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了无执着地去利益他人,
乃是究竟菩提心之座下修法。
3.修学这些法门的戒律
I.修学六波罗密(Six Transcendent Perfections)
II.修学经典所教导的四指示
III.修学如何弃绝负面情绪
IV.修学如何用观照和警觉来利他
V.回向功德来获致圆满证悟
I.修学六波罗密
以下的六个部分详细解释了六波罗密的修行法门。此六波罗密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当每一个波罗密具备以下四个特征,就被认为是真正的波罗密:(1)它摧毁它负而的对应物;举例来说,布施摧毁吝啬贪婪;(2)它被智慧所强化,换言之,它离于所有主体(做者)、客体(受者)和行为(所做之行为)的概念;(3)它能够实现一切众生之愿望;(4)它能够圆满成熟他人的潜能。
A.布施波罗密
25
如果希望获致证悟的人
必须连身体都布施出去,
更何况身外之物。
因此,不期望结果或回报地慷慨布施,
乃是菩萨的修行。
布施是菩萨之利他心、离于执着的自然展现。菩萨清楚地明白,积聚财富会引起痛苦,试图去保护和增加财富会引起痛苦。如果菩萨拥有任何财产,他的第一个念头是布施出去,用它来供养三宝,资助饥饿或没有食物、住所的人。话说:
布施是实现所有愿望的宝石,
是斩断吝啬贪婪之结的无上宝剑。
律藏指出:
从不布施的人不会富有,
他也无法召集人们——
更妄论获致证悟。
如果你慷慨布施,你将远离所有艰难,拥有你所需要的任何财富来实践利他的行为,直到你证悟为止。
西藏国王赤松德赞是菩萨成为伟大统治者的良好典范。他运用巨大的财富来迎请莲师、伟大的住持寂护(Shantarakshita)、伟大的班智达无垢友,以及其他一百零八位印度班智达前往西藏。正是因为赤松德赞的资助,经典和密续的教法才得以传入西藏,西藏首位译师才得以被训练出来。他的无量布施使佛法繁荣兴盛,也使雪域西藏充满巨大的安乐。后来,在其他国王统治期间,宝库被上锁,警卫森严,佛法因而衰微,西藏人民的繁荣也因而衰退。
慷慨布施的人可能没有试图致富,但他们累积功德的自然结果,将在来世为他们带来不断增加的财富。相反的,受到吝啬贪婪所束缚的人,将发现自己投生饿鬼道;在那里,甚至连食物、饮水的字眼都听不到。
绝对不要希望布施的行为有任何回报,不要期望你将因此而被善待,或获得快乐富足。布施本身即是完美的;除了让他人感到快乐之外,没有需要获得任何其他的回报。如果你出于自利的发心而布施,将糟蹋你所感受到的喜悦,更深的不快乐必定随之而来。然而,出于纯粹的虔诚、慈心或悲心而布施,将为你带来巨大的喜悦,而你的布施将创造更多的快乐。布施行为背后的发心让一切变得不同。
认清财产如梦如幻,要毫不保留地把它们当做供养或善施来布施出去。透过布施,你将圆满你所积聚的功德,最后使你证得佛之大人相和随形好。你要确定你的布施充满了菩提心的证悟发心;把布施转化成为一个无谬的成佛之因,使布施充满意义。
布施有三种。第一种是物质的布施(财施)。菩萨应该要没有保留、没有悔恨地布施。如果怀着清净的发心来行供养,那么供养的大小并不重要。
第二种布施是拯救生命,保护众生免于恐惧(无畏施)。我们要追随巴楚仁波切和夏卡•宗竹•壤多69等伟大菩萨的典范。他们购买数千头家畜,使它们免于被宰杀,并且加以放生,说服人们放弃打猎和捕鱼,为死刑犯寻求宽赦,以及平息血腥争斗。
69.夏卡•宗竹•壤多(Shabkar Tsogdruk Rangdrol,1771-1851)是安多雷贡(Amdo Rekong)的一个喇嘛(上师),以大悲心闻名。他行遍西藏和尼泊尔各地,所到之处,他赎回家畜,加以放生;他说服许多当地人放弃打猎,减少屠杀。他自己在拉萨的释迦牟尼佛像面前,立下放弃吃肉的誓戒。(对西藏人而言,此举是不平常的。)他在荒野中闭关的时候,他保护小水鸟免于被大鸟捕食,阻止昆虫吞噬彼此,并且从事其他这类充满悲心的行为。有许多次,他平息安多敌对部族之间的血腥仇恨。参见2001年由雪狮出版社(Snow Lion)出版的《夏卡之生平》(Life of Shabkar)。巴楚仁波切在果洛(Golok)东部也从事相同的行为,拯救了无数人和动物的性命。
