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tion)陳述了這一點:
菩提心是爲了他人的利益,
而生起獲致證悟的願望。
自從無始以來,在你相續的生世之中,無量無數的衆生都曾是你的父母,曾經愛你、照顧你,到了隨時能夠爲了你而犧牲性命的地步。忘記他們難以形容的慈愛,忽略他們所受的痛苦,你就是冷酷無情。因此,爲了你自己的解脫來修持佛法,而枉顧其他衆生所受的束縛,也是冷酷無情。
你真的要放棄所有這些深陷如此巨大痛苦的衆生?一個富足快樂的兒子,生活惬意舒適,錦衣玉食,而他的父母身著破爛衣衫,貧困饑餓,沒有遮風避雨的屋舍,那麼這個兒子會被每一個人視爲厚顔無恥。然而,這和沒有去照顧六道輪回中的所有衆生——所有曾經是你的慈愛父母的衆生——有什麼差別?如果你懷有如此自我中心的態度,不爲其他衆生的快樂而努力,那麼你將成爲一個讓所有偉大人物感到羞恥的對象,將偏離大乘的道路。如同嘉瑟•東美所說的:
如果你不有擔當並肩負一切衆生的痛苦,
那麼領受無上之大乘教法有什麼用處?
就像過去的諸佛菩薩生起菩提心,立下帶領一切有情衆生獲致證悟的願望,現在該是你生起大悲心和菩提心了。大乘佛教的教法是佛法的精髓,而菩提心則是大乘佛教的精髓。一旦菩提心在心中生起,你就是真正的佛子,諸佛將懷著極大的喜樂看顧你。在你所有未來的生世之中,你將遇見大乘佛教的上師,利益其他衆生。你的事業將結合所有菩薩如海般的事業,以無量無數的方式利益衆生。這些菩薩充滿慈悲,以無量無數的身相顯現,甚至化現爲鳥禽和野獸。如此的覺醒態度會利益你周圍的環境。
一個菩薩平等地利益一切有情衆生,而沒有朋友和敵人的區別。布施食物、衣服等物品給其他衆生,只能夠爲他們帶來短暫而有限的纾解;這麼做不會在衆生死亡的時刻幫助衆生,也不會在衆生死亡之後幫助衆生。但是如果你能夠使一切有情衆生接觸佛法,就可幫助他們獲得立即的利益,也能夠使他們在未來的生世獲得利益。修持佛法能夠使衆生脫離輪回,獲致證悟。因此,這是真正報答父母仁慈的方式,其他的方法是不夠的。
切勿爲了自身的利益而聚藏你的學問、財産,以及任何其他的成就。相反的,把一切回向給有情衆生,並立下希望一切衆生能夠聞、思、修佛法的願望。光是表達如此的一個祈願,就非常具有利益。懷著清淨的發心所從事的任何行爲,即使是緩解衆生頭痛的願望,都具有大功德。因此,如果你祈願一切有情衆生從輪回中解脫,功德就更大了。由于衆生的數量是無限的,因此這種祈願的功德也是無限的。
不論你正在修持生起次第或圓滿次第,修持大手印或阿底瑜伽,只要你的修行充滿了菩提心,它自然就是大乘的修行。但若沒有菩提心,修行只會沈滯。
對于一般人來說,徹底了悟究竟智慧是非常困難的。這是修道必須依循次第的原因。爲了朝正確的方向前進,修行應該遵循所謂的“叁善法”(three supreme points):(1)生起一個以菩提心爲基礎的發心做爲開始(前行),換句話說,就是爲了一切有情衆生而修行,以獲致證悟的願望;(2)從事任何一個修行法門的正行時,離于概念和散漫;(3)在最後,以回向做爲結行。如此修行,甚至會使微小的善業轉爲證悟之因,而回向將能夠保護你從那個修行所獲得的功德,免于被嗔恨及其他負面情緒摧毀。
(1)以利益其他衆生的願望做爲起始,是你即將從事任何修行法門的圓滿前行,也是確保修行獲致成果,不會被逆緣和障礙的洪流席卷而去的善巧方便。
(2)就正行而言,持定(專注)和離于概念散漫有幾種不同的層次。基本上,它代表離于所有形式的執著,尤其是離于驕慢。不論你多麼博學多聞、持守戒律、慷慨布施,只要你對此感到驕慢自負,同時輕蔑他人,你的修行就不會有任何正面的結果。積聚功德和智慧確實是成佛之道,但如果它攙雜了執著、驕慢和高傲,就無法結出果實。
更明確詳細地說,離于執著與概念也意味著,不論你現在從事什麼樣的修行,都要離于任何執著——任何認爲這個修行具有某種本俱之真實的執著。想一想向菩薩行供養的例子。對于具有信心的人,菩薩以法友的身相來顯現,或化現爲加持、法典、佛像等;但這些化現皆如夢如幻,缺乏任何本俱的存在。在現象世界中的其他每一件事物也是如此,因此,不只是你供養的對象是虛幻的,你所行的供養也是虛幻的。行供養的任何結果也是虛幻——這不表示行供養沒有結果,而是這個結果不是一個堅實的本體。因此,對你虛幻行爲的結果生起全然的執著與驕慢有什麼意義?菩薩從事具有利益的行爲時,他完全離于執著以下的概念:從事這個行爲的主體(做者)、從這個行爲受益的客體(受者),以及行爲本身。這種全然的離于執著,使功德變得無限。
