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尤其擁有極大的幸運來接觸無上的佛法,並且開始修持佛法。你已經遇見一位真正的上師,正要領受能夠使你在一個生世之內(這輩子)成佛的教法。爲了善用這個殊勝難得的機會,你不但要聆聽教法,也必須將他們付諸實修。如此一來,你的悲心才能發揮作用,最後你將能夠帶領一切有情衆生證悟成佛。然而在目前,盡管你強烈的想要幫助他人,但你是一個初入佛門的修行者,仍然缺乏協助衆生的能力。因此,要能夠真正地利益他人所需采取的第一個步驟,即是透過修心和轉化你的心來讓自己臻至圓滿。
以目前的狀況來看,你的心強烈地受到執著與嗔恨的影響——執著于朋友、親戚和任何令你心滿意足的人;仇恨任何違反你願望,避免你獲得財富、舒適和歡樂,因而被你視爲仇敵的人。在你的迷妄之中,你竭盡所能地去利益自己和你喜愛的人,並且努力去戰勝、消滅所有被你視爲仇敵的人;你如此厭惡這些人,甚至無法忍受聽到他們的名字。從無數的生世以來,你一直被拖進輪回的惡海之中,被執著和嗔恨的巨流帶著走。執著和嗔恨是輪回之因,是我們永無止盡地在輪回中流浪的原因。
仔細思量你所謂的敵人和朋友指的是什麼。當你仔細檢視它的時候,很明顯的,沒有什麼是永遠的朋友或敵人。那些你認爲是朋友的人,不總是你的朋友。事實上,他們在過去可能曾是你的敵人,或在未來可能成爲你的敵人。這其中沒有什麼是確定的。你爲什麼要如此強烈地執著于某些人?你所有的人際關系難道不是短暫無常的嗎?不論人生發生了什麼事情,最後你都將面對死亡。到了那個時候,你別無選擇的要和每一個人分離,不論你對他們的感覺是執著還是嗔恨,都要分離。然而,在你的一生當中,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所有那些受到執著與嗔恨驅動的行爲,將形成一股業力,把你推往來生,使你在來生嘗到這些行爲的業果。
因此,如果你想要走向成佛之道,你就要放棄對朋友親人的執著,以及對仇敵的嗔恨。用無分別的平等舍來看待一切衆生。在此時此刻,人們是你的朋友或敵人,都只是過去的因緣和業行的結果。把執著和嗔恨視爲真實,只不過是一種迷妄;執著和嗔恨源自錯誤和迷惑的覺知。這如同你誤把一條躺在昏暗道路上的繩索當做一條蛇,你或許感到害怕,但不表示你的恐懼具有任何真實的基礎。繩索從來不是一條蛇。
你爲什麼感受到執著與嗔恨?它們源自何處?基本上,它們源自“你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個體”的想法。一旦出現了這種想法,你就發展出各種概念,例如“我的身體”、“我的心”、“我的名字”。你認同這叁件事物,任何令它們感到愉快的事物,你就執著于它。任何令它們感到不快或厭惡的事物,你都想要除掉它。最輕微的痛苦,例如被一根刺給刺傷或被火花燙傷,都會讓你感到不悅。如果某人冤枉你,你就竭盡所能地傷害對方,施以報複。你爲他人所做的最微小的善行,讓你充滿了驕慢。只要這種自我珍愛的態度在你的心中根深蒂固,你將無法達到證悟。就最基本的層次而言,“自我真實存在”的想法即是無明,並且由此生起其他負面的情緒。
即使你發現自己處于最佳狀態,你也從不感到滿足。你總是想要更多。你幾乎不考慮他人的願望和欲求,你想要自己順心如意。如果你幫了一個人最小的忙,你會覺得自己做了一件相當了不起的事。你如此專注于自己的快樂和福祉,忽略他人的快樂和福祉,即是你在輪回中流浪的原因。如寂天大師25所說:
世間所有的喜悅,
來自希望他人快樂。
, 世間所有的痛苦,
來自希望自己歡樂。
25.寂天(Shantideva),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一。他撰寫了著名的《入菩薩行論》和《學處要集》(Shikshamuccaya, the Collected Precepts)。這兩本重要的著作闡述了一個菩薩的理想和修行。
如果你擁有足夠的順緣來認清,成佛是唯一長久而真實的快樂,帶有輪回動機的行爲只會導致痛苦,那麼你一定要幫助每一個人認清這一點。如果你訓練和調伏你的心,你對“朋友”和“仇敵”的概念的執著都會消失。你會把每一個人視爲你的父母、兄弟和姊妹。
菩薩——那些修持大乘之道的修行者——的見地,是放下“自我真實存在的”概念。一旦“我執”不再存在,就不會有貪、嗔、癡、慢或疑(忌妒)。
佛陀不同的教法可以分爲兩個不同層次的取向:根基乘(the basic vehicle)或聲聞乘(Hinayana,或小乘),以及大乘。這兩者不互相抵觸。然而,當兩者被正確的修持時,大乘自然而然的包含了小乘的教法。大乘佛教包含了無數甚深的教法,但它們的精髓全都在于修心——去除心的執著與嗔恨,去除障蔽它、使其無法清晰感知的一切,以及回向所有善業之果來利益一切有情衆生。