第三种布施是布施佛法(法施)。菩萨应该竭尽所能,让佛法教法之声在从未听闻佛法之处传扬。他可以把佛法带给人们,使人们能够把佛法付诸实修,并依照佛陀的教法来行止。正是这种做法使一切诸佛的事业繁盛增长。
曾经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人去寻求佛陀的忠告。他完全无法布施。佛陀告诉他,先把小物品从右手布施给左手来训练自己。当那个人慢慢习惯了布施的想法之后,佛陀鼓励他把小物品布施给家庭成员,然后布施给朋友,最后布施给陌生人。最后,那个人能够怀着极大的喜悦,把任何事物布施给他遇见的任何人。透过逐渐的熟悉,便能轻易达成伟大的目标。
布施的精髓在于了无执着。布施波罗密是离于三种有限概念的布施。换句话说,这三种有限的概念是执着于布施者(做者)、领受布施者(受者)和布施的行为(所做的行为)都具有真实性。就布施而言,离于这样的概念,即是一个波罗密成为证悟之因的方式。
B.持戒波罗密
26
如果一个人缺乏戒律而无法自利,
那么想要去利他是可笑的,
因此,不留恋轮回地持戒,
乃是菩萨的修行。
戒律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础。它提供了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所有正面的品质得以培养发展。如同所有的海洋和山峰被位于下方的大地所支撑,小乘、大乘、金刚乘的所有修行法门都由戒律这条脊柱来支撑。
在小乘、大乘、金刚乘这三乘之中,戒律包括三个对应层次的誓戒:别解脱戒70、菩萨戒和大乘三昧耶戒。这三套戒律应该彼此协调一致。
70.别解脱戒(Pratimoksha)。此一戒律的目标是让自己从轮回中解脱。
当你的修行随着次第从小乘、大乘进展到金刚乘的时候,先前道乘的誓戒没有被丢弃,而是被转化了,如同铁炼成金一般。别解脱戒的戒律始于受阪依戒,进入佛法的道路。那个时候,一个受到脱离轮回的强烈决心所激发的人,将舍弃俗务,持守一个在家弟子的誓戒、沙弥戒,或僧、尼的具足戒。在这个基础之上,大乘的戒律增加了菩提心,即带领一切有情众生圆满证悟的誓戒。因此,大乘的修行者持守在家弟子的誓戒或出家戒,并希望一切有情众生能够圆满持戒来脱离轮回的束缚,同时实行各种菩萨的戒律。如此结合菩萨的发心,戒律的力量大为增进。戒律的最高层次是金刚乘的戒律,也就是持守三昧耶戒。三昧耶戒是上师和弟子之间的神圣连结——金刚乘的生命力。
没有戒律,既无法达到从痛苦中解脱的短暂安乐,也无法获得证悟的究竟大乐。不论你受了什么誓戒——不论是别解脱戒的两百五十三条誓戒、菩萨戒的十八根本支分戒,或金刚乘的十万条三昧耶戒——它们全都要小心谨慎地持守,如同一个农夫用尽各种可能的方法来保护作物免于野兽、盗贼、雹暴和所有其他具有伤害性的事件侵害。
因此,护卫戒律,如同保护眼睛那般小心翼翼。就戒律而言,如果你能够持戒,戒律是大乐的来源;如果你违反戒律,它就成为痛苦的来源。
有三种要持守的戒律。第一种是放弃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所有行为。第二种是透过修持六波罗密来从事善行。第三种是竭尽所能地去利益他人——在他们的今生和来世。
若无戒律,你甚至永远无法达成任何个人的目标,更遑论帮助他人。为了持守清净的戒律,花时间和良善正直的朋友相处是有帮助的。放弃执着和贪欲,记住因果报应不爽的法则,思量轮回的痛苦悲惨,遵循三种誓戒。据说,那些持守圆满出家戒的人不但会广受人们的敬重,他们死亡时,天道众生也会取下他们的袈裟,安置在天道的舍利塔内。如佛陀说的:
在这个末法时期,即使只是一天持守一条出家戒,其功德也大过用数量如恒河中的沙粒那般广大的食物、饮水、华盖、油灯和花鬘来供养一百万个佛的功德。
圆满的戒律是用时时的观照,以及用一种清净、离于自大骄慢的方式来持守誓戒。在本质上,持戒是去拥有一个平静、自制和利他的心。
C.忍辱波罗密
27
对于欲享善德的菩萨而言,
所有伤害他的人如同珍贵的宝藏。
因此,没有怨恨地对所有人生起安忍之心,
乃是菩萨的修行。
忍辱有三种。第一种忍辱是不带愤怒地去忍受人们对你造成的任何伤害。第二种忍辱是不带悲伤地去忍受你追求佛法所可能经历的任何艰辛。第三种忍辱是不带恐惧地去面对佛法的甚深意义和三宝的无量功德。…
《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