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地處理嗔恨。嗔恨本身是真正的敵人,不容許存在。觀修忍辱與慈心,乃是掌控嗔恨的方式。一旦慈悲在你的心中生根,就不會再有外在的敵人。如《百頌》(The Hundred Verses)中所說的:
如果你出于嗔恨而殺人,
你的敵人將永不止息。
如果你殺死嗔恨,
你將一次殺盡敵人。
在過去的一個生世之中,佛陀是一只巨大的海龜。有-天,它在見不著陸地的汪洋中看見一艘遭遇海難的船只正在下沈。船上的一些商人即將滅頂,但這只海龜救了他們,把他們背在背上遊了很長一段距離,抵達最近的海岸。把商人平安地帶上陸地之後,它筋疲力竭地在海灘上睡著了。在它睡著的時候,有八千只蒼蠅開始啃噬它的身體。海龜在巨大的痛若中醒來,了解發生了什麼事情,明白它沒有辦法擺脫所有的蒼蠅;如果它跳入大海,蒼蠅都會死亡。因此身爲菩薩,它留在原處,讓蒼蠅噬盡它的身體。它心中充滿了慈心,並祈願:“當我證悟時,願我耗盡所有這些昆蟲的煩惱與惡業,根除它們相信事物真實存在的信念,進而帶領它們成佛。”如此祈願的結果是,佛陀在印度鹿野苑初轉*輪時,之前的八千只蒼蠅已投生成爲在場聽聞佛法的八千名天衆。如果海龜在嗔恨中投入大海,殺死了那八千只昆蟲,它的痛苦將沒有盡頭。出于嗔恨而殺害任何一個生命的結果是投生地獄道,在其中停留一大劫的時間,也就是人道五百個生世的時間。
絕對不要發怒。即使有人蓄意、惡意地傷害你,也不要發怒。如我們所了解,你應該感謝這樣的人幫助你清淨過去的惡業,增長你脫離輪回的決心,並且生起慈悲。
這年頭,饑馑、沖突、戰爭及其他動亂在世界各地不斷增加。這是因爲人們放任情緒,使其變得難以駕馭,進而聽情緒之令來行事。當貪、嗔、癡、慢、疑減少時,沖突會減少。世界上的流行病、天然災害也會減少。如同火熄滅了,煙也跟著消失。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把心轉向佛法。
教法的一個重點在于,明了執著、嗔恨和無明是你最老的敵人,一旦你降服它們,外在世界就不再有任何敵人。有朝一日,你將非常清晰准確地看清這個道理。如果你不了解這個重點,並且輕率地行止,你的情緒會完全失控。
在嗔恨之中,你可能准備在戰爭中犧牲生命,甚至可能在一眨眼之間殺害地球上的每一個人,而沒有任何悔恨。當你放任嗔恨,讓它接管你的心,蓄集了全副力量的時候,就會發生這種事情。檢視嗔恨本身,你將發現它只不過是個念頭,沒有別的。如果嗔恨的念頭消失了,它就不會導致出于嗔恨的行爲,也就不會産生負面的業果。用了悟來踐踏嗔恨,它將如同天空的雲朵般消敵。隨著嗔恨的消散,“敵人”的見解也將隨之消失。
嗔恨及其他情緒會持續在凡夫俗子的心中湧現,但它們都可以用正確的對治解藥來抵消。因爲在本質上,它們全是空虛的。重要的是,了解所有外在的痛苦皆來自這些存在于心續中的有毒情緒。如格西布托瓦63所說:
63.格西布托瓦(Geshe Putowa),也就是仁千•薩(Rinchen Sal,1031-1105),種敦巴的叁個主要弟子之一,參見注解40。
如果你視任何人爲敵人,對其他人有親疏遠近之分.你將不會成佛。因此,無分別地對數量如虛空般廣大浩瀚的一切有情衆生生起慈悲。
懷著清淨的發心把心轉向內在,應用正確的對治解藥。你將能夠如法地轉化自己,依循菩薩道來行止。
b.如何把貪欲的對象用于修道
21
感官的享受如同鹽水,
嘗得愈多,口愈渴,
立即捨棄所有會引生執著的事物,
乃是菩薩的修行。
不論你今天享有什麼樣的舒適、財富、美貌和權勢,都是過去生世從事一些微小善行的結果。不論你擁有多少的舒適、財富、美貌和權勢,永不滿足是一般人的特征。你或許擁有多過你實際需要的財富,你或許勝過衆多對手,你或許擁有親密的朋友和親人,但這些永遠都不夠;即使金幣如下雨般從天而降,也可能都不夠。當你對所有令人向往的事物64的渴望變得如此根深蒂固時,試著去滿足你的渴望,就如同飲用鹽水——喝得愈多,愈感到口渴。
64.在此,紮楚仁波切(Dzatrul Rinpoche)的論釋包括一個針對酒、肉和性的危險所做的長篇陳述。見附錄二。
