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生。這樣的人將阻止你投入任何時間來聞、思、修——聞、思、修叁者乃是解脫的根本。他們將使你喪失你已經發展出來的品質,尤其是慈悲——慈悲是大乘佛教教法的精髓。一個不適合的朋友如同一個拙劣的船長,把船只駛上岩石。這樣的人是你最惡劣的敵人。你應該遠離這些人。
相反的,和那些體現或渴求柔和、慈悲的人在一起,將鼓勵你去生起那些品質;而這些品質是修道所不可或缺的。受到他們的啓發鼓舞,你將對一切有情衆生充滿慈心,了解執著與嗔恨的壞處。真正的法友是那些從同一個上師那裏領受教法、脫離俗務、致力在僻靜處禅修的人。結交這樣的朋友,你將自然而然地受到他們良善品質的影響,如同鳥群環繞著金山飛翔,沐浴在金色的光芒之中。
第六,依止上師,他的示現爲你的修道進展創造了順緣
6
仰賴善知識,
一個人的過失將逐漸消失,
善良的品質將如一彎新月般逐漸盈滿,
視善知識比自己的身體更珍貴,
乃是菩薩的修行。
若不追隨一個真正的、具格的上師,要從輪回中解脫而獲得證悟是不可能的。如此一個上師的行爲(身)、語言(語)和思想(意),總是圓滿地符合佛法。他教導你在修道上必須做些什麼,才能夠成功地有所進展,以及什麼是你必須避免的障礙。最重要的是,他鼓勵你專心地修持佛法,只從事良善的、利益他人的行爲。他幫助你放棄所有不當的行爲舉止,而不虛僞造作;他提醒你覺察無常,停止執著于輪回。
一個真正的上師如同能夠使船只迅速越過汪洋的船帆。如果你信任他的話語,你將會輕易地找到脫離輪回的道路——這是上師如此珍貴的原因。俗話說:“供養一滴油給上師身體上的一個毛孔的功德,勝過對一切諸佛所行之無數供養的功德。”
當世尊佛陀是一個菩薩的時候,爲了領受僅僅四句的殊勝教法,他的上師考驗他的決心。由于上師告訴他要這麼做,菩薩(世尊佛陀)沒有任何猶豫地在自己身上刺穿了一千個孔,置入一千個燈芯,並且全部點燃。
所有過去有成就的修行者,都是透過遵循一個上師來獲致證悟。在尋找上師之前,他們先聽聞不同上師的生平事迹。當他們聽到一個上師特別啓發人心的事迹時,他們會把自己交托給那個上師之前,先從遠處檢視那個上師的功德。一旦他們對那個上師生起全然的信心,他們就會來到那個上師的面前,服侍他,專心一意地把他給予的教導付諸實修。
僅僅依賴自己的想法,完全地獨立自主,你無法獲致證悟。緣覺佛45能夠自行獲致證悟是千真萬確,但事實上,他們在目前的生世沒有上師,並不代表他們在過去的生世沒有上師。在無數的生世之中,緣覺佛確實有護持上師,領受他們的教法。因爲經典和密續的每一個修行法門,都一定需要由一個具格的上師加以闡釋。
如果你現在渴望遇見一個真正的上師,那是因爲你從過去生世以來,一直心向佛法的緣故。米拉日巴聽說了馬爾巴的名號,但一直要等到他真正遇見了馬爾巴,他的心才安定下來46。上師站在道路的重要關卡之上;在那個關卡上,你不是向上提升,就是向下沈淪。你應該從上師那裏領受教法,讓他的教導透過直接的覺受而成熟。
45.緣覺佛或辟支佛(Pratyekabuddhas)是指“那些爲自己成佛的人”。緣覺和聲聞(Shravakas)構成根基乘的僧伽。
46.馬爾巴(Marpa Lotsawa Chokyi Lodro,1012-1097),噶舉傳承的祖師,出生于西藏南部。他首先師事卓米•羅擦瓦(Drogmi Lotsawa),然後前往印度叁次,去會見他的根本上師,大成就者即班智達那洛巴,以及梅紀巴、庫庫日巴(Kukuripa)和智藏(Jnanagarbha)等其他上師。密勒日巴(Jetsun Milarepa, Shepal Dorje,1040-1123)是他最重要的弟子,或許也是一個完美弟子、修行者和上師的最著名範例。
實現上師的願望有叁個主要的辦法。最佳的方法是把他的教導付諸實修,用你整個人生來體驗教法的精髓,並且獲致證悟。次佳的方法是用虔誠的身、語、意來服侍上師。服侍上師時,你將被他輕易顯現的功德所轉化,如同一塊尋常的木頭在檀香樹林之中,將逐漸充滿檀香木的香氣。第叁個取悅上師的方法是向他行物質的供養。
心中懷有許多疑慮,或性格品質不是非常細膩的人,如果留在上師身邊,或許會發現自己對上師生起錯誤的見解。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最好領受上師的教導,然後到其他地方修行。話說,留在一個證悟的上師身邊,如同靠近一團火焰。如果你對上師具有足夠的信心,他將燃盡你的無明和障蔽。如果你的信心不足,你將被燙傷。
仔細地修持上師的教導,你將能夠毫無障礙地在修道上前進,如同一個盲人找到了一個完美的向導,帶領他通過一個危險的斷崖絕壁。沒有一個真正的上師的忠告,而想在一個僻靜處修行,對你不會有所幫助;你和野獸、野鳥之間沒有太大的區別。
即使是上師簡短數字的教導,都能夠帶領你獲致證悟。因此,留意並珍視上師所傳授教法的一字一句。思考教法的意義,並且加以觀修。時時檢視你理解教法、付諸實修的方式,是否發揮了對治內在迷惑的功效。保持恒常與堅定的虔敬心——上師是實現所有願望的寶石(上師是如意寶)。
曾經有一個人說:“阿底峽,傳授我你的教法!”阿底峽回答:
哈!哈!
