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朵或任何美妙的事物,用心意供养给三宝。顺缘生起时,把它们视为三宝的加持和仁慈。毫无怨言地把所有的疾病和障碍视为三宝伪装起来的加持,这能够使你清净过去所造之恶业。当你遭遇极大的危险或可怕的情境时,呼唤三宝给予协助。在那个时刻,三宝的加持将护卫你。当你用这种方式来修持皈依,皈依将成为你心续本俱的一部分。
从你的内心深处为了一切有情众生来皈依,从此时此刻一直到所有众生都获致证悟为止。此乃真正的菩萨道。
第二部 正行
在七个前行主题之后,第二部分是正行,为具有下等、中等、上等根器的众生解释修行的道路。
第一,下等根器众生的修道
此由放弃恶行所构成;而放弃恶行乃是出于惧怕充斥于轮回下三道的痛苦。
8
佛陀教导,
下三道无可忍耐之痛苦,
乃是不善业之果。
因此,即使失去生命也绝不从事不善业,
乃是菩萨的修行。
一旦你皈依三宝,行止符合三宝的教法是重要的。不论发生了什么事,不断努力去从事更多正面、具有利益的行为,避免从事任何负面的行为。积极地从事十善业,避免从事十不善业。举例来说,这不只代表避免杀业,也要去护生、去救赎即将被屠宰的牲畜,去释放被捕捉的鱼只等等。
有四种不善法(black dharmas)要避免,四种善法(white dharmas)要持守。这四种不善法是:(1)欺骗那些值得敬重的人;(2)使某个人怀疑其善行的价值而感到悲伤;(3)去批评低毁圣哲;(4)欺瞒自己的过失和品质,并且欺诈他人。
四种善法是:(1)即使冒着生命的危险也不说谎;(2) 敬重赞美菩萨;(3)不欺诈,仁慈对待一切众生;(4)带领一切众生走上证悟道。
忏悔你所犯下的每一个恶行,即使是在睡梦中所犯下的恶行。不要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行止而感到迷惑。努力使你的行为符合上师的教导。据说,阿底峡尊者从未让一天度过而不忏悔他可能犯下的恶行。一旦忏悔之后,恶业就相对地容易被清净。
造作许多恶业的人,即使他富裕有权势,仍将无法避免堕入轮回的下三道。从事许多善业的人,即使是最卑微的乞丐,将在一切诸佛的带领之下,从中阴前往西方极乐净土,或投生上三道。如俗话所说的:
善业恶业,
报应不爽。
死亡时所发生的事情
符合你的所作所为。
如果你的行为良善有益,
将有安乐,投生三善道。
如果你的行为邪恶有害,
将有痛苦,投生三恶趣。
此时此刻,
在你能够选择快乐或痛苦的时候
切勿沉溺于恶行,
竭尽所能地行善,
不论其大小。
没有一个行为会消失得不留痕迹。诸如杀生等恶业所制造的印记永远不会消失,直到你尝到它不可避免的业果,或用正面的对治解药来抵销它为止48。另一方面,即使是供养一朵花给三宝,或念诵一次六字明咒(或“嘛呢咒”,Manimantra),都能够带来不可思议的功德。因此同样的,即使是看似最微不足道的恶行,都会有一个恶果——因此应该立即被清净。
48.关于因果业报的法则,要记住四件事情:(1)业果是确定不爽的;(2)业果容易增长;(3)你所经验到的任何事物,没有一个不是你过去行为的结果;(4)你的行为所播下的业的种子,绝对不会被消耗,也绝对不会自行消失。
佛陀的所有教法都说,每一个行为都有一个结果。这是因果业报不爽的法则。
一些人认为,行为不会带来业果,即使是一个杀害了数千人的凶手,也不会面对业果。他们争论,地狱道不会真正地存在,因为从来没有人从地狱回来告诉我们地狱的情况。他们把因果业报之无谬驳为捏造虚构,否认有前世和来生。然而,他们完全错误。目前,与其相信你有限的看法,何不依止佛陀的智慧?佛陀洞见一切众生之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你可以信赖佛陀的话语。举例来说,诸佛曾经赞美念诵一次嘛呢咒的利益,但如果你对那些利益存有疑虑,或认为持咒的结果要等到数劫之后才会显现,那么你只是让自己离证悟更加遥远。
怀疑和犹豫是达到共与不共之成就的主要障碍。如果你怀疑上师,你将无法领受他的加持。如果你怀疑教法,不论投入多少时间来研习与禅修,你的努力将没有结果。
即使是最微小的善行,也要努力去完成,没有任何的保留或犹豫。同时,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恶行,也要避免从事。如伟大的莲师所说的:
虽然我的见解比天高,
但我对行为所做的观照,
以及行为的结果,
却比面粉来得微小。
当你对空性的了悟变得如天空般广阔时,你将更加相信因果业报的法则,并了解你的行为举止是多么重要。世俗谛在胜义谛之内发挥作用。对一切现象之空性的彻底了悟,从未让任何人去认为善行不会带来快乐,或恶行不会带来痛苦。
从空性中生起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因与缘合和的结果。现象之所以能够有无穷的展现,仅仅是因为万事万物的本质是空。如龙树所说的:
唯有万物空,
万物才可能.
