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P16

  ..续本文上一页人生。这样的人将阻止你投入任何时间来闻、思、修——闻、思、修三者乃是解脱的根本。他们将使你丧失你已经发展出来的品质,尤其是慈悲——慈悲是大乘佛教教法的精髓。一个不适合的朋友如同一个拙劣的船长,把船只驶上岩石。这样的人是你最恶劣的敌人。你应该远离这些人。

  相反的,和那些体现或渴求柔和、慈悲的人在一起,将鼓励你去生起那些品质;而这些品质是修道所不可或缺的。受到他们的启发鼓舞,你将对一切有情众生充满慈心,了解执着与嗔恨的坏处。真正的法友是那些从同一个上师那里领受教法、脱离俗务、致力在僻静处禅修的人。结交这样的朋友,你将自然而然地受到他们良善品质的影响,如同鸟群环绕着金山飞翔,沐浴在金色的光芒之中。

  

  

  第六,依止上师,他的示现为你的修道进展创造了顺缘

  

  

   6

  仰赖善知识,

  一个人的过失将逐渐消失,

  善良的品质将如一弯新月般逐渐盈满,

  视善知识比自己的身体更珍贵,

  乃是菩萨的修行。

  

  若不追随一个真正的、具格的上师,要从轮回中解脱而获得证悟是不可能的。如此一个上师的行为(身)、语言(语)和思想(意),总是圆满地符合佛法。他教导你在修道上必须做些什么,才能够成功地有所进展,以及什么是你必须避免的障碍。最重要的是,他鼓励你专心地修持佛法,只从事良善的、利益他人的行为。他帮助你放弃所有不当的行为举止,而不虚伪造作;他提醒你觉察无常,停止执着于轮回。

  一个真正的上师如同能够使船只迅速越过汪洋的船帆。如果你信任他的话语,你将会轻易地找到脱离轮回的道路——这是上师如此珍贵的原因。俗话说:“供养一滴油给上师身体上的一个毛孔的功德,胜过对一切诸佛所行之无数供养的功德。”

  当世尊佛陀是一个菩萨的时候,为了领受仅仅四句的殊胜教法,他的上师考验他的决心。由于上师告诉他要这么做,菩萨(世尊佛陀)没有任何犹豫地在自己身上刺穿了一千个孔,置入一千个灯芯,并且全部点燃。

  所有过去有成就的修行者,都是透过遵循一个上师来获致证悟。在寻找上师之前,他们先听闻不同上师的生平事迹。当他们听到一个上师特别启发人心的事迹时,他们会把自己交托给那个上师之前,先从远处检视那个上师的功德。一旦他们对那个上师生起全然的信心,他们就会来到那个上师的面前,服侍他,专心一意地把他给予的教导付诸实修。

  仅仅依赖自己的想法,完全地独立自主,你无法获致证悟。缘觉佛45能够自行获致证悟是千真万确,但事实上,他们在目前的生世没有上师,并不代表他们在过去的生世没有上师。在无数的生世之中,缘觉佛确实有护持上师,领受他们的教法。因为经典和密续的每一个修行法门,都一定需要由一个具格的上师加以阐释。

  如果你现在渴望遇见一个真正的上师,那是因为你从过去生世以来,一直心向佛法的缘故。米拉日巴听说了马尔巴的名号,但一直要等到他真正遇见了马尔巴,他的心才安定下来46。上师站在道路的重要关卡之上;在那个关卡上,你不是向上提升,就是向下沉沦。你应该从上师那里领受教法,让他的教导透过直接的觉受而成熟。

  

  45.缘觉佛或辟支佛(Pratyekabuddhas)是指“那些为自己成佛的人”。缘觉和声闻(Shravakas)构成根基乘的僧伽。

  46.马尔巴(Marpa Lotsawa Chokyi Lodro,1012-1097),噶举传承的祖师,出生于西藏南部。他首先师事卓米•罗擦瓦(Drogmi Lotsawa),然后前往印度三次,去会见他的根本上师,大成就者即班智达那洛巴,以及梅纪巴、库库日巴(Kukuripa)和智藏(Jnanagarbha)等其他上师。密勒日巴(Jetsun Milarepa, Shepal Dorje,1040-1123)是他最重要的弟子,或许也是一个完美弟子、修行者和上师的最著名范例。

  

  实现上师的愿望有三个主要的办法。最佳的方法是把他的教导付诸实修,用你整个人生来体验教法的精髓,并且获致证悟。次佳的方法是用虔诚的身、语、意来服侍上师。服侍上师时,你将被他轻易显现的功德所转化,如同一块寻常的木头在檀香树林之中,将逐渐充满檀香木的香气。第三个取悦上师的方法是向他行物质的供养。

