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益後世的衆生。
28.參見參考書目。
觀世音是無限悲心的展現;這種悲心住于一切諸佛的心中。他也擁有許多其他爲人所知的名號,例如,尊聖天王、不空羂索、浚斷輪回、大悲調伏衆生、調禦丈夫海、卡薩巴尼、獅子吼、心性休息,以及世間自在29。身爲人類,如果我們對觀世音菩薩生起虔敬心和信心,我們將能夠領受到他的加持,證得所有觀世音的證悟功德。
29.這些名號對應觀世音的各種面向。如《唵嘛呢呗美吽:證悟者的心要寶藏》(The Heart Treasure of the Enlightened Ones)所解釋的,尊聖天王(King of the Sky)、不空羂索(Bountiful Lasso)、浚斷輪回 (He who Dredges the Depths fo Samsara)、大悲調伏衆生(Greatly Compassionate Transformer of Beings)、以及調禦丈夫海(Ocean of Conquerors),可以被視爲色、受、想、行、識五蘊的清淨相;而卡薩巴尼(Kasarpani)、獅子吼(Lion”s Roar)、心性休息(Unwinding in Ultimate Mind)以及世間自在(Sovereign of the Universe)則代表身、語、意和法身的清淨相。
觀世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呗美吽(Om Mani Padme Hung)——是觀世音的一個化現。在任何時候,任何一個人,甚至一頭無知的野獸,看見這六個種子字或聽到六字明咒的咒音,解脫的種子就會在他或她的心中播下,使他或她免于墮入下叁道。觀世音菩薩的六字明咒的種子字,即使是由一個普通人來書寫,也不是尋常的種子字,而是已經受到觀世音菩薩的智慧心加持的種子字。這些種子字是由觀世音菩薩的加持所構成,具有解脫的力量。
如同虛空提供山巒和陸地存在的空間,觀世音菩薩和一切諸佛的智慧與慈悲能使衆生證得解脫。諸佛的慈悲不是有限的或有所偏好的——並未受到喜歡和不喜歡,或偏愛的束縛。他們的慈悲如天空般遍在。如同一個母親知道她的孩子是否安好、饑餓、陷入危險或寒冷一般,觀世音菩薩總是明了哪些衆生可以走上大乘的道路,以及哪些衆生已經能夠被帶領至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沒有藩籬或遲延。他的慈悲事業是毫無造作而自然的。即使是一陣清新的夏日微風,也是諸佛的事業。
不像尋常衆生的事業,諸佛的事業不需要任何造作或目標。如同水天生擁有濕潤物品和溶解塵汙的特質。觀世音菩薩每一個微小的行爲,甚至他的一個手勢,都能夠帶領他人趨向解脫。這是觀世音菩薩在證悟之前,所發下的強大祈願的結果。沒有諸佛的無限慈悲和智慧,就不可能從輪回中解脫。視你的根本上師——那個正確無誤地教導你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的人——無別于觀世音菩薩,並懷著極大的虔誠和恭敬來向其頂禮。
在這個頂禮之後,嘉瑟•東美表達他要解釋菩薩戒律的意圖:
圓滿之諸佛──安樂和究竟寂靜之源──
因成就殊勝佛法而存在,
然而,成就佛法要仰賴修行的方法;
因此,我現在來解釋菩薩的修行。
透過知曉和應用這些戒律,你將逐漸了解佛陀教法的真谛,並在修道上有所進展。
一個良善、利他的心,乃是健康、長壽和財富等短暫快樂的根源,以及從輪回中解脫、獲致不變之證悟等究竟大樂的根源。所有輪回、戰爭、饑荒、疾病、天災的痛苦,都源自嗔恨和其他內在的毒藥。當有害的念頭盛行,人們只想到傷害彼此的時候,世界福祉日益衰退。如果人們的心充滿了助人的願望,世界福祉會穩定增長。
爲了獲得短暫和究竟的安樂,你首先要生起菩提心的發心,也就是爲了一切有情衆生而獲致證悟的心,而此一菩提心源自于慈悲。接著,你必須結合善巧方便與智慧:修持六波羅密和了悟空性。龍樹(Nagarjuna)在《寶鬘論》(或《寶行王正論》,Ratnamala)中說:
如果你立志證悟,
它的根本是如須彌山一般穩固的菩提心、
遍在的慈悲,
以及無二的智慧。
當佛陀還是個行走于證悟道上的菩薩時,他甚至投生爲鳥類和野獸,對其他鳥獸解說佛法。他鼓勵它們放棄傷害彼此,生起慈悲和求取證悟的願望。佛陀清淨、利他之心的力量,使周圍村莊的作物總是豐收,居民免于疾病,沒有一個衆生墮入下叁道。去欣賞一個利他的念頭所産生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和作用,是重要的。
