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P18

  ..續本文上一頁朵或任何美妙的事物,用心意供養給叁寶。順緣生起時,把它們視爲叁寶的加持和仁慈。毫無怨言地把所有的疾病和障礙視爲叁寶僞裝起來的加持,這能夠使你清淨過去所造之惡業。當你遭遇極大的危險或可怕的情境時,呼喚叁寶給予協助。在那個時刻,叁寶的加持將護衛你。當你用這種方式來修持皈依,皈依將成爲你心續本俱的一部分。

   從你的內心深處爲了一切有情衆生來皈依,從此時此刻一直到所有衆生都獲致證悟爲止。此乃真正的菩薩道。

  

  

  

  

  

第二部 正行

  

  

   在七個前行主題之後,第二部分是正行,爲具有下等、中等、上等根器的衆生解釋修行的道路。

  

  第一,下等根器衆生的修道

  

   此由放棄惡行所構成;而放棄惡行乃是出于懼怕充斥于輪回下叁道的痛苦。

  

    8

  佛陀教導,

  下叁道無可忍耐之痛苦,

  乃是不善業之果。

  因此,即使失去生命也絕不從事不善業,

  乃是菩薩的修行。

  

   一旦你皈依叁寶,行止符合叁寶的教法是重要的。不論發生了什麼事,不斷努力去從事更多正面、具有利益的行爲,避免從事任何負面的行爲。積極地從事十善業,避免從事十不善業。舉例來說,這不只代表避免殺業,也要去護生、去救贖即將被屠宰的牲畜,去釋放被捕捉的魚只等等。

   有四種不善法(black dharmas)要避免,四種善法(white dharmas)要持守。這四種不善法是:(1)欺騙那些值得敬重的人;(2)使某個人懷疑其善行的價值而感到悲傷;(3)去批評低毀聖哲;(4)欺瞞自己的過失和品質,並且欺詐他人。

   四種善法是:(1)即使冒著生命的危險也不說謊;(2) 敬重贊美菩薩;(3)不欺詐,仁慈對待一切衆生;(4)帶領一切衆生走上證悟道。

   忏悔你所犯下的每一個惡行,即使是在睡夢中所犯下的惡行。不要爲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行止而感到迷惑。努力使你的行爲符合上師的教導。據說,阿底峽尊者從未讓一天度過而不忏悔他可能犯下的惡行。一旦忏悔之後,惡業就相對地容易被清淨。

   造作許多惡業的人,即使他富裕有權勢,仍將無法避免墮入輪回的下叁道。從事許多善業的人,即使是最卑微的乞丐,將在一切諸佛的帶領之下,從中陰前往西方極樂淨土,或投生上叁道。如俗話所說的:

  

  善業惡業,

  報應不爽。

  

  死亡時所發生的事情

  符合你的所作所爲。

  如果你的行爲良善有益,

  將有安樂,投生叁善道。

  如果你的行爲邪惡有害,

  將有痛苦,投生叁惡趣。

  

  此時此刻,

  在你能夠選擇快樂或痛苦的時候

  切勿沈溺于惡行,

  竭盡所能地行善,

  不論其大小。

  

   沒有一個行爲會消失得不留痕迹。諸如殺生等惡業所製造的印記永遠不會消失,直到你嘗到它不可避免的業果,或用正面的對治解藥來抵銷它爲止48。另一方面,即使是供養一朵花給叁寶,或念誦一次六字明咒(或“嘛呢咒”,Manimantra),都能夠帶來不可思議的功德。因此同樣的,即使是看似最微不足道的惡行,都會有一個惡果——因此應該立即被清淨。

  

  48.關于因果業報的法則,要記住四件事情:(1)業果是確定不爽的;(2)業果容易增長;(3)你所經驗到的任何事物,沒有一個不是你過去行爲的結果;(4)你的行爲所播下的業的種子,絕對不會被消耗,也絕對不會自行消失。

  

   佛陀的所有教法都說,每一個行爲都有一個結果。這是因果業報不爽的法則。

   一些人認爲,行爲不會帶來業果,即使是一個殺害了數千人的凶手,也不會面對業果。他們爭論,地獄道不會真正地存在,因爲從來沒有人從地獄回來告訴我們地獄的情況。他們把因果業報之無謬駁爲捏造虛構,否認有前世和來生。然而,他們完全錯誤。目前,與其相信你有限的看法,何不依止佛陀的智慧?佛陀洞見一切衆生之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你可以信賴佛陀的話語。舉例來說,諸佛曾經贊美念誦一次嘛呢咒的利益,但如果你對那些利益存有疑慮,或認爲持咒的結果要等到數劫之後才會顯現,那麼你只是讓自己離證悟更加遙遠。

  懷疑和猶豫是達到共與不共之成就的主要障礙。如果你懷疑上師,你將無法領受他的加持。如果你懷疑教法,不論投入多少時間來研習與禅修,你的努力將沒有結果。

  即使是最微小的善行,也要努力去完成,沒有任何的保留或猶豫。同時,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惡行,也要避免從事。如偉大的蓮師所說的:

