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第一種忍辱而言,當你感覺被人傷害,記住那個人加諸在你(或你珍愛的人)身上的傷害,是你過去傷害他人的直接結果。思量這個人是如此受到迷妄的控製,使他仿佛著了魔一般,無法抗拒地去傷害你。傷害你的結果是,來世他將在輪回的下叁道中受苦。想到那會是多麼的可怕,你只會感到悲傷和憐憫,而非感到憤怒。
你也要記住,如果你能夠安忍地接受所有的傷害,你過去所行的惡業大多數都會被清淨,你也將積聚功德與智慧。因此,這個人表面上是在傷害你,其實是給你一個大恩惠;那個人是真正的法友。爲了表達你的感謝,把你所積聚的功德同向給他。
用這種方式來看待所有這類的情況。當某個人傷害你時,訓練自己不要氣惱,不要尋求報複,絕對不要懷有絲毫的怨恨。
此外,當你更深入地去檢視發生了什麼事,你會看清,被傷害的人、傷害別人的人、傷害這個行爲本身,都缺乏任何本俱的存在。誰會對迷妄發怒呢?在這些空虛的現象之中,有什麼要去獲得或失去,有什麼要去渴望或排斥的?
至于第二種忍辱,也就是爲了佛法忍受艱辛。爲了能夠修持佛法,你可能必須忍受疾病,或飽受炎熱、寒冷或饑渴之苦。然而,由于這些短期的痛苦有助于清淨過去的惡業,而且就長期而言,它們能夠幫助你達到究競成佛的境界,因此你要懷著喜悅接受痛苦,如同一只天鵝滑翔進入蓮花池一般!在《入菩薩行論》中,寂天大師說:
一個被判死刑的人,
用砍下雙手的代價來交換自由時,
他不感到如釋重負嗎?
同樣的,承受疾病而避免落入地獄,
我不該感到高興嗎?
第叁種忍辱是去擁有深刻的、內在的勇氣;出于悲心,這種勇氣是准備爲了一切有情衆生而努力許多劫,並且沒有任何恐懼地去面對教法的無上真谛。此一真谛即是,在究竟的層面上,一切現象的本質是空虛的;空性展現爲光燦的明晰;有一個佛性,一個自生的、非合成的本初智慧,以及一個超越智識範圍的絕對真理。如果你害怕去接受空性的實相,批評諸如大圓滿這類的修行法門——透過大圓滿,我們可以了悟一切現象之真實本質——就是在排拒佛法的本質,就是在爲你墮入輪回的下叁道做准備。當世尊佛陀教導空性的甚深教法時,一些在座的僧侶因爲教法的深刻真谛而感到驚慌失措。他們驚慌失措的程度強烈到當場吐血而亡。這些真谛絕對不是容易測度的,但最重要的,是努力去理解它們的真實意義,而不是去對它們産生負面的見解。
這叁種忍辱應該運用智慧和善巧方便的輔助來生起。
去修持忍辱波羅密是必要的,如此一來,你就能夠永遠不被憤怒、嗔恨和絕望所征服。一旦進入菩薩道,在任何情祝下,你都應該對一切有情衆生充滿仁慈,視他們爲前世的父母。因此,人們反對你、傷害你時,你應該擁有更多的慈心,把所有功德回向給他們,承擔他們的所有痛苦。
事實上,在菩薩道上,敵人和試圖傷害你的人可以是強而有力的助力來源。他們引起會觸發憤怒和嗔恨的情境,給予你珍貴的機會來訓練自己,用忍辱去轉化負面的情緒。在修道之上,這種人給予你的恩惠將遠勝過任何立意良善的朋友。寂天大師說:
在一千劫之內所累積的善業,
諸如布施的行爲,
或向諸佛所行之供養——
只要一刹那的嗔恨就能夠將其毀滅。
《父子相見經》說道:
嗔恨不是成佛之道,
但是慈心,如果不斷加以培養,
將生起證悟。
因此,如果你用嗔恨和憤怒來回應敵人,他肯定會使你墮入地獄道的深淵。但如果你知道如何用最深的慈悲來看待這種人,那麼他只會帶領你通往解脫。不論他如何傷害你,只會對你有好處。這其中的差異是重要的。你或許已經研習了各種教法,而且從事禅修有一段時間,甚至感到自豪。但如果某個人對你說了一些壞話,你爆發怒氣,那是你尚未讓佛法真正深入你的征兆——佛法絲毫沒有改變你的心。
寂天大師也說:
沒有能和嗔恨相似的邪惡,
沒有能和忍辱相比的苦行。
如果地面上充滿了尖銳的石頭和棘刺,你可能會試著把堅硬的皮革鋪滿整個地面來保護雙腳,但這會是一個艱困的任務。用皮革包覆你的腳底要容易多了。同樣的,即使整個世界充滿敵人,只要你的心充滿慈悲和忍辱,他們將無法傷害你。事實上,不論他們對你造成什麼樣的傷害,都有助于你在證悟道上行走。話說:
當你遭遇令人畏懼的情緒軍隊,
披上堅固而殊勝的忍辱盔甲;
如此,你將能夠毫發無損地
通過尖刻的言詞和惡意的攻擊,
抵達涅槃之地。
一個充滿怨恨和憤怒的人是沒有平靜的。嗔恨和憤怒需要用忍辱的大軍來降服,因爲它們是你唯一真正的敵人。如果你過去的嗔恨和憤怒沒有引起目前傷害的因(如同你聲音的回音一般),你是不可能經曆傷害的。
