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P31

  ..續本文上一頁譯師在旅程中遭遇了巨大的艱難困苦——熾熱、發燒、印度平原上的地方疾病,以及當地統治者的敵意等。他們仍然堅持不懈,成功地把正統的佛法帶回西藏。

  

  71.大譯師毘盧遮那(Lochen Vairocana),在舊譯時期,西藏大譯師之中最重要的一位,也是蓮師八大弟子之一。

  

  我們今天身處于佛法才剛剛開始生根的國家之中,如同地面上纖細脆弱的新芽。唯有持久不懈的精進,才能讓這個新芽開花結果。你的修行或許在數天、數月或數年之後會有所成就,取決于你能否努力投入聞、思、修,並將你了解的教法融入修行之中。重要的是,你要記住,你在修道上的所有努力都是爲了其他衆生。你要保持謙遜,明白你的努力相較于偉大菩薩如海般的事業,就有如孩子的戲耍。如同深愛孩子的父母,絕對不要認爲你已經爲其他人付出太多——甚或認爲你已經做得足夠。如果你透過自身的精進努力,終于能夠帶領一切衆生成佛,那麼你只要想你所有的願望都實現了。絕對不要希求回報,連絲毫的希求都不要有。

  菩薩必須比聲聞或緣覺佛擁有更大的精進,因爲菩薩不只爲自己,也爲無數衆生擔負起成佛之究竟安樂的責任。話說:

  

  把一切衆生的重擔背負在頭上的英雄,

  沒有慢步行走的悠閑。

  

  又說:

  

  由于我和所有其他衆生

  受到一百條鐐铐的束縛,

  我必須精進一百倍。

  

  爲了增長精進,必須觀修萬事萬物的無常。死亡不可避免,可能會很快且突然地降臨。從這種角度來思量,今生凡俗的關注是多麼的膚淺;如果能夠把心轉離今生的關注,你將會多麼自在。如果你突然了解到,在衣裙下襬、在衣服褶層中藏著一條毒蛇,你會等著去采取行動嗎——甚至只等一秒鍾?

  

  

  

  

  E.禅定波羅密

  

   29

  知道透過以穩定“止”爲基礎的深度“觀”,

  煩惱能夠完全被降服,

  修持能夠完全超越無色界72的禅定,

  乃是菩薩的修行。

  

  72.無色界狀態是指: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四空處。四無色狀態相對應于四無色界的天衆透過止、但沒有透過觀的禅定而體驗到的狀態。

  

  檢視身、語、意,你將發現,意是叁者中最重要的。如果你的心(意)徹底熟習止與觀,你的身和語也將自然而然地隨著你的心在解脫道上前進。

  至今爲止,你的心如同一只焦躁不安的猴子,一直追逐外界的色、聲、香、味、觸,以及追逐內在的念頭和感受。但是,你卻能夠透過保持觀照和警覺,來學習控製你的心。當你這麼做,你聞、思、修教法,把教法融入你的心。最後,你將遠離貪、嗔和癡。

  

  卡拉•貢秋說:

  

  在初學者的心中,

  有明晰,卻沒有定力;

  爲了阻止心被念頭之風帶走,

  用觀照之繩把心系牢。

  爲了獲得穩固的禅定,留在一個遠離令人分心的事物、靜僻隱密的閉關處所的確有幫助。在止與觀之中,觀是最重要的,但沒有修止的心,觀就無法生起。在此,平息所有狂野的念頭是重要的;這些念頭不斷地鼓動、混亂、製約你的心。這樣的念頭生起負面的情緒,結果你用語言和行爲來表達負面情緒,便構成了痛苦之因。

  修止如同將一個提燈周圍的玻璃窗關閉,如此一來,在其中的火焰才能穩定而明亮地散放光芒,免于受到風吹。修止和修觀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九念住”(nine ways of settling the mind),以及大乘經典所解釋的其他法門73。所有這些法門都通達無上之證悟。非佛教的修道也提供了禅定的技巧,但它們不應該和佛教的法門混爲一談,因爲它們沒有通往相同的目標。非佛教的靜思冥想並非以真正的證悟爲目標,而是以耗盡四大元素、超越色相、證得無色界四空定之狀態爲究竟之目標。

  

  73.在紮楚仁波切的論著《甘露寶瓶》(The Vase of Amerita)之中,包含了更詳盡的、關于修止和修觀的教法,並且摘錄于附錄叁之中。

  

  證得“止”的法門有兩大類:一類法門使用禅定的對境;另一類法門則沒有禅定的對境。在此,我將解釋第一類的法門,藉由觀想世尊佛陀爲禅定的對境;相較于使用一般的物品做爲禅定的對境,觀想世尊佛陀帶來更多的加持。

  采取大日如來(Buddha Vairocana)圓滿七支座的坐姿——你的腿雙盤呈金剛跏趺座,雙手結定印(mudra of equanimity),肩膀提起,脊柱如一疊金幣那般挺直,下巴微微內收,雙眼穩定地注視鼻子前方的虛空,舌尖輕觸上颚。如果你發現這個姿勢難以維持,那麼至少要坐直,平衡地坐在一個適合的蒲團之上。避免身體向後或向一側傾斜,或避免采取任何散漫的坐姿。

