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一個是實體。同樣的,被我們稱之爲身體的這個聚合物,如果你取走皮膚、肌肉、骨髓、骨骼和不同的器官,一旦它們全部被拆開,就沒有任何你可以指稱爲“身體”的實體。
事實上,在整個宇宙之中,所有各種現象的産生,都是特定因與緣暫時聚合的結果。你把現象視爲真實存在的事物,僅僅是因爲你沒有好好地檢視它們。事實上,它們完全沒有堅實的、本俱的存在。
當你清晰地了解到,你的身體、你所觀想的佛陀及一切現象皆是心的展現,並了解心的本質是空,那麼毫不散亂地安住在這種對空性的了悟之中,不論是否念頭打擾了這種了悟,都要保持觀照。這即是所謂的“觀”。如嘉瑟•東美所說的:
所有現象都是自己的心;
心本是超越概念二邊。
不被主客之二元見解而分心散亂,
安住于一境,
即所謂的圓滿禅定。
如此的止觀雙運,乃是圓滿禅定波羅密之關鍵法門78。
78.如同其他的波羅密,禅定波羅密也有叁種:一般人修持的禅定,明辨禅定,以及佛之殊勝禅定。在這個教法之中,頂果•欽哲仁波切選擇不去提及這叁種禅定,但有個簡短的摘要可見于附錄叁,摘錄自雪謙•嘉察所著之《遍知者口傳》(The Oral Transmission of the All-Knowing Ones)。
F.智慧波羅密
30
只透過其他五種波羅密而缺乏智慧,
無法獲致圓滿證悟,
因此,培養結合善巧方便的智慧,
離于叁種概念,
乃是菩薩的修行。
布施波羅密、持戒波羅密、忍辱波羅密、精進波羅密和禅定波羅密能夠幫助你積聚功德,但它們仍然和概念有所關聯,唯有智慧能夠圓滿積聚功德;這種功德能夠讓你證得離于所有概念的本初明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和禅定可以被比喻爲五個沒有智慧之眼的盲人,永遠無法找到通往解脫堡壘的道路。事實上,唯有智慧的伴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和禅定才配得上“波羅密”的稱呼。波羅密的字面意義是“渡至彼岸”——越過痛苦與無明之洋,渡至超越輪回與涅槃之概念的彼岸。
智慧波羅密有叁個面向,也是證得智慧波羅密的叁個次第。第一個面向或次第是透過聽聞教法而養成的學識智慧。第二個面向或次第是透過思考這些教法的意義而生起的智慧。第叁個面向或次第是從禅修中生起的智慧79。
79.由紮楚仁波切和明雅•昆桑•蘇南針對智慧波羅密的叁個面向所做的詳盡論釋,請參見附錄四。
身爲修行者,你首先要像一只蜜蜂在花間采集花蜜。在你聽聞和學習教法的階段,要仔細地全盤學習,既要學習字詞,也要學習意義。然後,你應該要像一頭野獸,不滿足于理論的理解,前往山間僻靜處,遠離世俗生活的所有奔忙庸碌。隨著專一地修行,你會發現教法的甚深意義。最後,當你把教法付諸實修,使其融合成爲你的一部分時,你應該像一個被打入堅硬地面的樁。在禅修期間,你不受念頭的動搖,保持堅定不移。從內在斬除所有存在與不存在的有限概念,直接正視萬事萬物的究竟本質。
因此在這裏,我們觸及了六波羅密的核心,智慧不只是六波羅密的首要,也是六波羅密的生命力。證得智慧是究竟的目標;這也是各派教法被傳授的原因。
就智慧的第一個面向而言,爲了圓滿透過聽聞教法而養成的學識智慧,要研習的經典包括所有的大乘教法:而大乘教法被形容爲“甚深而廣泛”。甚深的教法是指解釋空性的教法;廣泛的教法是指解釋菩薩道之不同次第的教法(五道、十地等)。甚深的教法包含在《叁摩地王經》(The King of Concentrations Sutra) 和《大方廣佛華嚴經》(The Great Compendium Sutra)等經典之中。廣泛的教法包含在《大乘莊嚴經論》、《現觀莊嚴論》及其他經典之中。其他的論著則以讓佛法追隨者容易了解的方式,來闡釋佛陀話語的智慧涵義。你應該從一個具格的上師那裏,聽聞這些教法。
然而,僅僅聽聞教法是不夠的——即使連牲畜也能夠聽聞佛法被教導的音聲。第二個面向或次第,是去發展藉由思考教義而生起的智慧。思考你已經聽聞的教法,提取其中的精義,如此一來,教法不只是停留在智識的層次。對佛法的意義生起信心是重要的,你也要確定已經正確地了解佛法的意義。不論要從事什麼樣的修行,你都必須非常仔細地思量。在上師的協助之下,厘清所有疑慮和猶豫。尤其,你要清楚地記得上師告訴你可能生起的所有障礙,以及你在修道上可能産生的越軌偏差。然後,當你准備把教法付諸實修的時候,你就會像展開一段旅途,而你具備完整的知識以面對所有可能的不同情況,並擁有一切所需的金錢來負擔所有路上的花費。
