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P33

  ..續本文上一頁e view of emptiness)的了解,直到你對它有把握爲止。中觀的見解能夠使你了解世俗和勝義二谛,了解一切現象如何透過因與緣的結合而生起,有助于認識勝義谛。

  當你的修持比較穩定時,你就不再需要刻意去觀修空性;它將融入成爲你理解的一部分。你將達到這樣的境界:看清空性和慈悲、空性和現象、勝義谛和世俗谛本來是一體的,而不是像山羊的兩只角那樣是兩個分別的實體。你空性的見地愈廣大,對現象能夠隨著因果業報法則而有無窮展現的理解就愈清晰。而菩薩即是從無別于慈悲的空性中顯現。

  這是大乘和密咒乘、中觀、大手印和大圓滿等所有不同教法的究竟果實。這些教法最重要的要點是去透過自身的覺受來獲得對教法的了悟,如果光是嘴巴說說是沒有多大用處。簡單而直接地說,在你的心相續之中發展圓滿智慧(般若智慧),乃是菩薩的實際修行。

  

  

  

  

  II.修學經典所教導的四指示82

  

  82.四指示源自《勝菩提心增益經》(Sutra Which Encourages Noble Superior),是佛陀傳授給彌勒及其他人關于菩薩行爲的教法,是《寶積經》(Ratnakuta)的一部分。

  

  A.檢視自身的缺失,加以棄絕

  B.不談論菩薩的過失

  C.不執著功德主的財産

  D.不說尖酸刻薄的話

  

  

  

  A.檢視自己的缺失,加以棄絕

  

   31

  若不檢視自己的過失,

  雖然表面上是修行者,

  但行爲可能違背佛法,

  因此,不斷檢視自己的過失,

  加以棄絕,

  乃是菩薩的修行。

  

  一般來說,不論你做什麼、說什麼或想什麼,都是你相信自己和現象是真實存在的一種展現。只要你的行爲是以這種謬誤的前提爲基礎,你的行爲只會是迷妄的,而且充滿了負面的情緒。但是,當你追隨一個上師,你就能夠學習在從事每一件事情的時候,身、語、意都依止佛法。

  在智識上,你或許能夠分辨是非對錯,分辨真實與迷妄。但除非你時時刻刻把這種知識用于實修,否則無法獲得解脫。你必須掌控狂野的心——沒有人能夠替你做到這一點。除了你之外,沒有其他人知道你什麼時候落入迷妄,什麼時候離于迷妄。而掌控你的心的唯一方法,即是不斷地去檢視心,仿佛你在使用一面鏡子。如同一面鏡子能夠讓你檢查臉是否肮髒,看看汙垢在哪裏,不斷處于當下,檢視你的心,也能夠讓你看清念頭、語言和行爲是否符合佛法。

  找出自己的缺點,但絕不要挑他人的短處。嘉瑟•東美說:

  

  盡管沒有絲毫的學問或道德,你自負地擺出一副你是一個良好修行者的模樣。你忽略自己一籮筐的過失,卻挑出其他人最微不足道的缺點。你完全以自己的野心爲發心,宣揚自己是如何地照顧他人。你假裝在修持佛法,你唯一要達成的是凡俗的自誇。任何一個像你這樣沒有在一開始就去檢查自身行爲的人,只會欺騙自己。

  如西藏俗話所說的:“發心向法,修行卻走入罪惡。”

  每當你生起或從事有害的或錯誤的念頭和行爲時,去認清這個念頭或行爲是重要的。一旦竊賊被指認出來,人們就能夠逮捕這個竊賊。同樣的,一旦你指認出負面的念頭和行爲,它們將無力繼續下去。一旦負面情緒生起,用觀照去襲擊它們。每當正面的念頭生起,用先前所陳述的叁善法來強化它們。

  修持佛法的唯一方式,即是把教法融入你的心。如果不去檢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你就不會知道自己的學識、自製、知足、謙遜或其他正面的品質有多麼缺乏。對自己明顯的缺失視而不見,你或許會開始相信自己是一個修行者,甚至讓其他人相信你是一個修行者——事實上,這完全是表面的矯飾,裝腔作勢地自誇是一個真正的修行者,這是一個主要的缺失。

  岡波巴說:

  

  精通佛法,卻不避免錯誤,

  乃是修行者一個隱含的過失。

  持有甚深的教導,卻不轉化自己,

  乃是修行者一個隱含的過失。

  巧妙地稱贊自己,巧妙地毀謗他人,

  乃是修行者一個隱含的過失。

  

  不論面對什麼樣的情況,唯有時時刻刻保持觀照,才能夠讓你免于落入這樣的危險。時時保持什麼應該從事,什麼應該避免的覺察,如同你行走于危險的山道,要時時小心謹慎地走在正確的路徑之上。

  在行菩提心的戒律之中,你要訓練自己避免四種基本的墮落。第一種墮落是,出于對財富或名望的貪欲,而去贊美自己,毀謗他人。第二種墮落是,出于貪婪吝啬,而不竭盡所能地去布施那些窮困和痛苦的人,或當你有能力去傳授佛法時,卻不把佛法布施給那些值得領受佛法的人。第叁種墮落是,出于敵意和嗔恨,而去用言語辱罵他人,或更嚴重的是用肢體暴力去虐待他人,或對那些犯了錯卻洗心革面、尋求寬恕的人心懷怨恨。第四種墮落是,出于無明,而去批評和排斥大乘教法。

