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P30

  ..续本文上一页

  就第一种忍辱而言,当你感觉被人伤害,记住那个人加诸在你(或你珍爱的人)身上的伤害,是你过去伤害他人的直接结果。思量这个人是如此受到迷妄的控制,使他仿佛着了魔一般,无法抗拒地去伤害你。伤害你的结果是,来世他将在轮回的下三道中受苦。想到那会是多么的可怕,你只会感到悲伤和怜悯,而非感到愤怒。

  你也要记住,如果你能够安忍地接受所有的伤害,你过去所行的恶业大多数都会被清净,你也将积聚功德与智慧。因此,这个人表面上是在伤害你,其实是给你一个大恩惠;那个人是真正的法友。为了表达你的感谢,把你所积聚的功德同向给他。

  用这种方式来看待所有这类的情况。当某个人伤害你时,训练自己不要气恼,不要寻求报复,绝对不要怀有丝毫的怨恨。

  此外,当你更深入地去检视发生了什么事,你会看清,被伤害的人、伤害别人的人、伤害这个行为本身,都缺乏任何本俱的存在。谁会对迷妄发怒呢?在这些空虚的现象之中,有什么要去获得或失去,有什么要去渴望或排斥的?

  至于第二种忍辱,也就是为了佛法忍受艰辛。为了能够修持佛法,你可能必须忍受疾病,或饱受炎热、寒冷或饥渴之苦。然而,由于这些短期的痛苦有助于清净过去的恶业,而且就长期而言,它们能够帮助你达到究竞成佛的境界,因此你要怀着喜悦接受痛苦,如同一只天鹅滑翔进入莲花池一般!在《入菩萨行论》中,寂天大师说:

  

  一个被判死刑的人,

  用砍下双手的代价来交换自由时,

  他不感到如释重负吗?

  同样的,承受疾病而避免落入地狱,

  我不该感到高兴吗?

  

  第三种忍辱是去拥有深刻的、内在的勇气;出于悲心,这种勇气是准备为了一切有情众生而努力许多劫,并且没有任何恐惧地去面对教法的无上真谛。此一真谛即是,在究竟的层面上,一切现象的本质是空虚的;空性展现为光灿的明晰;有一个佛性,一个自生的、非合成的本初智慧,以及一个超越智识范围的绝对真理。如果你害怕去接受空性的实相,批评诸如大圆满这类的修行法门——透过大圆满,我们可以了悟一切现象之真实本质——就是在排拒佛法的本质,就是在为你堕入轮回的下三道做准备。当世尊佛陀教导空性的甚深教法时,一些在座的僧侣因为教法的深刻真谛而感到惊慌失措。他们惊慌失措的程度强烈到当场吐血而亡。这些真谛绝对不是容易测度的,但最重要的,是努力去理解它们的真实意义,而不是去对它们产生负面的见解。

  这三种忍辱应该运用智慧和善巧方便的辅助来生起。

  去修持忍辱波罗密是必要的,如此一来,你就能够永远不被愤怒、嗔恨和绝望所征服。一旦进入菩萨道,在任何情祝下,你都应该对一切有情众生充满仁慈,视他们为前世的父母。因此,人们反对你、伤害你时,你应该拥有更多的慈心,把所有功德回向给他们,承担他们的所有痛苦。

  事实上,在菩萨道上,敌人和试图伤害你的人可以是强而有力的助力来源。他们引起会触发愤怒和嗔恨的情境,给予你珍贵的机会来训练自己,用忍辱去转化负面的情绪。在修道之上,这种人给予你的恩惠将远胜过任何立意良善的朋友。寂天大师说:

  

  在一千劫之内所累积的善业,

  诸如布施的行为,

  或向诸佛所行之供养——

  只要一刹那的嗔恨就能够将其毁灭。

  

  《父子相见经》说道:

  

  嗔恨不是成佛之道,

  但是慈心,如果不断加以培养,

  将生起证悟。

  

  因此,如果你用嗔恨和愤怒来回应敌人,他肯定会使你堕入地狱道的深渊。但如果你知道如何用最深的慈悲来看待这种人,那么他只会带领你通往解脱。不论他如何伤害你,只会对你有好处。这其中的差异是重要的。你或许已经研习了各种教法,而且从事禅修有一段时间,甚至感到自豪。但如果某个人对你说了一些坏话,你爆发怒气,那是你尚未让佛法真正深入你的征兆——佛法丝毫没有改变你的心。

  寂天大师也说:

  

  没有能和嗔恨相似的邪恶,

  没有能和忍辱相比的苦行。

  

  如果地面上充满了尖锐的石头和棘刺,你可能会试着把坚硬的皮革铺满整个地面来保护双脚,但这会是一个艰困的任务。用皮革包覆你的脚底要容易多了。同样的,即使整个世界充满敌人,只要你的心充满慈悲和忍辱,他们将无法伤害你。事实上,不论他们对你造成什么样的伤害,都有助于你在证悟道上行走。话说:

  

  当你遭遇令人畏惧的情绪军队,

  披上坚固而殊胜的忍辱盔甲;

