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的果實,
永遠不會衰敗。
自從無始以來,
你已經積聚、助長了業、負面情緒和串習,
因而迫使你在輪回中流浪。
如果你繼續如此,
解脫何時才會到來?
如果你在死亡時才看清這一切
就太遲了一一
當頭顱已被斬下,
藥物還有什麼用處?
認清輪回的痛苦,
轉向涅槃之寂靜。
如果你認清迷妄的真面目,你將了解到,在這個凡俗的世界上,在整個輪回之中,沒有什麼是有價值的48。即使是世界上最崇高的天神,例如梵天(Brahma)和帝釋天(Indra),他們的身體散放出光芒,可以照亮整個天空,他們擁有無價的珠寶飾物,享受無與倫比的權勢與昌盛,但是當業——讓他們擁有如此崇高地位的業——耗盡時,他們除了墮入輪回的下叁道,別無其他的選擇。
48.在輪回中,有六種基本的痛苦:(1)朋友和敵人是易變不定的;(2)我們似乎永遠擁有得不夠;(3)我們一再死亡;(4)我們一再轉世;(5)我們一再地在輪回中起起伏伏;以及(6)我們在本質上是孤獨的。
證悟者知道上叁道的衆生並不比地獄道的衆生來得好。下等根器的衆生知道下叁道的痛苦,而希望投生上叁道。中等根器的衆生知道整個輪回中的一切都是令人不滿足的,而且都以痛苦爲終結。他們把輪回視爲一座失火的大宅院,在這個宅院之中,沒有一處可以停留。
認清輪回的本質,你就會對輪回産生厭倦,而如此的厭倦將激發你努力尋求解脫。透過努力尋求解脫,你將獲得解脫。輪回從來不會自行消失。你自己必須積極地想要根除輪回。
如果你認識到輪回的痛苦,你將認清煩惱和煩惱所産生的負面行爲是痛苦的根源;你會認清執著于自我的概念是煩惱的根源。如果你能夠去除那種執著,痛苦就會止息。解脫意味著讓你自己脫離煩惱和負面行爲的束縛。而讓自己脫離這種束縛的方法是修持佛法——去修學戒律(戒)、禅定(定),以及讓你了悟自我和現象不存在的智慧(慧)。戒律是禅定的基礎,禅定是智慧的基礎。如果你適當地修持佛法,即使一天只有一小時,無數生世和無數劫以來所造作惡業的結果將能夠被清淨。
隨著你持續地修持佛法,即使修持的時間不多,仍將逐漸能夠在解脫道上向前邁進。最後,你將證得永不消逝的真正大樂。
嘉瑟·東美說:
你將不會同時成就佛法
和凡俗今生的目標——
如果這是你的願望,
毫無疑問的,
你正在欺騙自己。
嘉瑟·東美也說:
對于修持佛法而言,
最大的障礙莫過于沈迷在今生的成就。
諸如密勒日巴等過去偉大的修行者了解到這一點之後,他們離開家鄉,居住在僻靜處,于洞穴內禅修,幾乎沒有任何蔽體的衣物或維持生命的食物。然而,密勒日巴和其他偉大的修行者證得全然的了悟——了悟如天空般的法身、究竟之自性、究竟之證悟。那種了悟是他們唯一的財産。這是爲什麼密勒日巴尊者被全世界的人,甚至被不笃信宗教的人敬爲真正修行者的最佳典範。密勒日巴用一生的時間坐在一塊岩石上禅修,身上只穿著一片簡單樸素的棉布。密勒日巴尊者要前往故鄉時,他的上師瑪爾巴告訴他:“孩子,如果你不放棄對今生的關注,混淆佛法和今生的事務,你的佛法就一去不回了。就這樣了,孩子,思量輪回的痛苦。”密勒日巴曾經以道歌的形式來給予忠告,描述“惡魔”的特征:
親人情感的表露,
是惡魔持續拖延你的修行的乞求;
切勿信賴它們,
斬斷所有的束縛!
食物和財富是惡魔的密探:
如果你上了它們的瘾,一切都會出錯——
放棄所有如此這般的執著!
感官的歡樂是惡魔的陷阱:
毫無疑問的,
它們將引誘你落入圈套——
抛棄一切的貪戀!
年輕的伴侶是惡魔的女兒:
他們肯定會蠱惑你、迷醉你——
小心提防它們!
