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当地处理嗔恨。嗔恨本身是真正的敌人,不容许存在。观修忍辱与慈心,乃是掌控嗔恨的方式。一旦慈悲在你的心中生根,就不会再有外在的敌人。如《百颂》(The Hundred Verses)中所说的:
如果你出于嗔恨而杀人,
你的敌人将永不止息。
如果你杀死嗔恨,
你将一次杀尽敌人。
在过去的一个生世之中,佛陀是一只巨大的海龟。有-天,它在见不着陆地的汪洋中看见一艘遭遇海难的船只正在下沉。船上的一些商人即将灭顶,但这只海龟救了他们,把他们背在背上游了很长一段距离,抵达最近的海岸。把商人平安地带上陆地之后,它筋疲力竭地在海滩上睡着了。在它睡着的时候,有八千只苍蝇开始啃噬它的身体。海龟在巨大的痛若中醒来,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明白它没有办法摆脱所有的苍蝇;如果它跳入大海,苍蝇都会死亡。因此身为菩萨,它留在原处,让苍蝇噬尽它的身体。它心中充满了慈心,并祈愿:“当我证悟时,愿我耗尽所有这些昆虫的烦恼与恶业,根除它们相信事物真实存在的信念,进而带领它们成佛。”如此祈愿的结果是,佛陀在印度鹿野苑初转*轮时,之前的八千只苍蝇已投生成为在场听闻佛法的八千名天众。如果海龟在嗔恨中投入大海,杀死了那八千只昆虫,它的痛苦将没有尽头。出于嗔恨而杀害任何一个生命的结果是投生地狱道,在其中停留一大劫的时间,也就是人道五百个生世的时间。
绝对不要发怒。即使有人蓄意、恶意地伤害你,也不要发怒。如我们所了解,你应该感谢这样的人帮助你清净过去的恶业,增长你脱离轮回的决心,并且生起慈悲。
这年头,饥馑、冲突、战争及其他动乱在世界各地不断增加。这是因为人们放任情绪,使其变得难以驾驭,进而听情绪之令来行事。当贪、嗔、痴、慢、疑减少时,冲突会减少。世界上的流行病、天然灾害也会减少。如同火熄灭了,烟也跟着消失。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把心转向佛法。
教法的一个重点在于,明了执着、嗔恨和无明是你最老的敌人,一旦你降服它们,外在世界就不再有任何敌人。有朝一日,你将非常清晰准确地看清这个道理。如果你不了解这个重点,并且轻率地行止,你的情绪会完全失控。
在嗔恨之中,你可能准备在战争中牺牲生命,甚至可能在一眨眼之间杀害地球上的每一个人,而没有任何悔恨。当你放任嗔恨,让它接管你的心,蓄集了全副力量的时候,就会发生这种事情。检视嗔恨本身,你将发现它只不过是个念头,没有别的。如果嗔恨的念头消失了,它就不会导致出于嗔恨的行为,也就不会产生负面的业果。用了悟来践踏嗔恨,它将如同天空的云朵般消敌。随着嗔恨的消散,“敌人”的见解也将随之消失。
嗔恨及其他情绪会持续在凡夫俗子的心中涌现,但它们都可以用正确的对治解药来抵消。因为在本质上,它们全是空虚的。重要的是,了解所有外在的痛苦皆来自这些存在于心续中的有毒情绪。如格西布托瓦63所说:
63.格西布托瓦(Geshe Putowa),也就是仁千•萨(Rinchen Sal,1031-1105),种敦巴的三个主要弟子之一,参见注解40。
如果你视任何人为敌人,对其他人有亲疏远近之分.你将不会成佛。因此,无分别地对数量如虚空般广大浩瀚的一切有情众生生起慈悲。
怀着清净的发心把心转向内在,应用正确的对治解药。你将能够如法地转化自己,依循菩萨道来行止。
b.如何把贪欲的对象用于修道
21
感官的享受如同盐水,
尝得愈多,口愈渴,
立即捨弃所有会引生执着的事物,
乃是菩萨的修行。
不论你今天享有什么样的舒适、财富、美貌和权势,都是过去生世从事一些微小善行的结果。不论你拥有多少的舒适、财富、美貌和权势,永不满足是一般人的特征。你或许拥有多过你实际需要的财富,你或许胜过众多对手,你或许拥有亲密的朋友和亲人,但这些永远都不够;即使金币如下雨般从天而降,也可能都不够。当你对所有令人向往的事物64的渴望变得如此根深蒂固时,试着去满足你的渴望,就如同饮用盐水——喝得愈多,愈感到口渴。
64.在此,扎楚仁波切(Dzatrul Rinpoche)的论释包括一个针对酒、肉和性的危险所做的长篇陈述。见附录二。