“不滿足”的毀滅力量可以由頂生王65的故事來說明。頂生王在過去的生世積聚了大量的功德,然後投生成爲一個轉輪聖王。他逐漸登上天道不同層次,最後達到叁十叁天(the celestial Heaven of the Thirty-Three)的層次。在那裏,他能夠和天神中的天神帝釋天共享王座。帝釋天擁有許多劫的壽命,能夠享受如意樹的果實,飲用仙湖的甘露,用身體散放出來的光芒照亮整個宇宙。頂生王本來能夠繼續享受如此精致的快樂,但他想要殺害帝釋天,好讓自己變得更有權勢,成爲宇宙中最偉大的人物。這個念頭恰巧在他的功德耗盡時生起,他痛苦悲慘地死去,墮入凡俗的世界。
65.這個故事被記錄在描述佛陀前世的《本生經》(Jataka tales)之中。頂生王(King Mandhatri)藏文“噶拉努”(Ngalenu),在毗婆屍佛(Buddha Vipashyin,即“勝觀佛”)時期的一個前世,曾經是一個小男孩。他遇見正要去化緣的毗婆屍佛,立刻對毗婆屍佛生起巨大的信心,而想要供養毗婆屍佛,但是他只在口袋裏找到一把豌豆。他以供養的手勢把豌豆扔向毗婆屍佛。四粒豌豆落入毗婆屍佛的托缽,兩粒豌豆落在毗婆屍佛心間的位置,一粒豌豆則卡在毗婆屍佛的袈裟之中。如此的供養的結果是,這個小男孩轉世成爲統禦四大洲的頂生王,最後達到“叁十叁天”(Heaven of the Thirty-Three)的層次,與連續叁十七位帝釋天共享王座。根據《本生經》的另一個版本,這個小男孩在施行供養的最後,以一種負面的態度把四粒豌豆丟在地上,而他從天道墜落,則是這最後四粒豌豆的結果。
細看古往今來大城市中的生活,你會看到人們狂熱地累積持續增加的財富,卻仍然毫不滿足地死去。阿底峽說:
放棄對一切事物的貪欲,
保持無貪無欲。
貪欲不會帶來快樂,
它斬斷解脫的生命。
知道如何滿足于你所擁有的事物,即是擁有真正的財富。過去偉大的聖哲和隱士具有滿足于他們所擁有的事物、滿足于他們的生活方式的能力。他們居住在僻靜處,以洞穴爲住所,以最少的必需品來維持生命。
當你知道如何去判斷什麼是足夠的,你將不再受到渴望、貪欲和需求的折磨。否則,如俗話所說的:“渴望如同一條狗——它得到的愈多,想要的愈多。”佛陀的追隨者,阿羅漢和聲聞(shravaka),僅僅擁有橙黃色的袈裟和一只托缽。他們用一生的時間來從事甚深的禅定。那是他們讓自己從輪回中解脫的方式。他們不向往財富、名聲或地位;他們認爲這些事物毫無意義,毫不猶豫地把它們留在身後,如同塵土中的唾沫。如今人們忙碌地追求物質,全神貫注于自己能夠得到什麼。結果,聞、思、修退減了,佛陀的教法也隨之衰微。
事實上,聞、思、修是永不足夠的唯一事物。甚至連最博學多聞的聖哲(例如世親66:他記憶了九百九十九本重要的論著),都不曾認爲他們已經達到學問的頂峰,並明了仍然有大量的知識要去學習。菩薩婆素拔陀(或“世賢”,Kumara Vasubhadra)親炙一百五十位上師,但沒有人曾經聽他說自己已經領受了足夠的教法。智慧主文殊師利通曉一切,行走宇宙十方之所有淨土,不斷請求諸佛爲了衆生來轉動大乘教法的*輪。
66.世親(Vasubandhu),無著的弟弟兼弟子,精通佛陀的整套教法,是印度最偉大的班智達之一。
因此,你要滿足于擁有的凡俗事物,但絕不要滿足于佛法。如果你對凡俗的貪愛和厭惡永不滿足,又不渴望佛法,你只會愈來愈向下沈淪。
II.究竟菩提心
究竟菩提心的修行包括:(A)毫不執著地安住在離于戲論之狀態的座上修法,以及(B)舍棄相信貪嗔之對境爲真實存在的座下修法。
A.毫不執著地安住在離于戲論之狀態的座上修法
22
一切生起之現象乃心之造作,
心的本質離于概念之限製。
認清心之本質,
然後停留在這認識之中,
不造作,
不持有主體與客體的概念,
乃是菩薩的修行。
在今生之中,你對周遭的一切有許多不同的認知與看法。讓我們舉你和其他人之間的關系爲例。你對某些人産生正面的看法——朋友、親人、施恩于你的人、保護你的人;你視其他人爲仇敵——那些批評你、毀損你的名譽、打敗你、愚弄你或詐騙你的人。這個過程從感官開始;透過感官,我們的心感知到各種形狀(色)、聲音(聲)、氣味(香)、味道(味)和感覺(觸)。當心覺察到這些外在的對境,它把它們加以分類。它受到令它感到愉悅的對境吸引,並試圖去避免令它感到不悅的對境。然後,心開始受苦,因爲它得不到它想要的、令它感到愉悅的事物,同時必須經曆它想要避免、令它感到不悅的事物。它總是忙碌地追逐一些令它感到舒適愉快、或它想要去享受的情境,或努力去逃避一些它不想要的、困難的、令它感到不悅的情況。但這些令人愉快或不悅的體驗,並不是你所感知的對境本俱之功能。它們僅僅是…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