一些教法所解釋的意義屬于暫時的、方便的或世俗谛的;另一些教法所解釋的意義則直截了當、確定,或屬于勝義谛的。在這兩者之中,究竟的意義比較重要。因此,你應當努力認識究竟的意義,並加以熟悉。你愈去聞、思佛陀的話語和伏藏教法80,你就會更加了解教法的意義,對其更有信心和把握。黃金被提煉的時候,要一再重複融化和汲取純金的提煉過程。同樣的,透過一再地思考教法的意義來提升你的了解,你將對教法的究竟意義生起清晰的信心。
80.伏藏是蓮師爲了後世衆生所封藏的甚深教法,並且根據蓮師的預示,在適當的時間下,由成就者,也就是伏藏師或“德童”(terton)取出。
聞和思將斬斷比較粗重的誤解。但唯有透過禅修,把由禅修所生起的究竟智慧融合成爲你的一部分,才一能夠消除較細微的誤解。爲了引生究竟智慧,你要前往一個僻靜之處,盡可能地禅修,修持止與觀來了悟空性,也就是一切現象之究竟本質。這就是由禅修所生起的智慧。認清一切現象的本質是空,即是認清所有教法的究竟意義。
透過對空性的理解,你將了解,你和他人之間沒有差別。你將離于我執,慈悲將自然而然地生起,你將毫不造作地利益衆生。到了那個時候,即使是爲了利他而奉獻生命等大菩薩的行爲,對你來說都不困難。你將能夠在許多劫之中,毫不費力地從事利他的行爲。在了悟空性的基礎上,每一件事情都毫不費力地發生。這個時候,布施、忍辱等所有其他的波羅密,都配稱得上是波羅密,因爲它們已經完全超越了迷妄。對于一個了悟空性的菩薩而言,要去解脫的衆生的數量和解脫一切衆生所需的時間,既不會讓他們産生氣餒沮喪的感受,也不會讓他們生起驕慢。一種遍攝的慈悲在你的證悟心中自在地生起;這種慈悲離于所有主客之概念。了悟自我和他人是平等的,你保持如本初虛空那般不變不移。
源自經驗而對空性産生徹底的了解,是對治相信有個我、有個真實存在的自我之唯一解藥。一旦你了悟空性,你對這樣一個自我的所有執著,都將消失無蹤。對空性的了悟將如同明亮燦爛的太陽從天空升起那般閃耀,把黑暗轉化成爲光亮。
起先,你必須藉由深刻且仔細地思考上師的口訣教導,來獲得對空性的了解,直到你真正地認識空性爲止。在你最初認識空性的時候,你的空性覺受並不穩定。爲了使其穩固,你要融合座上修法和座下修法。試著不要倒退落入凡俗的迷妄,而要在所有的日常活動之中,保持空性的見地。如此一來,座上修法和座下修法將相輔相成。最後,你可能會達到座上修法和座下修法沒有分別的境界;到了那個時候,你將不再遠離空性。此即所謂的證得大平等舍。在這種大平等舍之中,對一切有情衆生的慈悲將自然而然地生起——因爲你愈了悟空性,妨礙慈悲生起的障礙就愈少。如此一來,你就會擁有一種天生自然的能力,能夠毫不費力地利益他人,如同在一百個盲人之中,其中一個盲人恢複了視力,能夠帶領所有其他盲人。
若未了悟空性,慈悲是有限而狹窄的,如《瑜伽師地論》81所解釋的,無量慈、無量悲、無量喜和無量舍有叁個相繼的層次。我們先從慈心開始,首先,無量慈是以有情衆生爲焦點。你要記得,一切有情衆生都曾經是你的父母,你希望他們都擁有快樂。這種形式的慈是每一個人(從凡夫俗子到菩薩)所共有的。
81.《瑜伽師地論》(Bodhisattva-bhumi, The Levels of the Bodhisattvas,藏文byang sa),是第四世紀印度偉大的大師無著的著作。參見參考書目。
在第二個階段,無量慈以現象(諸法)做爲對象。修行者認識到,在勝義谛之中,沒有什麼事物具有任何真實的存在,但他們仍然希望在世俗谛如夢如幻的實相之中,一切衆生都能夠獲得快樂。尋常人不明白這種慈心,但對根基乘的修行者(聲聞佛和緣覺佛)和大乘的修行者(菩薩)而言,這種慈心是共通共有的。
第叁種、也是最高層次的慈心,則沒有所依所指的對象,超越任何客體(受者)的概念。從禅修的開端,修行者明白空性是自我和他人的本質,如天空般離于所有戲論。這種缺乏實體存在、無所不在、栩栩如生、不斷散放出慈心的本質,是明晰而自然的。在本質上,這種慈心離于所有的概念,沒有任何目標。它超越做者、受者和行爲本身的叁種概念。這種慈心只見于大乘佛教之中。
這叁種相繼的層次也適用于無量悲、無量喜和無量舍。
剛開始,智慧波羅密的修持應該要依照次第來完成。首先,把你的修行分成數座;在座上修法期間,你觀修空性。在座下修法期間,你研習中觀的哲學體系,來增進你對空性見(th…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