  讓你的心自然而然地安定下來,觀想釋迎牟尼佛在你前方的虛空之中。他端坐在一個月輪之上,月輪之下有一朵蓮花,蓮花之下有一個由八只無畏獅撐托的寶座。他的身體散放出金黃色的光芒。他的右手觸碰靠近右膝蓋附近的地面,采取“以大地爲見證的手勢”74,左手結定印,握著一只盛滿甘露的托缽放在他的大腿之上。他采取雙盤75的坐姿,身穿叁法衣。他的身體莊嚴優美,具足佛之叁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隨形好,頭頂上有明顯的肉髻76,他的手掌和腳掌上有*輪的圖案,雙眉之間有一根長發,如一個白色海螺般朝著逆時鍾方向卷曲。他的身體散放出無限的智慧光芒,充滿整個宇宙。他在你正前方的虛空之中,懷著慈悲直直地注視著你。觀想佛陀是活生生的,而不是用陶土或青銅所鑄造、沒有生命的一尊塑像,或一張平面的繪畫。他身相的顔色和細節清晰且栩栩如生,但他不是一個實體,而且是透明如彩虹般。他不是由肌肉骨骼所組成,而是以諸佛空虛卻明燦之無生智慧身來顯現,充滿慈悲與智慧。

  

  74.佛陀在面對魔王摩羅的懷疑態度時,所做成的象征性手勢,以大地做爲他累積無數生世的功德來准備獲致證悟的見證。佛陀做出這個手勢時,大地震動開啓,地神出現並宣揚佛陀之圓滿無瑕。

  75.雙盤象征在遍在的空性之中,輪回與涅槃是一體的。

  76.肉髻或頂髻(ushnisha)是完全證悟之佛的大人相之一。在繪畫和塑像之中,通常是一個發髻大小的突起。事實上,這個突起從佛的頭頂上升至無限虛空。但是,只有證得初地的菩薩才能看到它完整的長度。在《時輪金剛續》之中,頂髻對應于第六輪“天輪”(Sky Chakra):此輪無限地向上延伸,代表證悟之無限智慧。在大圓滿的妥嘎法(thogal)之中,頂髻相對應于五色光和五色淨土,在一個人的頭上顯現爲報身證量的無限展現。

  

  試著專注于一境地從事觀想,盡可能清晰地觀想所有的細節。擁有全然的信心,相信佛陀就在那裏。你要記住,佛陀永遠伴隨著擁有信心的人。觀想佛陀時,所有散亂的念頭都將平息。如此地把你的心專注于清晰而穩定的觀想,即是“止”。

  爲了讓你的禅定愈來愈穩定,你需要去對治在禅修期間生起的不同煩惱和騷亂。如果你的心變得狂野,念頭開始飛快地生起,阻撓你獲得清晰的觀想,那麼你要稍微往下注視鼻子前方的虛空,專注于下半部的觀想。例如佛陀交盤的雙腿、由八只無畏獅撐托的寶座,以及蓮花座。這麼做有助于減少掉舉。

  如果你的心陷入昏沈、懈怠或呆滯的狀態,把目光擡高,注視你面前的虛空,專注于上半部的觀想。例如佛陀完美無瑕的橢圓形臉龐,他的雙眼,以及眉心的毛發。如此可以清除呆滯和昏沈感。

  只要你的心保持平衡,既不狂野,也不呆滯,你就應該把專注的焦點放在佛陀的心間——本初智慧秘密寶藏的吉祥結(eternal knot)77。如果你的觀想尚不清晰,你要一再嘗試,讓觀想更加清晰精確。如果你的觀想清晰,那麼讓你的心自然而然、不造作地專注在觀想之上。

  

  77.在此提及的吉祥結(eternal knot)是指諸佛不變之本初智慧,而不是任何一個特定的、應該被觀想的色相(例如一個吉祥結的繪畫)。

  

  專注于“佛陀就在你面前”這件事情,充滿信心地相信他確實就在那裏。當你的觀想變得更加穩定,念頭出現的頻率變得較少時,觀想更多佛陀莊嚴身相的細節,仿佛你是一個技藝娴熟的畫師。觀想佛陀面容的圓滿壇城,雙眼充滿慈悲智慧地注視一切有情衆生,比例完美的鼻子和耳朵,他的笑容,從他身上散發出來的無量光芒,然後逐漸地擴展,觀想他身體上半部和下半部的所有細節。這將使整個觀想變得更加生動。

  當你的觀想清晰,你的心寂靜安甯時,把“止”的狀態與“觀”融合。首先,思量是誰、是什麼在覺知這個觀想。你將覺察到是心在覺知這個觀想。你也將了解到,你所觀想的影像本身,事實上不是來到這個世界的佛陀,而是爲了發展禅定而由你的心所創造的一個投射。

  心具有專注于一個對境的能力,但是當你去尋找心的時候,卻無處可尋。如我們稍早所了解的,如果你向內去檢視心,試著去找出它的位置,或辨別它的形狀、顔色、形相,它從何處來,它現在于何處,或它往何處去,你將一無所獲。詢問知曉教法、擁有禅修覺受的人,看看是否有人曾經能夠指出任何是“心”的事物。如同你永遠無法找到一個能夠被稱爲心的特定實體,你也永遠無法找到一個被稱爲身體的特定實體。我們所謂的“身體”,純粹是一個衆多元素的聚合物。我們用“堆”來形容大量的谷物;用“束”來形容大量的幹稻草;用“群”來形容大量的人,但是就它們本身而言,…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