一個佛已經把這種利他心發展極致,降服了衆生的頭號大敵——貪、嗔、癡、慢、疑。當佛陀坐在菩提樹下時,一支由兩萬一千個惡魔組成的軍隊,向他發射一陣陣如雨落下的武器來使他分心,阻止他獲致證悟。但佛陀只觀修慈悲,並透過禅修的力量,使如雨般落下的武器轉變成爲清新芬芳的花雨。
佛陀擁有如此的力量,乃是因爲他的身、語、意已完全地、和諧地與佛法的真谛融合爲一,並浸滿慈悲。佛法住于佛陀的心中,透過他的慈悲而生起,並且被傳達給他人,作爲指示解脫道的教法。佛陀自然而然的化現爲一個指引者,帶領所有因爲無明而盲目的人脫出輪回。佛陀的慈悲是如此的:假如一個人正在攻擊他,同時另一個人正在供養他,佛陀既不會對前者産生絲毫仇恨,也不會對後者産生絲毫好感。
那些依照佛陀的意思來修持大乘佛法的人,即是所謂的菩薩30。如果你修持大乘的教法,在最好的情況下,你可以達到觀世音菩薩和文殊師利等大菩薩的層次,或像具有洞見和神通的佛陀兩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31。即使你無法在今生修行到圓滿的程度,你至少將投生成爲未來佛彌勒佛的主要弟子之一。
30.菩薩是已經了悟現象之空性,以及了悟沒有“自我”存在的衆生。他們離于一般的情緒和煩惱。菩薩有十個層次或十地。第十一地是圓滿成佛;當煩惱障和所知障二障被徹底根除時,即達到了第十一地,也就是圓滿成佛的境界。就較廣泛的意義而言,一個菩薩是指修持大乘佛教教法的衆生。
31.據說,舍利弗(Sariputra)特別具有深刻洞見的天賦,而目犍連(Maudgalyayana)則特別具有神通的天賦。
諸佛已經完全降伏了無明及其他煩惱等敵人;諸佛也常常被稱作“世尊”(Victorious Ones)這個同義字。而在衆多法本之中,包括這些佛教的藏文本續,菩薩被稱作“世尊之子”32。那麼,誰是諸佛之子?以釋迦摩尼佛爲例,他的身之子,乃是他的骨肉——王子羅睺羅(Prince Rahula);他的語之子,乃是所有聽聞他的教法,證得阿羅漢33果位的人,例如舍利弗、目犍連、十六位阿羅漢及其他偉大的人物;這些人成爲佛陀教法的持有者。最重要的是佛陀的心之子:他們是觀世音菩薩和文殊師利等大菩薩,實踐他們崇高的發心,帶領一切有情衆生獲致證悟。正如一個偉大的君主會從一千個孩子中,選擇一個擁有最完美品質的孩子作爲繼承人,一個佛陀也會把圓滿結合智慧與慈悲的菩薩視爲真正的繼承人。
32.藏文“嘉瑟”(Gyalse),梵文Jinaputra,字面意義是“智子,世尊之子”(Child of the Victorious Ones),但爲了可讀性的緣故,在本書中,都被翻譯成爲它的同義字“菩薩”。
33.阿羅漢(Arhat)藏文“紮瓊巴”(drachompa),意指:“克敵者”,而此處的敵人,也就是負面情緒。
佛法的教法擁有極大的力量,但是除非你正確地修持它們,否則那力量將僅僅只是從未被展現的潛力。如果一個人擁有一個工具,卻不使用那個工具,那麼將不會成就太多的事情。一個不被使用的工具本身,是沒有什麼用處的。但是如果你如實地把教法付諸實修,那麼當佛法在你心識流中誕生成長時,你所有的過患將自然而然地消失,你所有的正面品質將自然而然地盛放,如同高升的朝陽逐漸把愈來愈強的光芒照耀整個世界一般。
一個人可以用許多方式去學習一個菩薩的修行。但是,聽聞教法、深思教法,以及透過禅修來消化吸收教法,總是必要的。諸如《菩薩叁十七種修行之道》的口訣教導包含了所有關于持戒(戒)、禅定(定)、和智慧(慧)等菩薩教法的精髓。如果你能夠理解、實修這些教法,你將能夠輕易地走向解脫道。
第一部 前行
這部分解釋如何正式進入修道,第二部則包括了如何根據一個人的根器——下等、中等或上等根器——來實際地遵循修行的道路。
前行包含了七個主題。
首先,你必須讓這個稀有難得的人身具有意義。
1
現在我擁有這艘大船,如此難得的殊勝人身,
我必須載著自己和其他衆生渡過輪回之汪洋。
爲了渡至彼岸,
日日夜夜心無散漫地聞思修,
乃是菩薩的修行。
此時此刻,你足夠幸運,沒有投生在沒有閑暇修持佛法的八種狀態之一,並具有修持佛法的十種優勢。
沒有閑暇去修持佛法的八種狀態(即“八無暇”)分別是:(1)投生地獄道;(2)投生爲…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