那聽起來真棒!
但若要傳授你口訣教導,
我需要你身上的一樣東西,
信心!信心!
信心是修道上不可或缺的事物。如果你沒有信心,即使你追隨釋迦牟尼佛本人,也不會對你有所幫助。要在大乘佛教的修道上有所進展,必須仰賴上師,因此在你達到究竟的目標之前,絕對不要與上師分離。上師是那個能夠使你了悟無生空性(unborn emptiness)之真谛的人。
如果你對上師有信心,你將領受到他證悟的身、語、意的加持。孜孜不倦地凝視著上師,因爲在這個世界上,一個真正的上師是稀有難得的,而仍然能夠看見一個真正的上師,更是稀有難得的。不斷觀想上師在你的頭頂之上,懷著渴慕的虔敬心向他祈禱47。在經典和密續之中,這是最甚深、最必要的修行。追隨一個上師是一切成就之根本。如果你把上師視爲真正的佛,距離證悟就不遠了。
珍愛上師勝過自己、勝過任何其他人,乃是菩薩的修行。
47.與這些教法有關的上師相應法,參見附錄一。
第七,阪依——佛教教法的入門
7
自身囚于輪回的世間神祇還能夠保護誰?
皈依永不離棄之怙主──叁寶,
乃是菩薩的修行。
前六個偈誦已經解釋了生起菩提心的前行。你了解到你現在擁有的人身的重要與稀有難得,你也了解到死亡的迫近。你對這個世界大失所望,不抱幻想,決定棄絕令人分心的環境和令人迷惑的影響力,並且努力依止一個真正上師的教導來調伏你的心。此時此刻,你已經准備跨入佛法的門檻,皈依叁寶。
人們自然而然地尋找皈依,尋找某個人或某一件事物來保護他們免于悲傷和痛苦。一些人轉向有權有勢的人,希望藉此獲得則富、歡樂和影響力。其他人尋求自然力量的保護,例如星辰或山峰。一些人尋求鬼魂力量的協助。然而在這些錯誤的飯依對象之中,沒有一個是離于無明和輪回的,因此他們無法提供究竟的皈依。他們的慈悲,如果他們擁有任何慈悲的話,是偏袒而有限的。
真正的皈依只能由本身完全自由自在的事物提供——離于輪回的束縛,離于單方面的涅槃(one-sidednirvava)之有限寂靜的事物。這種真正阪依的特質,只能夠在擁有究竟之智慧、無分別之慈悲、無礙之能力的佛、法、僧叁寶中尋獲。
佛是叁寶的第一寶。佛的特殊品質可以從叁個面向來看:在梵文之中,這叁個面向被稱爲“叁身”(three kayasy),即法身或究竟身(dharmakaya,absolute body)、報身或圓滿樂受身(sambhogakaya,body of perfect endowment)、以及化身或顯現身(nirmanakaya,manifestation body)。這叁身是一個本體的所有面向。
法身是究竟、不可思議、空虛廣裹的智慧。佛的證悟智慧心充滿了明覺、慈悲和能力。它超越所有的戲論,它的展現是五種本初智慧。報身是這五種本初智慧的自然展現,以“五確實”(five certainties)的形式生起——圓滿的上師、圓滿的教法、圓滿的時間、圓滿的地點以及圓滿的眷屬。在自性上,報身從過去、現在到未來都保持不變不息,超越增長與消減。諸佛隨著衆生不同的需求與能力示現爲化身,因此化身有無數種不同的形相。
對于十地(ten bhumis)菩薩其中一地的菩薩,諸佛以報身的面向來顯現。對于具有大功德與大幸運的凡俗衆生,諸佛示顯爲無上的化身,例如釋迦牟尼佛。對于擁有較少功德的衆生,諸佛化現爲具有人之身相的法友。對于那些對…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