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P27

  ..续本文上一页心之造作。

  让我们以感知视觉形相的过程为例。对境是外在世界的一个特定形相,眼睛是感觉到这个对境的器官,而意识则感知到这个影像,并加以分类。看到一个美丽俊俏的人、一个亲爱的亲人或一尊佛像时,你感到欣喜;看到一件丑陋的事物,或某个心怀恶意的人前来揶揄或攻击你,你感到不悦、焦虑或愤怒。所有这些认知与看法都是从心生起。它们由你感知到的对境所触发,但它们本身并不存在于那个对境之中,也不源自心以外的任何处所。

  一般而言,心是它偏颇认知的奴隶。心把每一件事物区分为讨人喜欢或不讨人喜欢,并且不断努力去体验令它感到愉快的事物,去除令它感到不悦的事物——对这不是离苦得乐之道的事实视而不见。盲目的无明驱使心不断地生起喜爱与憎恶的感受。你永无止境地投入俗务,而这些俗务不比在水中作画长久。你全然投入这些令人分心的事物,耗尽了生命,浪费了目前享有的、珍贵的暇满人身。

  心造作一切。因此,你唯一要做的,即是掌控你的心。帝洛巴教导那洛巴说67:

  

  束缚你的不是你所感知到的事物,

  束缚你的是你对该事物的执着。

  斩断你的执着,那洛巴!

  

  67.帝洛巴(Tilopa,988-1069)及其弟子那洛巴(Naropa,1016-1100)是印度著名的大成就者。

  

  如果你能掌控你的心,心自然而然会保持专注、宁静和明觉。你甚至能够在人群中漫游徘徊,而不被贪欲或嗔恨所分散带走。但如果你没有掌控你的心,受到串习的影响制约,那么即使你在一个僻静处闭关,念头仍将一个接一个生起,如同水中之涟漪。过去的记忆将栩栩如生地在你心中涌现,对未来的计划、决定和臆测也将栩栩如生地在你心中涌现。你将把所有时间花在追逐念头和概念之上;如此大量的心理活动,对修行一点用处也没有。

  一个受到控制的心,乃是快乐唯一的、真正的来源。但要掌控你的心,你必须更加明白心如何运作。因此,这个心是什么?

  当你看到一个讨人喜欢的形相、朋友或亲戚,一种快乐的感受生起,你心想:“遇见他们多么快乐!”就一个面向而言,这是心。当你看见一个不喜欢你、指控你偷窃或不诚实的人,你可能会生起愤慨和暴怒的感受,这是心的另一个面向。这些反应都只不过是念头,然而一旦它们在心中生起,就能够扩张,生起更多的念头,变得非常强而有力。一旦嗔恨生起,它可能会增长到你准备要杀人的地步。一旦执着和贪欲被激起,你可能很快就准备要不择手段,用身上的每一分钱去获得你渴望的事物,不论是一个女人、男人或其他物品。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你会看清它只不过是念头,没有别的。你感知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如此。

  现在你看我坐在这里,你心想:“他正在教授佛法,我最好仔细听他在说些什么。”这些也是念头。你认为在你面前有某件坚实的事物,是因为你感知到一个对境,并生起与这个对境有关的各种感受。

  如我之前所说的,这个过程始于感官觉知。有一个识感知到色相,一个识感知到声音,一个识感知到味道,一个识感知到气味,另一个识感知到触觉。但这些还不是我们所谓的念头,它们仅仅是基本的觉知。接着,当你接触到某件事物,一连串的念头被触发了。举例来说,如果你刚刚听到某人赞美你,你开始感到得意洋洋,心想你的声誉正在提升。或者,某人刚刚羞辱你,你开始感到厌烦,这些都只不过是念头。简而言之,心只不过是这些随机念头的集合。

  过去的念头已经逝去。自从日出以来,在你心中生起的无数念头已经全部消失。未来的念头尚未生起,而未来的念头会是什么,难以捉摸。谁知道从现在开始一直到午夜,你会想些什么?因此,你只剩下当下的念头可以检视。

  我们来检视一个当下的念头。举例来说,你可能会想:“我冷。”这个念头在你的皮肤之中,或在骨头、神经之中,还是在心脏、脑部或肝脏之中?如果你认为有某一件事物在某一个地方,那么它具有任何形状吗?它是方形、圆形、还是三角形?它有颜色吗?它是红色、蓝色、黑色、黄色,还是什么颜色?或者它如天空中的彩虹,因为各种因素的结合而突然显现?

  不论你多么努力地去看,你都无法用手指指着任何一件事物说:“念头在这里!”你无法这么做,是因为念头的本质是空,除了空性之外,没有别的。

  当一道彩虹栩栩如生地在天空显现,你可以看见彩虹缤纷美丽的色彩,但你无法把它当做衣服来穿,或把它当做饰品。彩虹透过各种因素的结合而生起,但它没有什么是可以被抓取的。同样的,在心中生起的念头没有具体的存在或本俱的坚实性。不具任何实体的念头,没有任何符合逻辑的理由去拥有支配你的力量,你也没有任何理由成为念头的奴隶。

  过去、现在、未来一连串永无止境的念头让我们相信,某件事物本来就存在,而且是不断存在,我们称这件事物为“心”。但事实上,如我先前所说,过去的念头如死尸般没有生命。未来的念头尚未生起。因此,这两种不存在的念头如何能够成为一个本来就存在的实体的一部分?

