有的痛苦,

   来自希望自己欢乐。

  

  25.寂天(Shantideva),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一。他撰写了著名的《入菩萨行论》和《学处要集》(Shikshamuccaya, the Collected Precepts)。这两本重要的著作阐述了一个菩萨的理想和修行。

  

  如果你拥有足够的顺缘来认清,成佛是唯一长久而真实的快乐,带有轮回动机的行为只会导致痛苦,那么你一定要帮助每一个人认清这一点。如果你训练和调伏你的心,你对“朋友”和“仇敌”的概念的执着都会消失。你会把每一个人视为你的父母、兄弟和姊妹。

  菩萨——那些修持大乘之道的修行者——的见地,是放下“自我真实存在的”概念。一旦“我执”不再存在,就不会有贪、嗔、痴、慢或疑(忌妒)。

  佛陀不同的教法可以分为两个不同层次的取向:根基乘(the basic vehicle)或声闻乘(Hinayana,或小乘),以及大乘。这两者不互相抵触。然而,当两者被正确的修持时,大乘自然而然的包含了小乘的教法。大乘佛教包含了无数甚深的教法,但它们的精髓全都在于修心——去除心的执着与嗔恨,去除障蔽它、使其无法清晰感知的一切,以及回向所有善业之果来利益一切有情众生。

  求取证悟之心,也就是菩提心,即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一切有情众生之故——不论是做一个大礼拜、念诵一遍咒语,或生起一个善念,都是为了一切有情众生。为了利益他人而成佛,乃是最殊胜珍贵的愿望。

  在所有关于菩提心的深广教法之中,嘉瑟•戊初•东美所著的《菩萨三十七种修行之道》呈现了菩提心教法的精要。嘉瑟•戊初•东美本人即是观世音菩萨,在十四世纪的西藏,以一个上师的身相化现。当你研习和反思这些教导时,如果你生起一个真诚利他的念头,菩提心将毫不费力地从中诞生。一旦菩提心根植你心,你将拥有经乘、大乘、密咒乘和大圆满等所有教法的基础。

  研读本书的每一个偈颂时,要不断检视你的行为和发心,如此一来,你所从事的任何修行都将毫不费力地有所进展,开花结果。日以继日,月以继月地把你的心浸润在这些教法之中,你将毫无困难、自然而然地觉醒,发展出一个菩萨具备的所有品质与功德,如同一只蜜蜂在花间飞舞,吸吮每一朵花的花蜜而产生出蜂蜜一般。

  

  

  

  

  

  

  启敬偈

  

  顶礼

  

  本书以一个梵文的简短顶礼为起始:

  南无洛卡须瓦拉雅(Namo Lokeshvaraya,即“南无观世音菩萨”或“南无世自在主”)。

  南无(Namo)意指“我顶礼”;洛卡(Loka)代表世界或宇宙;须瓦拉(ishvara)意指“全能之主”(the all-powerful master)。因此,第一行“南无洛卡须瓦拉雅”是指“我向宇宙之主顶礼”。

  在此,宇宙之主是指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即悲心本身,以一个本尊的身相化现。他觉察一切有情众生的痛苦。在藏文之中,他被称为“间惹息”(Chenrezi),意指“遍观者”。他不断在十方净土转动大乘教法之*轮,化现为各种身相来协助众生:化现为一尊佛、一位十地菩萨、一位本尊、一位上师,甚至一个凡人或动物。

  诸如观世音等伟大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而在世间化现。他们不像凡夫俗子,不是受到过去业力的驱使而投生。相反的,他们化现为拥有净信、准备走上解脱道的众生,一如日月自然而然地映照在静止清澈的水面上。菩萨可能化现为法友,或任何其他能够帮助缘遇之人的身相。

  

  以下是一个比较长的顶礼:

  

  虽然他看到一切现象没有来去,

  他一切努力只为众生;

  向无别于众生怙主观世音菩萨之无上上师,

  我恭敬地用身、语、意来顶礼。

  

  具有般若智慧的上师了解,一切现象的本质超越来与去、永恒与虚无、存在与不存在、单一和多元等概念。他了解所有事物的真实本质,并且出于大悲,仅仅为了一切众生而努力,带领他们走上大乘之道。

  无上的上师无别于观世音菩萨——诸佛慈悲的化现。虽然他为了众生而展现无数不同的身相,但观世音菩萨的本质从未改变。他完全地证悟,已经证得本初智慧。他的心是诸佛无二、不变的证悟心——即究竟的法身(dharmakaya)。

  如我所说的,观世音菩萨在世间显现,不像凡夫俗子那般是过去业行和烦恼的结果,而是为了利益众生。在印度,他化现为一个菩萨,请求释迦摩尼佛转动*轮。在第七世纪的西藏,他化现为伟大的国王松赞干布26,使佛教在雪域奠定基础。在我们身处的时代,法王……和DB法王噶mb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现。莲师27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观世音菩萨在他充满奇迹、自我解脱的生世之中,化现为无数身相。莲师和观世音菩萨持续以无数身相化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此一不息的事业之流将持续下去,直到轮回中没有众生为止。三藏(Tripitaka)——佛陀之经论的结集——其中一些经典详细描述了观世音菩萨圆满解脱之生平,例如《宝箧经》(Sutra Designed as a Jewel Chest),以及《悲华经》(Sutra of the White Lotus of Compassion)28。

  

  26. 西藏国王松赞干布(King Songtsen Gampo,609-698),西藏三位伟大的佛教徒国王的首位,是观世音的化身。

  27.莲花生大士或莲师(Guru Padmasambhava,the Lotus Born Guru),是法身佛阿弥陀佛、报身佛观世音、化身佛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他清净无瑕地从一朵莲花中出生,把经典和密续的教法带入西藏,并封藏了无数伏藏。在特定的时空下,这些伏藏被取出,利…

《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