你的故鄉是惡魔的監牢:
你很難從中逃離——
現在就逃跑!
在最後,你必須離開,把一切留在身後——
因此現在就抛下一切!
如此比較有道理。
孩子,如果你聽從我的話語,
把它們付諸實修,
你將享受無上佛法之財富。
放棄對今生俗務的所有關注,是一個非常深刻的教法。如果你告訴一個人萬事萬物的本質是空,而他的心尚未准備就緒,那麼他將無法接受這個說法。他會想:“這個老頭子瘋了!”一般人認爲空性的教法深不可測。同樣的,如果你要這個時代的人放棄俗務,不論出家衆或在家衆,他們會想:“這個老頭子精神錯亂了!”你所說的話的真正意義不會深入他們的心。但是,這是千真萬確的:如果你強烈地執著于歡樂,求取事物、名聲和贊譽,那麼不論你多麼努力地研習和禅修。把高深的教法融合成爲你的一部分,甚或成爲一個上師,都對你完全沒有幫助。
能放棄對今生的所有關注而品嘗佛法修行之全然喜悅,這樣的人非常稀少。如果你開始教導人們要對親戚、財物、房屋、土地和今生的其他享受感到厭離,那麼人們會開始看起來像一只頭被棍子敲了一記的驢子。他們的臉會變得陰郁,他們會感到不自在,甯願沒有來聽聞教法。
蒼巴•嘉惹49說,爲了出離世間,我們必須持守十一個誓願:
49.卓貢•蒼巴•嘉惹(Drogon Tsangpa Gyare, 1161-1211)是證悟的出離者的典型。他遵循羅瑞巴(Gyalwa Lorepa,1187-1250)在禅觀中給予的預言,開啓通往“擦裏”(Tsari)這個密地的大門。在擦裏,他擁有一個勝樂金剛(Chakrasamvara)的禅觀;勝樂金剛預言,他的教法與傳承將播及一只老鷹飛行十八天的距離。他和他最親近的繼承者果藏巴,以及果藏巴的弟子揚貢巴(Gyalwa Yangonpa)是竹巴噶舉極爲有成就的上師。
不要迎合遵從一般人的態度,而要獨居。
遠離你的故鄉。
要覺得你已經享有足夠的感官歡悅。
保持最謙卑的狀態,
就能不在意別人的看法。
在你的心中部署一個密探——
從事能夠根除對所愛之人執著的禅修。
不去留意人們說些什麼,
讓他們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不要感到憂傷,
即使風把你珍視的一切帶走。
對今生了無悔恨,
仿佛你是一個垂死的乞丐。
不斷念誦“我一無所需”這個咒語。
穩穩握住拉製你命運的缰繩,
讓自己被真正修行之雲圍繞。
當人們接觸到那些已經出離世間、披上袈裟、終其一生研習和禅修的人,人們敬重他們爲真正的僧伽,並且盡可能地提供協助。
這種自然而然的敬重,乃是佛法本俱之善的清晰展現。
第叁,上等根器衆生的修道
這包含了觀修空性和慈悲,以獲致超越輪回與涅槃的解脫。這又分成叁個部分:
1.願菩提心,能夠喚起無上菩提心;
2.行菩提心,觀修菩提心的兩個面向;
3.修持這些法門的戒律。
1.願菩提心
10
如果自無始以來,
所有曾經愛我的母衆正在受苦,
我的快樂有什麼用處?
因此,爲了無量衆生而心向獲致證悟,
乃是菩薩的修行。
萬事萬物的究竟本質是本然清淨的,離于所有的造作,超越任何存在和不存在的概念。但在世俗谛之內,自我和他人、痛苦和快樂以無限的形式來顯現。這些表象沒有任何真實的存在,但衆生卻相信它們是真實的,因而在輪回之中流浪迷惑。
願菩提心有兩個面向:對衆生生起的慈悲,以及通往證悟的智慧。這兩個面向,也就是利益衆生的願望和獲致證悟的願望,都無法單獨展現菩提心。一方面,如果你不以獲致究竟之證悟爲目標,那麼不論你利益衆生的願望有多麼強烈,都無法超越一般的仁慈和慈悲。另一方面,如果僅僅爲了自己而希望獲致證悟,那麼你將無法超越小乘佛教修行者的有余涅槃(limited nirvana)。這兩個面向是不可或缺的。《現觀莊嚴論》(Ornament of True Realiza…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