  很难想象一个当下的念头会是既不和过去有所连结,也不和未来有所连结。另一方面,一个当下的念头如何能够倚赖过去和未来这两件不存在的事物?会不会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念头互相结合、互相接触之处?举例来说,如果当下的念头和过去的念头相接触,那么这个当下的念头必定是一个过去的念头,要不然那个过去的念头必定要存在于当下。当下的念头和未来的念头相会也是相同的道理:当下的念头仍是未来的一部分,要不然未来的念头已是一个当下的念头。

  当你检视心的时候,表面上似乎是过去的念头引导出现在的念头,现在的念头引导出未来的念头。但如果你更仔细地检视这些念头,你会看清没有一个念头是真实存在的。把某种完全不存在的事物视为存在,称之为迷妄。只有缺乏明觉和执着,才让念头拥有某种真实性。如果在心的究竞本质之中,念头拥有任何本俱的存在,那么它们至少拥有一个形相,或位于某处,但它们什么也没有。

  然而,那种不存在不只如虚空般空虚。在其中,有一种立即的明觉,称之为“明晰”(clarity)。有人给你一颗苹果,你兴高采烈;一只蜜蜂叮蛰你,你感觉疼痛。这是心的明晰面向。这种心之明晰如同太阳,照亮山光水色,让你看见山峦、路径和断崖——你可以去哪里,不可以去哪里。

  虽然心确实拥有这种本俱的明觉,但去说有“一个心”, 等于是把某种不存在的事物贴上标签——去假定某件事物的存在,如同替一连串的事件命名。举例来说,一百零八个珠子串在一起,称为一串念珠,但“念珠”不是本来就自行存在的事物。如果串绳断了,念珠到哪里去了呢?同样的,“我”的念头是让你在轮回中流浪的原因。如果你仔细检视它,就会发现没有“我”这样的东西。去相信某件不存在的事物是错误的。一旦“我”的概念在心中生根,它便成长蔓延成为许多相关的信念,例如相信“我的身体”、“我的心”、“我的名字”。

  你的身体是由五蕴所构成,你的心则由各种识所构成。你的名字,或“我”的想法,只是贴附在身与心的瞬间连结的标签。

  首先检视“身体”这个概念。如果你把皮肤、肌肉和骨骼从身体挑出。然后问自己,身体是否居住在皮肤里面,肌肉是否就是身体,或你是否能够称骨骼为身体,你会发现什么?你愈深入地调查检视,一路向下检视到原子的程度,你愈无法指称“身体”(或指称任何其他的物体)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身体”仅仅是一个聚合物的名称,一旦组成这个聚合物的不同事物分开,“身体”这个标签就不再适用。

  心亦是如此。你所谓的“我的心”,是具有某种连续性的事物——你相信它具有连续性。但如我们所了解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念头和感受无法有相互接触的点。去设想这样的一个实体(心)是不可能的:这个实体是念头的集合物;在这些念头之中,有些念头已经止息,有些念头尚未发生,有些念头存在于当下。

  至于你的名字,你紧抓着你的身分,仿佛你的身分拥有某种独立自主的存在——仿佛它真的属于你。但如果你仔细检视,你会发现它没有本俱的真实性——如同任何事物的名称一般。让我们以英文字“狮子”(lion)为例。它是由l、i、o和n四个字母所组成。把这四个字母分开,就什么也不剩,“狮子”这个名称消失了。

  一旦你认清身、心和名字这三个概念是空虚的,那么所谓的“我”就什么也不剩。“我”纯粹是一个编造出来的事物,由迷妄所变化出来的骗局。患有眼疾的人可能会看到各种事物(灯火、线条或斑点)飘浮在空中,但事实上,天空什么也没有。同样的,因为我们患有相信有一个“我”的疾病,因此把“我”视为一个本然存在的实体。

  在本质上,心觉察一切——它是明晰的,觉知到一切外境和事件。但如果我们试图去寻找它,它却如彩虹一般难以捉摸,不可能被抓取——你愈去追逐它,它似乎退得愈远,愈去检视它,你能够找到的就愈少,这是心的空性的面向。明晰和空性是心的真实本质,两者不可分割,并且超越所有存在和不存在的概念67。乌帝亚那(Oddiyana)的伟大莲师说:

  

  67.扎楚仁波切引用第五世达赖喇嘛(the Fifth D_Lama,1617-1682)的话:一切现象是本然清净的;它们无处可寻,是空虚的;它们虽然是空虚的,却如一场魔术表演,我们可以清楚地觉知;当我们检视它的本质,去寻找可以辨别的事物时,我们可以清楚觉知的事物却不存在。虽然它不存在,却能够生起所有痛苦和快乐的感受。

  

  如一颗埋藏在穷人房屋底下的珍宝,

  <…

《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