  心中怀有许多疑虑,或性格品质不是非常细腻的人,如果留在上师身边,或许会发现自己对上师生起错误的见解。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最好领受上师的教导,然后到其他地方修行。话说,留在一个证悟的上师身边,如同靠近一团火焰。如果你对上师具有足够的信心,他将燃尽你的无明和障蔽。如果你的信心不足,你将被烫伤。

  仔细地修持上师的教导,你将能够毫无障碍地在修道上前进,如同一个盲人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向导,带领他通过一个危险的断崖绝壁。没有一个真正的上师的忠告,而想在一个僻静处修行,对你不会有所帮助;你和野兽、野鸟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

  即使是上师简短数字的教导,都能够带领你获致证悟。因此,留意并珍视上师所传授教法的一字一句。思考教法的意义,并且加以观修。时时检视你理解教法、付诸实修的方式,是否发挥了对治内在迷惑的功效。保持恒常与坚定的虔敬心——上师是实现所有愿望的宝石(上师是如意宝)。

  曾经有一个人说:“阿底峡,传授我你的教法!”阿底峡回答:

  

  

   哈!哈!

   那听起来真棒!

   但若要传授你口诀教导,

   我需要你身上的一样东西,

   信心!信心!

  

  信心是修道上不可或缺的事物。如果你没有信心,即使你追随释迦牟尼佛本人,也不会对你有所帮助。要在大乘佛教的修道上有所进展,必须仰赖上师,因此在你达到究竟的目标之前,绝对不要与上师分离。上师是那个能够使你了悟无生空性(unborn emptiness)之真谛的人。

  如果你对上师有信心,你将领受到他证悟的身、语、意的加持。孜孜不倦地凝视着上师,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个真正的上师是稀有难得的,而仍然能够看见一个真正的上师,更是稀有难得的。不断观想上师在你的头顶之上,怀着渴慕的虔敬心向他祈祷47。在经典和密续之中,这是最甚深、最必要的修行。追随一个上师是一切成就之根本。如果你把上师视为真正的佛,距离证悟就不远了。

  珍爱上师胜过自己、胜过任何其他人,乃是菩萨的修行。

  

  47.与这些教法有关的上师相应法,参见附录一。

  

  

  

  

  第七,阪依——佛教教法的入门

  

  

   7

  自身囚于轮回的世间神祇还能够保护谁?

  皈依永不离弃之怙主──三宝,

  乃是菩萨的修行。

  

  

   前六个偈诵已经解释了生起菩提心的前行。你了解到你现在拥有的人身的重要与稀有难得,你也了解到死亡的迫近。你对这个世界大失所望,不抱幻想,决定弃绝令人分心的环境和令人迷惑的影响力,并且努力依止一个真正上师的教导来调伏你的心。此时此刻,你已经准备跨入佛法的门槛,皈依三宝。

   人们自然而然地寻找皈依,寻找某个人或某一件事物来保护他们免于悲伤和痛苦。一些人转向有权有势的人,希望藉此获得则富、欢乐和影响力。其他人寻求自然力量的保护,例如星辰或山峰。一些人寻求鬼魂力量的协助。然而在这些错误的饭依对象之中,没有一个是离于无明和轮回的,因此他们无法提供究竟的皈依。他们的慈悲,如果他们拥有任何慈悲的话,是偏袒而有限的。

   真正的皈依只能由本身完全自由自在的事物提供——离于轮回的束缚,离于单方面的涅槃(one-sidednirvava)之有限寂静的事物。这种真正阪依的特质,只能够在拥有究竟之智慧、无分别之慈悲、无碍之能力的佛、法、僧三宝中寻获。

   佛是三宝的第一宝。佛的特殊品质可以从三个面向来看:在梵文之中,这三个面向被称为“三身”(three kayasy),即法身或究竟身(dharmakaya,absolute body)、报身或圆满乐受身(sambhogakaya,body of perfect endowment)、以及化身或显现身(nirmanakaya,manifestation body)。这三身是一个本体的所有面向。

  

   法身是究竟、不可思议、空虚广裹的智慧。佛的证悟智慧心充满了明觉、慈悲和能力。它超越所有的戏论,它的展现是五种本初智慧。报身是这五种本初智慧的自然展现,以“五确实”(five certainties)的形式生起——圆满的上师、圆满的教法、圆满的时间、圆满的地点以及圆满的眷属。在自性上,报身从过去、现在到未来都保持不变不息,超越增长与消减。诸佛随着众生不同的需求与能力示现为化身,因此化身有无数种不同的形相。

   对于十地(ten bhumis)菩萨其中一地的菩萨,诸佛以报身的面向来显现。对于具有大功德与大幸运的凡俗众生,诸佛示显为无上的化身,例如释迦牟尼佛。对于拥有较少功德的众生,诸佛化现为具有人之身相的法友。对于那些对…

《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