太空的存在,使整个宇宙得以在其中展开,而宇宙的开展不会对太空造成任何形式的改变。虽然彩虹显现在天空之中,但彩虹不会让天空产生任何不同,天空只是让彩虹有显现的可能罢了。现象使空性(emptiness)生色,但从不会使空性腐败堕落。如果你彻底了解现象透过缘起而显现的方式,那么在座上禅修时,要了解空性见(the view of emptiness)也将不会困难。在座上禅修之后,进入座下禅修之时,你将清楚地认识行为(业)及其结果(业果)之间的直接关系。这将使你能够轻易地区分正面的行为(善业)与负面的行为(恶业)。
你的见解能够、也应该尽可能地崇高——这是没有危险的,因为证悟是究竟见解的全然了悟。但在同时,你的行为举止应该尽可能地建立在了知因果业报的基础之上。如果你失去了对行为的这种基本态度,如果你忘记了所有的常识,把崇高的见解做为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的藉口,那么你就如同寻常人一般,正在从事违背佛法的世俗活动。如果你让情绪牵着你的修行离开正道,朝着那个方向走去,你很可能会陷入轮回的沼泽之中。
一个广阔无边的见解和一个小心谨慎的行为态度之间,从不会相互抵触。你对你的所作所为愈是小心谨慎,你就愈容易了悟空性;你的见解愈深奥,你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就愈清晰。
从不混淆、颠倒什么应该从事和什么应该避免,乃是菩萨的修行。
第二,中等根器众生的修道
这牵涉了脱离轮回的欢乐,把努力放在获致解脱之上。
9
三界之喜乐如草上之露珠,
瞬间即逝是其本质。
求取不变之无上解脱,
乃是菩萨的修行。
一旦你了解空性与现象缘起之双运,你将清楚看见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惑人,充满欺诈,如同一个老人被迫去玩孩童的游戏,你将发现这些游戏令你感到非常厌倦。
一旦你了解到,把人生花在执着朋友、策划去征服敌人和竞争对手是愚蠢透顶的事,你将发现执着于朋友、征服敌人和对手是乏味的。一旦你发现,让自己永远受到串习的影响和制约毫无意义,你将对自己受到串习的影响制约感到厌烦。一旦你明白,全神贯注于未来、失去对当下的观照与警觉是全然的迷妄,你就会对全神贯注于未来、失去对当下的观照与警觉感到厌倦。
即使你能够贯彻所有虚幻的目标和野心,获得某种成果,但它们能够带来永久的结果吗?你将认清,在所有的目标和野心之中,没有什么是永久的。你或许是一个王位的继承人,但显而易见的,没有一个国王曾经无限期地掌握权力——如果没有其他的事物夺取他的权力,那么死亡将夺走他的权力。你或许是一个最令人畏惧的将军,但不论投入多少次战争,你永远无法征服所有的敌人。你或许拥有巨大的权势、影响力、名声和财富,但它们全都空虚且毫无意义。
刚开始,世俗的享受令人愉悦,但随着时间的消逝,它们却成为痛苦持续增加的来源。如果你把一条湿润的皮革缠绕在手腕,刚开始没有问题,但等到皮革干燥缩水,它就紧绷得令人感到疼痛。用一把刀子把皮革切开,是多么令人感到轻松!
如果你把心转向佛法,真诚地修持佛法,即使一天只有一小时,但经过生生世世,你将逐渐清净你的染污,让自己从轮回中解脱。这充满了意义。如同莲师所说:
不论你多么勤奋。
世俗的活动都没有尽头;
但若你修持佛法,
将迅速成就一切。
不论它们看起来多么美好,
轮回中的事物总是以灾难终结;
但修持佛…
《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