(3)回向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一切功德和善行,如此一來,一切有情衆生,尤其是你的敵人,都能夠獲致證悟。試著像偉大的菩薩那般地回向功德。菩薩在他們廣大無邊的智慧中所回向的任何功德,永不枯竭。回向如同把一滴水放入汪洋。汪洋如此浩瀚,一旦滴水融入汪洋,就永遠不會枯竭。
沒有任何一個祈願會消失。用一個清淨的心,回向每一個善行的功德,將持續不斷地結出善果,直到你獲致證悟爲止。如同《普賢菩薩行願贊》(King of Aspirations for Excellent Conduct)所說:
願我的祈願永不耗竭,
直到一切有情衆生離于負面情緒爲止。
一個菩薩的發心必定非常廣大浩瀚,時時把衆生的無量無數、以及帶領一切衆生成佛的願望放在心中。如果你的心廣大浩瀚,你祈願的力量也是無限。如果你的心僵硬狹窄,你所積聚的功德和所清淨的障礙將非常有限。
不要讓自己被這樣的念頭所挫折:認爲你所積聚的功德少得可憐,很難利益任何人而不值得回向;或你永遠無法真正地幫助衆生,因而認爲幫助其他衆生只是空談。如果你讓你的心保持開放廣大,菩提心的效力將會增長,所有語言和行爲的功德與利益也會增長。
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之中,你必須持續發展殊勝之證悟心。你將會在菩薩甚深的祈願文中找到啓發——這些祈願文集結于如汪洋般的大乘佛教經典之中。例如:
願殊勝無上之菩提心,
在尚未生起菩提心之處生起;
願已生起之菩提心永不退減,
並且更加增長興盛。
另外有:
願一切有情衆生獲得安樂;
願下叁道之一切衆生永遠空盡;
願一切菩薩之祈願圓滿成就。
另外有:
天空止盡之處。
是衆生數量止盡之處。
衆生命運和煩惱止盡之處,
才是我的祈願止盡之處。
叁善法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整個修行和發心。這是大乘佛教的上師一再強調它們的原因。然而,聽聞上師解釋這叁善法是不夠的。你必須把它們融合成爲你的一部分。日複一日檢視你的行爲是否真的符合這叁善法。如果沒有,要感到悔恨,努力糾正自己。不要讓你的心變得散漫而隨心所欲。
如果你覺察到,在某種程度上,你已經成功地把你的心與佛法交融,那麼把功德回向給所有衆生,並且立志更加努力。如果你不斷檢視你的缺點,根除你已經擁有的缺點,預防新的缺點生根,同時讓新的、良善的品質生起,來不斷努力增加良善的品質,並且增長你已經有的良善品質,你將逐漸在通往成佛的五道上前進。這五道分別是資糧道(path of accumulating)、前行道(或加行道,path of joining)、見道(path of seeing)、修道(path of meditation)和無學道(path beyond learning)。
在了悟空性之前,你必不能遠離菩提心之覺醒發心(enlightened attitude of bodhicitta)。當你圓滿了悟空性時,無造作的慈悲將毫不費力地顯現,因爲慈悲即是空性的展現。
如同你希望快樂,你也應該希望其他人快樂。如同你希望遠離痛苦,你也應該希望一切衆生遠離痛苦。“願一切有情衆生快樂,遠離痛苦及痛苦之因。願一切衆生獲得圓滿之快樂,安住其中,並且常住平等舍之中。願一切衆生無分別地對所有其他衆生生起慈心。”這個願望即所謂的菩提心。
如果你擁有這種清淨的發心,菩提心將毫不費力地增長。一個善良的心具有一種天生自然的力量來利益他人。把從這種廣大發心中生起的功德回向給如虛空般無量無邊的一切衆生,而不要去覺得你擁有這些功德。離于對做者、受者和行爲本身的任何執著,那麼有朝一日,當你的身和語成爲心的仆人時,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將自然而然地利益他人。
目前,如葉片隨風彎折一般,你對許多粗重的和細微的情緒無以招架。在這種情況下要幫助他人,不太可能産生太大利益,反而可能成爲讓你分心散漫的起因。
沒有播種而希冀豐收,是自取饑荒,
過早希冀去利益他人,是自取麻煩。
如果你不斷增長修行的穩定力,不斷檢視你的發心,並生起無造作之利他心,菩提…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