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e view of emptiness)的了解,直到你对它有把握为止。中观的见解能够使你了解世俗和胜义二谛,了解一切现象如何透过因与缘的结合而生起,有助于认识胜义谛。
当你的修持比较稳定时,你就不再需要刻意去观修空性;它将融入成为你理解的一部分。你将达到这样的境界:看清空性和慈悲、空性和现象、胜义谛和世俗谛本来是一体的,而不是像山羊的两只角那样是两个分别的实体。你空性的见地愈广大,对现象能够随着因果业报法则而有无穷展现的理解就愈清晰。而菩萨即是从无别于慈悲的空性中显现。
这是大乘和密咒乘、中观、大手印和大圆满等所有不同教法的究竟果实。这些教法最重要的要点是去透过自身的觉受来获得对教法的了悟,如果光是嘴巴说说是没有多大用处。简单而直接地说,在你的心相续之中发展圆满智慧(般若智慧),乃是菩萨的实际修行。
II.修学经典所教导的四指示82
82.四指示源自《胜菩提心增益经》(Sutra Which Encourages Noble Superior),是佛陀传授给弥勒及其他人关于菩萨行为的教法,是《宝积经》(Ratnakuta)的一部分。
A.检视自身的缺失,加以弃绝
B.不谈论菩萨的过失
C.不执着功德主的财产
D.不说尖酸刻薄的话
A.检视自己的缺失,加以弃绝
31
若不检视自己的过失,
虽然表面上是修行者,
但行为可能违背佛法,
因此,不断检视自己的过失,
加以弃绝,
乃是菩萨的修行。
一般来说,不论你做什么、说什么或想什么,都是你相信自己和现象是真实存在的一种展现。只要你的行为是以这种谬误的前提为基础,你的行为只会是迷妄的,而且充满了负面的情绪。但是,当你追随一个上师,你就能够学习在从事每一件事情的时候,身、语、意都依止佛法。
在智识上,你或许能够分辨是非对错,分辨真实与迷妄。但除非你时时刻刻把这种知识用于实修,否则无法获得解脱。你必须掌控狂野的心——没有人能够替你做到这一点。除了你之外,没有其他人知道你什么时候落入迷妄,什么时候离于迷妄。而掌控你的心的唯一方法,即是不断地去检视心,仿佛你在使用一面镜子。如同一面镜子能够让你检查脸是否肮脏,看看污垢在哪里,不断处于当下,检视你的心,也能够让你看清念头、语言和行为是否符合佛法。
找出自己的缺点,但绝不要挑他人的短处。嘉瑟•东美说:
尽管没有丝毫的学问或道德,你自负地摆出一副你是一个良好修行者的模样。你忽略自己一箩筐的过失,却挑出其他人最微不足道的缺点。你完全以自己的野心为发心,宣扬自己是如何地照顾他人。你假装在修持佛法,你唯一要达成的是凡俗的自夸。任何一个像你这样没有在一开始就去检查自身行为的人,只会欺骗自己。
如西藏俗话所说的:“发心向法,修行却走入罪恶。”
每当你生起或从事有害的或错误的念头和行为时,去认清这个念头或行为是重要的。一旦窃贼被指认出来,人们就能够逮捕这个窃贼。同样的,一旦你指认出负面的念头和行为,它们将无力继续下去。一旦负面情绪生起,用观照去袭击它们。每当正面的念头生起,用先前所陈述的三善法来强化它们。
修持佛法的唯一方式,即是把教法融入你的心。如果不去检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你就不会知道自己的学识、自制、知足、谦逊或其他正面的品质有多么缺乏。对自己明显的缺失视而不见,你或许会开始相信自己是一个修行者,甚至让其他人相信你是一个修行者——事实上,这完全是表面的矫饰,装腔作势地自夸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这是一个主要的缺失。
冈波巴说:
精通佛法,却不避免错误,
乃是修行者一个隐含的过失。
持有甚深的教导,却不转化自己,
乃是修行者一个隐含的过失。
巧妙地称赞自己,巧妙地毁谤他人,
乃是修行者一个隐含的过失。
不论面对什么样的情况,唯有时时刻刻保持观照,才能够让你免于落入这样的危险。时时保持什么应该从事,什么应该避免的觉察,如同你行走于危险的山道,要时时小心谨慎地走在正确的路径之上。
在行菩提心的戒律之中,你要训练自己避免四种基本的堕落。第一种堕落是,出于对财富或名望的贪欲,而去赞美自己,毁谤他人。第二种堕落是,出于贪婪吝啬,而不竭尽所能地去布施那些穷困和痛苦的人,或当你有能力去传授佛法时,却不把佛法布施给那些值得领受佛法的人。第三种堕落是,出于敌意和嗔恨,而去用言语辱骂他人,或更严重的是用肢体暴力去虐待他人,或对那些犯了错却洗心革面、寻求宽恕的人心怀怨恨。第四种堕落是,出于无明,而去批评和排斥大乘教法。