求取證悟之心,也就是菩提心,即所作所爲都是爲了一切有情衆生之故——不論是做一個大禮拜、念誦一遍咒語,或生起一個善念,都是爲了一切有情衆生。爲了利益他人而成佛,乃是最殊勝珍貴的願望。
在所有關于菩提心的深廣教法之中,嘉瑟•戊初•東美所著的《菩薩叁十七種修行之道》呈現了菩提心教法的精要。嘉瑟•戊初•東美本人即是觀世音菩薩,在十四世紀的西藏,以一個上師的身相化現。當你研習和反思這些教導時,如果你生起一個真誠利他的念頭,菩提心將毫不費力地從中誕生。一旦菩提心根植你心,你將擁有經乘、大乘、密咒乘和大圓滿等所有教法的基礎。
研讀本書的每一個偈頌時,要不斷檢視你的行爲和發心,如此一來,你所從事的任何修行都將毫不費力地有所進展,開花結果。日以繼日,月以繼月地把你的心浸潤在這些教法之中,你將毫無困難、自然而然地覺醒,發展出一個菩薩具備的所有品質與功德,如同一只蜜蜂在花間飛舞,吸吮每一朵花的花蜜而産生出蜂蜜一般。
啓敬偈
頂禮
本書以一個梵文的簡短頂禮爲起始:
南無洛卡須瓦拉雅(Namo Lokeshvaraya,即“南無觀世音菩薩”或“南無世自在主”)。
南無(Namo)意指“我頂禮”;洛卡(Loka)代表世界或宇宙;須瓦拉(ishvara)意指“全能之主”(the all-powerful master)。因此,第一行“南無洛卡須瓦拉雅”是指“我向宇宙之主頂禮”。
在此,宇宙之主是指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即悲心本身,以一個本尊的身相化現。他覺察一切有情衆生的痛苦。在藏文之中,他被稱爲“間惹息”(Chenrezi),意指“遍觀者”。他不斷在十方淨土轉動大乘教法之*輪,化現爲各種身相來協助衆生:化現爲一尊佛、一位十地菩薩、一位本尊、一位上師,甚至一個凡人或動物。
諸如觀世音等偉大的菩薩,爲了利益衆生而在世間化現。他們不像凡夫俗子,不是受到過去業力的驅使而投生。相反的,他們化現爲擁有淨信、准備走上解脫道的衆生,一如日月自然而然地映照在靜止清澈的水面上。菩薩可能化現爲法友,或任何其他能夠幫助緣遇之人的身相。
以下是一個比較長的頂禮:
雖然他看到一切現象沒有來去,
他一切努力只爲衆生;
向無別于衆生怙主觀世音菩薩之無上上師,
我恭敬地用身、語、意來頂禮。
具有般若智慧的上師了解,一切現象的本質超越來與去、永恒與虛無、存在與不存在、單一和多元等概念。他了解所有事物的真實本質,並且出于大悲,僅僅爲了一切衆生而努力,帶領他們走上大乘之道。
無上的上師無別于觀世音菩薩——諸佛慈悲的化現。雖然他爲了衆生而展現無數不同的身相,但觀世音菩薩的本質從未改變。他完全地證悟,已經證得本初智慧。他的心是諸佛無二、不變的證悟心——即究竟的法身(dharmakaya)。
如我所說的,觀世音菩薩在世間顯現,不像凡夫俗子那般是過去業行和煩惱的結果,而是爲了利益衆生。在印度,他化現爲一個菩薩,請求釋迦摩尼佛轉動*輪。在第七世紀的西藏,他化現爲偉大的國王松贊幹布26,使佛教在雪域奠定基礎。在我們身處的時代,法王……和DB法王噶mb是觀世音菩薩的化現。蓮師27也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觀世音菩薩在他充滿奇迹、自我解脫的生世之中,化現爲無數身相。蓮師和觀世音菩薩持續以無數身相化現,利益一切有情衆生。此一不息的事業之流將持續下去,直到輪回中沒有衆生爲止。叁藏(Tripitaka)——佛陀之經論的結集——其中一些經典詳細描述了觀世音菩薩圓滿解脫之生平,例如《寶箧經》(Sutra Designed as a Jewel Chest),以及《悲華經》(Sutra of the White Lotus of Compassion)28。
26. 西藏國王松贊幹布(King Songtsen Gampo,609-698),西藏叁位偉大的佛教徒國王的首位,是觀世音的化身。
27.蓮花生大士或蓮師(Guru Padmasambhava,the Lotus Born Guru),是法身佛阿彌陀佛、報身佛觀世音、化身佛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他清淨無瑕地從一朵蓮花中出生,把經典和密續的教法帶入西藏,並封藏了無數伏藏。在特定的時空下,這些伏藏被取出,利…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