  更廣泛地說,避免爲了獲得財富、名聲、地位或滿足,而去從事有害的或毫無意義的行爲,因爲從這樣的行爲之中,你只會獲得痛苦。從事符合佛法的行爲,因爲它們將使你趨近解脫,遠離迷妄。爲了區別善行和惡行,時時保持覺察是重要的。

  除了要辨別是非對錯之外,你的智力和官能也要保持警覺機靈,去確定你應用正確的對治解藥,而不只是繼續因循壞習慣和習氣。舉例來說,生氣時,你需要修持忍辱來對治憤怒。愚癡迷惑時,對治的解藥是去對輪回産生清晰的了解,並下定決心脫離輪回。貪戀某一件事物時,你應該透過更深入的分析思考來處理貪欲;你應該如此思惟:不論你貪戀的是什麼,真的一點也不值得擁有。

  轉化心的能力,將自然而然地讓你擁有能力去幫助他人的心。時時保持警戒、觀照與覺察,觀察心的狀態,如此你就能夠糾正、提升自己,此即菩薩的真正修行。

  

  

  

  

  B.不談論菩薩的過失

  

   32

  如果我受到負面情緒的驅使,

  而論說其他菩薩的過失,

  我將墮落沈淪。

  因此,不去談論任何進入大乘之人的過錯,

  乃是菩薩的修行。

  

  你不但可以把所有其他的修行者視爲親戚,在許多方面,一切有情衆生也都是你的親戚。所有的衆生在某一個生世,都一定曾是你的父母。再者,一切有情衆生都擁有相同的究竟本質,也就是佛性或如來藏。話說:

  

  佛性存在于一切衆生之中:

  沒有任何一個衆生不具佛性。

  

  如同岡波巴在《解脫莊嚴寶論》(The Precious Ornament of Liberation)開頭所解釋的,衆生具有佛性的這個事實,乃是一個基礎;這個基礎給予衆生成佛的可能性。因此,毀謗任何一個衆生是不當的。相反的,我們應該敬重每一個衆生。如同佛陀所說的:“一個凡夫俗子無法夠去評價另一個凡夫俗子,只有一個佛能夠評價一個凡夫俗子。”

  更重要的是,對于皈依叁寶、對佛法(例如“所有合和的事物是無常,所有染汙的事物是痛苦,所有現象沒有本俱之存在,超越痛苦的是寂靜。”83等教導)具有信心而走上佛法道路的師兄弟姊妹,都不要批評。

  

  83.這些話是“佛陀教法之四法印”(Four Seals of the Buddha”s teachings)。

  

  那些進入大乘佛教的人,與我們的關系更密切。我們應該像一個轉輪聖王的一千個王子和公主一般,從不仇視或輕蔑彼此。相反的,我們贊揚稱頌彼此的美德和功德。用大慈和坦誠開放來對待彼此。最重要的是,不要去找尋彼此的過錯。一旦你開始去尋找其他人的缺點,你將會在每一個人身上,在每一個地方看到缺點。對所有人宣揚某一個人的過失,你將使自己激動發怒,同時傷害了對方——這麼做只會是錯誤的。僧伽護持教法,因此僧伽的成員必須和諧共處,戒律必須圓滿。培養信心和淨觀。敬重僧伽(所有受了出家戒和進入佛法的人)乃是皈依戒的一個誓戒。你要視佛門中的所有兄弟姊妹沒有任何過失和缺點。

  尤其,惡意批評佛法的其他傳統,是促使整個佛法衰微敗壞的主要原因。要把所有的傳統(派別)和見解視爲佛陀教法的真實展現。並且不相互抵觸。如班禅洛桑•耶喜84所說的:

  

  84.洛桑•耶喜(Lobsang Yeshe,1663-1737),第五班禅喇嘛(持有這個頭銜的第二位)。

  

  各種不同的教義觀點,

  皆是勝者之教法。

  與其透過由宗派主義的惡魔

  燃起仇恨的熾焰來看事物,

  藉由淨觀的明燦寶石的光芒,

  不是能夠看得更清晰嗎!

  

  你對世界的不淨觀,可以輕易地歪曲你對菩薩的行爲的看法。事實上,你從菩薩身上看到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僅僅是你自身瑕疵的緣故,如同在一個患有黃疸的人眼中,白色的海螺看起來是黃色的。因此,每當你認爲看到菩薩的行爲或思想有所缺失時,提醒自己,這個缺失只不過是你自己扭曲的覺知,事實上,菩薩沒有任何缺陷。

  你應該明白,證悟者、上師和菩薩的每一個行爲都有深刻的意義;這個意義反映了他們利益衆生的發心。當他們化現爲無數種身相來幫助衆生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誤以爲菩薩是凡夫俗子。他們或許看起來像是一個從事俗務的尋常人;甚至可能化現爲野獸、鳥禽或犬只。曾經也有許多菩薩化現爲…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