你也要去檢視傷害的真實本質。它如同在水面上寫字一般無法捉摸。讓怨恨自行消失。一旦念頭的巨浪平息之後,讓一切變得如虛空一般;在虛空之中,沒有什麼要去獲得,沒有什麼要失去。
D.精進波羅密
28
僅僅爲了自身的利益,
即使是聲聞緣覺也要精進修持,
如火燒頭發的人試圖滅火;
鑒于此,爲了一切衆生而修持精進
——殊勝品質的根源,
乃是菩薩的修行。
要喚醒和發展所有的波羅密,精進必不可少。精進是指充滿喜悅的努力和積極的決心來行善,沒有任何期待或自我滿足。
精進有叁個面向。第一個面向稱之爲“如盔甲般的精進”(armor-like diligence),即是去發展一種充滿喜悅的勇氣和堅忍剛毅;你擁有這種勇氣和堅忍剛毅,如同把盔甲穿在身上對抗氣餒沮喪。第二種面向是“行動的精進”(diligence in action),即是透過沒有延遲或耽擱地修持六波羅密來積聚功德。第叁種面向是“不息的精進”(diligence that cannot be stopped), 即是孜孜不倦、永不懈怠地爲了其他衆生而努力的幹勁。精進應該融合其他波羅密的修持,並且賦予它們精神和鼓舞。
第一種面向“如盔甲般的精進”,是披上一面堅定、充滿勇氣的決心盔甲,如此你將永遠不會受到四種惡魔(負面的情緒、對舒適的執著、身體的疾病和死亡)所製造的障礙的侵害。而且不論發生什麼事情,你將堅持不懈地去努力成就一個菩薩的非凡事業,直到你帶領一切有情衆生證悟爲止。
第二種面向“行動的精進”,即是充滿決心、堅持不懈地去實現那種願望。對于你能夠修行,行走于五道之上,並證得十地,你感受到極大的喜悅。你滿腔熱情地去從事無止盡、有價值的事業,尤其是聞、思、修佛法。你從事這一切,鼓起不屈不撓的勇氣,永不受到氣餒沮喪、怠惰或延遲耽擱的折磨。
第叁種面向“不息的精進”,即是孜孜不倦、永不間斷地爲了其他衆生而努力的幹勁。日日夜夜,用各種可能的方式來利益衆生,直接或間接的方法,在你的念頭、語言和行爲中利益衆生。如果你無法直接幫助衆生,那麼你心中應該只惦記著其他衆生的利益,把你所做的一切回向給衆生,希望衆生證悟成佛。絕對不要因爲你能夠達成幾個美好的功德而自滿,也絕對不要因爲人們的辱罵毀謗或遭遇逆緣而轉移目標。保持堅持不懈的決心,直到你達成目標爲止。
這叁種精進各自有與其對立的、相對應的怠惰。
第一種怠惰(laziness)是只希求自己的舒適,而沒有其他願望。這種怠惰展現爲一種嗜睡和懶隋閑散的傾向,貪戀立即的滿足和舒適,因而忽視佛法。其對治的方法是去觀修死亡和無常。
第二種怠惰是懦弱。在開始去做一件事情之前,你就已經感到氣餒沮喪,因爲你認爲像你這樣的人,不論多麼努力,都永遠無法證悟。
第叁種怠惰是忽略真正優先考慮的事情。你被負面、徒勞無益的習慣所困。你忘記或忽略更深刻的目標,只全神貫注于今生的事務。其對治的方法是去了解,所有凡俗的關注只會引起痛苦,要把它們遠遠抛棄。
人們僅僅爲了自己的舒適、名聲和權勢,而日日夜夜、費盡心力地去完成一些事情。換句話說,就長期而言,這些事情完全沒有意義。然而,你爲了佛法所經曆的艱難困苦,沒有一個是沒有意義的。你所經曆的困境,將幫助你清淨過去許多生世累積的惡業,爲來世積聚功德資糧。它們必定是充滿意義的。
若無精進,菩提心和菩薩的事業將無法在你的心中生根茁壯。如帕當巴·桑傑(Padampa Sangye)所說的: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堅持不懈,
你將無法成佛;
聽列的人們,
務必披上那面盔甲。
釋迎牟尼佛把精進波羅密臻至究竟圓滿的境界而聞名。他在無數個生世精進努力所累積的功德和力量,能夠使他投生爲一個轉輪聖王一千次以上,他卻選擇把所有的努力用于獲致證悟。身爲佛陀的追隨者,我們應該把佛陀和過去偉大聖哲的生平事迹,做爲激勵、啓發我們的典範。舉例來說,密勒日巴展現了不可思議的精進,忍受許多艱難困苦來達成甚深的目標。毘盧遮那71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即前往印度尋求佛法,經曆了五十七種難以忍受的艱辛才取得教法,常常幾乎丟了性命。他和西藏其他偉大的…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