更广泛地说,避免为了获得财富、名声、地位或满足,而去从事有害的或毫无意义的行为,因为从这样的行为之中,你只会获得痛苦。从事符合佛法的行为,因为它们将使你趋近解脱,远离迷妄。为了区别善行和恶行,时时保持觉察是重要的。
除了要辨别是非对错之外,你的智力和官能也要保持警觉机灵,去确定你应用正确的对治解药,而不只是继续因循坏习惯和习气。举例来说,生气时,你需要修持忍辱来对治愤怒。愚痴迷惑时,对治的解药是去对轮回产生清晰的了解,并下定决心脱离轮回。贪恋某一件事物时,你应该透过更深入的分析思考来处理贪欲;你应该如此思惟:不论你贪恋的是什么,真的一点也不值得拥有。
转化心的能力,将自然而然地让你拥有能力去帮助他人的心。时时保持警戒、观照与觉察,观察心的状态,如此你就能够纠正、提升自己,此即菩萨的真正修行。
B.不谈论菩萨的过失
32
如果我受到负面情绪的驱使,
而论说其他菩萨的过失,
我将堕落沉沦。
因此,不去谈论任何进入大乘之人的过错,
乃是菩萨的修行。
你不但可以把所有其他的修行者视为亲戚,在许多方面,一切有情众生也都是你的亲戚。所有的众生在某一个生世,都一定曾是你的父母。再者,一切有情众生都拥有相同的究竟本质,也就是佛性或如来藏。话说:
佛性存在于一切众生之中:
没有任何一个众生不具佛性。
如同冈波巴在《解脱庄严宝论》(The Precious Ornament of Liberation)开头所解释的,众生具有佛性的这个事实,乃是一个基础;这个基础给予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因此,毁谤任何一个众生是不当的。相反的,我们应该敬重每一个众生。如同佛陀所说的:“一个凡夫俗子无法够去评价另一个凡夫俗子,只有一个佛能够评价一个凡夫俗子。”
更重要的是,对于皈依三宝、对佛法(例如“所有合和的事物是无常,所有染污的事物是痛苦,所有现象没有本俱之存在,超越痛苦的是寂静。”83等教导)具有信心而走上佛法道路的师兄弟姊妹,都不要批评。
83.这些话是“佛陀教法之四法印”(Four Seals of the Buddha”s teachings)。
那些进入大乘佛教的人,与我们的关系更密切。我们应该像一个转轮圣王的一千个王子和公主一般,从不仇视或轻蔑彼此。相反的,我们赞扬称颂彼此的美德和功德。用大慈和坦诚开放来对待彼此。最重要的是,不要去找寻彼此的过错。一旦你开始去寻找其他人的缺点,你将会在每一个人身上,在每一个地方看到缺点。对所有人宣扬某一个人的过失,你将使自己激动发怒,同时伤害了对方——这么做只会是错误的。僧伽护持教法,因此僧伽的成员必须和谐共处,戒律必须圆满。培养信心和净观。敬重僧伽(所有受了出家戒和进入佛法的人)乃是皈依戒的一个誓戒。你要视佛门中的所有兄弟姊妹没有任何过失和缺点。
尤其,恶意批评佛法的其他传统,是促使整个佛法衰微败坏的主要原因。要把所有的传统(派别)和见解视为佛陀教法的真实展现。并且不相互抵触。如班禅洛桑•耶喜84所说的:
84.洛桑•耶喜(Lobsang Yeshe,1663-1737),第五班禅喇嘛(持有这个头衔的第二位)。
各种不同的教义观点,
皆是胜者之教法。
与其透过由宗派主义的恶魔
燃起仇恨的炽焰来看事物,
藉由净观的明灿宝石的光芒,
不是能够看得更清晰吗!
你对世界的不净观,可以轻易地歪曲你对菩萨的行为的看法。事实上,你从菩萨身上看到的任何缺点和过失,仅仅是你自身瑕疵的缘故,如同在一个患有黄疸的人眼中,白色的海螺看起来是黄色的。因此,每当你认为看到菩萨的行为或思想有所缺失时,提醒自己,这个缺失只不过是你自己扭曲的觉知,事实上,菩萨没有任何缺陷。
你应该明白,证悟者、上师和菩萨的每一个行为都有深刻的意义;这个意义反映了他们利益众生的发心。当他们化现为无数种身相来帮助众生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误以为菩萨是凡夫俗子。他们或许看起来像是一个从事俗务的寻常人;甚至可能化现为野兽、鸟禽或犬只。曾经也有许多菩萨化现为…
《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