  

  雖然我的見解比天高,

  但我對行爲所做的觀照,

  以及行爲的結果,

  卻比面粉來得微小。

  

   當你對空性的了悟變得如天空般廣闊時,你將更加相信因果業報的法則,並了解你的行爲舉止是多麼重要。世俗谛在勝義谛之內發揮作用。對一切現象之空性的徹底了悟,從未讓任何人去認爲善行不會帶來快樂,或惡行不會帶來痛苦。

   從空性中生起的一切現象,都是虛幻的因與緣合和的結果。現象之所以能夠有無窮的展現,僅僅是因爲萬事萬物的本質是空。如龍樹所說的:

  

  唯有萬物空,

  萬物才可能.

  

   太空的存在,使整個宇宙得以在其中展開,而宇宙的開展不會對太空造成任何形式的改變。雖然彩虹顯現在天空之中,但彩虹不會讓天空産生任何不同,天空只是讓彩虹有顯現的可能罷了。現象使空性(emptiness)生色,但從不會使空性腐敗墮落。如果你徹底了解現象透過緣起而顯現的方式,那麼在座上禅修時,要了解空性見(the view of emptiness)也將不會困難。在座上禅修之後,進入座下禅修之時,你將清楚地認識行爲(業)及其結果(業果)之間的直接關系。這將使你能夠輕易地區分正面的行爲(善業)與負面的行爲(惡業)。

   你的見解能夠、也應該盡可能地崇高——這是沒有危險的,因爲證悟是究竟見解的全然了悟。但在同時,你的行爲舉止應該盡可能地建立在了知因果業報的基礎之上。如果你失去了對行爲的這種基本態度,如果你忘記了所有的常識,把崇高的見解做爲隨心所欲、我行我素的藉口,那麼你就如同尋常人一般,正在從事違背佛法的世俗活動。如果你讓情緒牽著你的修行離開正道,朝著那個方向走去,你很可能會陷入輪回的沼澤之中。

   一個廣闊無邊的見解和一個小心謹慎的行爲態度之間,從不會相互抵觸。你對你的所作所爲愈是小心謹慎,你就愈容易了悟空性;你的見解愈深奧,你對因果關系的理解就愈清晰。

  從不混淆、顛倒什麼應該從事和什麼應該避免,乃是菩薩的修行。

  

  

  

  

  

  

  

  第二,中等根器衆生的修道

  

   這牽涉了脫離輪回的歡樂,把努力放在獲致解脫之上。

  

   9

  叁界之喜樂如草上之露珠,

  瞬間即逝是其本質。

  求取不變之無上解脫,

  乃是菩薩的修行。

  

   一旦你了解空性與現象緣起之雙運,你將清楚看見這個世界是多麼的惑人,充滿欺詐,如同一個老人被迫去玩孩童的遊戲,你將發現這些遊戲令你感到非常厭倦。

   一旦你了解到,把人生花在執著朋友、策劃去征服敵人和競爭對手是愚蠢透頂的事,你將發現執著于朋友、征服敵人和對手是乏味的。一旦你發現,讓自己永遠受到串習的影響和製約毫無意義,你將對自己受到串習的影響製約感到厭煩。一旦你明白,全神貫注于未來、失去對當下的觀照與警覺是全然的迷妄,你就會對全神貫注于未來、失去對當下的觀照與警覺感到厭倦。

   即使你能夠貫徹所有虛幻的目標和野心,獲得某種成果,但它們能夠帶來永久的結果嗎?你將認清,在所有的目標和野心之中,沒有什麼是永久的。你或許是一個王位的繼承人,但顯而易見的,沒有一個國王曾經無限期地掌握權力——如果沒有其他的事物奪取他的權力,那麼死亡將奪走他的權力。你或許是一個最令人畏懼的將軍,但不論投入多少次戰爭,你永遠無法征服所有的敵人。你或許擁有巨大的權勢、影響力、名聲和財富,但它們全都空虛且毫無意義。

   剛開始,世俗的享受令人愉悅,但隨著時間的消逝,它們卻成爲痛苦持續增加的來源。如果你把一條濕潤的皮革纏繞在手腕,剛開始沒有問題,但等到皮革幹燥縮水,它就緊繃得令人感到疼痛。用一把刀子把皮革切開,是多麼令人感到輕松!

   如果你把心轉向佛法,真誠地修持佛法,即使一天只有一小時,但經過生生世世,你將逐漸清淨你的染汙,讓自己從輪回中解脫。這充滿了意義。如同蓮師所說:

  

  不論你多麼勤奮。

  世俗的活動都沒有盡頭;

  但若你修持佛法,

  將迅速成就一切。

  

   不論它們看起來多麼美好,

  輪回中的事物總是以災難終結;

  但修持佛…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