  如此,你将能够毫发无损地

  通过尖刻的言词和恶意的攻击,

  抵达涅之地。

  

  一个充满怨恨和愤怒的人是没有平静的。嗔恨和愤怒需要用忍辱的大军来降服,因为它们是你唯一真正的敌人。如果你过去的嗔恨和愤怒没有引起目前伤害的因(如同你声音的回音一般),你是不可能经历伤害的。

  你也要去检视伤害的真实本质。它如同在水面上写字一般无法捉摸。让怨恨自行消失。一旦念头的巨浪平息之后,让一切变得如虚空一般;在虚空之中,没有什么要去获得,没有什么要失去。

  

  

  

  

  D.精进波罗密

  

    28

  仅仅为了自身的利益,

  即使是声闻缘觉也要精进修持,

  如火烧头发的人试图灭火;

  鉴于此,为了一切众生而修持精进

  ——殊胜品质的根源,

  乃是菩萨的修行。

  

  要唤醒和发展所有的波罗密,精进必不可少。精进是指充满喜悦的努力和积极的决心来行善,没有任何期待或自我满足。

  精进有三个面向。第一个面向称之为“如盔甲般的精进”(armor-like diligence),即是去发展一种充满喜悦的勇气和坚忍刚毅;你拥有这种勇气和坚忍刚毅,如同把盔甲穿在身上对抗气馁沮丧。第二种面向是“行动的精进”(diligence in action),即是透过没有延迟或耽搁地修持六波罗密来积聚功德。第三种面向是“不息的精进”(diligence that cannot be stopped), 即是孜孜不倦、永不懈怠地为了其他众生而努力的干劲。精进应该融合其他波罗密的修持,并且赋予它们精神和鼓舞。

  第一种面向“如盔甲般的精进”,是披上一面坚定、充满勇气的决心盔甲,如此你将永远不会受到四种恶魔(负面的情绪、对舒适的执着、身体的疾病和死亡)所制造的障碍的侵害。而且不论发生什么事情,你将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成就一个菩萨的非凡事业,直到你带领一切有情众生证悟为止。

  第二种面向“行动的精进”,即是充满决心、坚持不懈地去实现那种愿望。对于你能够修行,行走于五道之上,并证得十地,你感受到极大的喜悦。你满腔热情地去从事无止尽、有价值的事业,尤其是闻、思、修佛法。你从事这一切,鼓起不屈不挠的勇气,永不受到气馁沮丧、怠惰或延迟耽搁的折磨。

  第三种面向“不息的精进”,即是孜孜不倦、永不间断地为了其他众生而努力的干劲。日日夜夜,用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利益众生,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在你的念头、语言和行为中利益众生。如果你无法直接帮助众生,那么你心中应该只惦记着其他众生的利益,把你所做的一切回向给众生,希望众生证悟成佛。绝对不要因为你能够达成几个美好的功德而自满,也绝对不要因为人们的辱骂毁谤或遭遇逆缘而转移目标。保持坚持不懈的决心,直到你达成目标为止。

  这三种精进各自有与其对立的、相对应的怠惰。

  第一种怠惰(laziness)是只希求自己的舒适,而没有其他愿望。这种怠惰展现为一种嗜睡和懒隋闲散的倾向,贪恋立即的满足和舒适,因而忽视佛法。其对治的方法是去观修死亡和无常。

  第二种怠惰是懦弱。在开始去做一件事情之前,你就已经感到气馁沮丧,因为你认为像你这样的人,不论多么努力,都永远无法证悟。

  第三种怠惰是忽略真正优先考虑的事情。你被负面、徒劳无益的习惯所困。你忘记或忽略更深刻的目标,只全神贯注于今生的事务。其对治的方法是去了解,所有凡俗的关注只会引起痛苦,要把它们远远抛弃。

  人们仅仅为了自己的舒适、名声和权势,而日日夜夜、费尽心力地去完成一些事情。换句话说,就长期而言,这些事情完全没有意义。然而,你为了佛法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没有一个是没有意义的。你所经历的困境,将帮助你清净过去许多生世累积的恶业,为来世积聚功德资粮。它们必定是充满意义的。

  若无精进,菩提心和菩萨的事业将无法在你的心中生根茁壮。如帕当巴·桑杰(Padampa Sangye)所说的: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坚持不懈,

  你将无法成佛;

  听列的人们,

  务必披上那面盔甲。

  

  释迎牟尼佛把精进波罗密臻至究竟圆满的境界而闻名。他在无数个生世精进努力所累积的功德和力量,能够使他投生为一个转轮圣王一千次以上,他却选择把所有的努力用于获致证悟。身为佛陀的追随者,我们应该把佛陀和过去伟大圣哲的生平事迹,做为激励、启发我们的典范。举例来说,密勒日巴展现了不可思议的精进,忍受许多艰难困苦来达成甚深的目标。毘卢遮那71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即前往印度寻求佛法,经历了五十七种难以忍受的艰辛才取得教法,常常几乎丢了性命。他和西藏其他伟大的…

《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