“不满足”的毁灭力量可以由顶生王65的故事来说明。顶生王在过去的生世积聚了大量的功德,然后投生成为一个转轮圣王。他逐渐登上天道不同层次,最后达到三十三天(the celestial Heaven of the Thirty-Three)的层次。在那里,他能够和天神中的天神帝释天共享王座。帝释天拥有许多劫的寿命,能够享受如意树的果实,饮用仙湖的甘露,用身体散放出来的光芒照亮整个宇宙。顶生王本来能够继续享受如此精致的快乐,但他想要杀害帝释天,好让自己变得更有权势,成为宇宙中最伟大的人物。这个念头恰巧在他的功德耗尽时生起,他痛苦悲惨地死去,堕入凡俗的世界。
65.这个故事被记录在描述佛陀前世的《本生经》(Jataka tales)之中。顶生王(King Mandhatri)藏文“噶拉努”(Ngalenu),在毗婆尸佛(Buddha Vipashyin,即“胜观佛”)时期的一个前世,曾经是一个小男孩。他遇见正要去化缘的毗婆尸佛,立刻对毗婆尸佛生起巨大的信心,而想要供养毗婆尸佛,但是他只在口袋里找到一把豌豆。他以供养的手势把豌豆扔向毗婆尸佛。四粒豌豆落入毗婆尸佛的托钵,两粒豌豆落在毗婆尸佛心间的位置,一粒豌豆则卡在毗婆尸佛的袈裟之中。如此的供养的结果是,这个小男孩转世成为统御四大洲的顶生王,最后达到“三十三天”(Heaven of the Thirty-Three)的层次,与连续三十七位帝释天共享王座。根据《本生经》的另一个版本,这个小男孩在施行供养的最后,以一种负面的态度把四粒豌豆丢在地上,而他从天道坠落,则是这最后四粒豌豆的结果。
细看古往今来大城市中的生活,你会看到人们狂热地累积持续增加的财富,却仍然毫不满足地死去。阿底峡说:
放弃对一切事物的贪欲,
保持无贪无欲。
贪欲不会带来快乐,
它斩断解脱的生命。
知道如何满足于你所拥有的事物,即是拥有真正的财富。过去伟大的圣哲和隐士具有满足于他们所拥有的事物、满足于他们的生活方式的能力。他们居住在僻静处,以洞穴为住所,以最少的必需品来维持生命。
当你知道如何去判断什么是足够的,你将不再受到渴望、贪欲和需求的折磨。否则,如俗话所说的:“渴望如同一条狗——它得到的愈多,想要的愈多。”佛陀的追随者,阿罗汉和声闻(shravaka),仅仅拥有橙黄色的袈裟和一只托钵。他们用一生的时间来从事甚深的禅定。那是他们让自己从轮回中解脱的方式。他们不向往财富、名声或地位;他们认为这些事物毫无意义,毫不犹豫地把它们留在身后,如同尘土中的唾沫。如今人们忙碌地追求物质,全神贯注于自己能够得到什么。结果,闻、思、修退减了,佛陀的教法也随之衰微。
事实上,闻、思、修是永不足够的唯一事物。甚至连最博学多闻的圣哲(例如世亲66:他记忆了九百九十九本重要的论著),都不曾认为他们已经达到学问的顶峰,并明了仍然有大量的知识要去学习。菩萨婆素拔陀(或“世贤”,Kumara Vasubhadra)亲炙一百五十位上师,但没有人曾经听他说自己已经领受了足够的教法。智慧主文殊师利通晓一切,行走宇宙十方之所有净土,不断请求诸佛为了众生来转动大乘教法的*轮。
66.世亲(Vasubandhu),无著的弟弟兼弟子,精通佛陀的整套教法,是印度最伟大的班智达之一。
因此,你要满足于拥有的凡俗事物,但绝不要满足于佛法。如果你对凡俗的贪爱和厌恶永不满足,又不渴望佛法,你只会愈来愈向下沉沦。
II.究竟菩提心
究竟菩提心的修行包括:(A)毫不执着地安住在离于戏论之状态的座上修法,以及(B)舍弃相信贪嗔之对境为真实存在的座下修法。
A.毫不执着地安住在离于戏论之状态的座上修法
22
一切生起之现象乃心之造作,
心的本质离于概念之限制。
认清心之本质,
然后停留在这认识之中,
不造作,
不持有主体与客体的概念,
乃是菩萨的修行。
在今生之中,你对周遭的一切有许多不同的认知与看法。让我们举你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为例。你对某些人产生正面的看法——朋友、亲人、施恩于你的人、保护你的人;你视其他人为仇敌——那些批评你、毁损你的名誉、打败你、愚弄你或诈骗你的人。这个过程从感官开始;透过感官,我们的心感知到各种形状(色)、声音(声)、气味(香)、味道(味)和感觉(触)。当心觉察到这些外在的对境,它把它们加以分类。它受到令它感到愉悦的对境吸引,并试图去避免令它感到不悦的对境。然后,心开始受苦,因为它得不到它想要的、令它感到愉悦的事物,同时必须经历它想要避免、令它感到不悦的事物。它总是忙碌地追逐一些令它感到舒适愉快、或它想要去享受的情境,或努力去逃避一些它不想要的、困难的、令它感到不悦的情况。但这些令人愉快或不悦的体验,并不是你所感知的对境本俱之功能。它们仅仅是…
《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