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乞丐,或地位低下、長相粗俗、從事不當的職業、缺乏良善品質的人。帝洛巴殺魚,撒拉哈(Saraha)是製箭工匠,夏瓦裏巴(Shavaripa)是獵人。因此,你遇見的任何一個人,事實上都可能是一個圓滿的菩薩,而他有著普通平常的外貌,甚或有著令人作嘔的外貌。因此,你應該敬重一切有情衆生,視他們爲上師。
當你聽聞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世的事迹,你就能夠了解,每一次他以不同的方式顯現,都是他要利益衆生、無量的菩薩事業的展現。菩薩離于所有自私自利的發心,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善巧方便的展現。則同一滴落入塵土的水銀,仍然一塵不染,純潔無瑕,菩薩在這個世界顯現,卻沒有受到世界的染汙。
去認識菩薩圓滿無瑕的良善,懷著信心去把每一件事物視爲清淨的,能夠確保你的佛法修行不會從根處腐爛。信心開啓了教法的大門。在七聖財85之中,信心是最崇高的。懷著全然的信心和虔誠,視上師爲真正的佛,把他的所作所爲視爲圓滿智慧的展現。
85.七聖財(seven noble qualities or riches)分別是:信心(fath)、戒律(discipline)、精進(conscientiousness)、謙遜(modesty)、學識(learning)、布施(generosity)、智慧(wisdom)。
你的行爲舉止應該和你的上師、法友協調一致。你要和他人打成一片,確定你的存在不會帶來壓迫或拘束——如同一條舒適的皮帶,可以時時穿戴,完全感覺不到它的存在。進入所有的情況之中,不製造任何麻煩和困難——如同鹽巴立即溶入水中。從上師那裏領受教法和指引,而不替上師製造任何不便;和法友相處時,完全不要讓他們感到困擾——如同在蓮花湖上的天鵝,甯靜地滑過水面,而不擾動湖水,在蓮花之間穿梭,卻沒有混亂花朵精細的排列。
讓你的覺知保持清淨,把一切顯現的事物視爲無限清淨。如此,每一件事物都將激勵你去修持佛法,每一件事物都將是教法的實例。密勒日巴說:
周遭世界是所有書籍之首——
我不需要去讀一本白紙黑字的書。
就金剛乘而言,信心和淨觀是修行的兩大根本。如果你尚未擁有信心和淨觀,那麼努力去生起信心和淨觀。如果你已經生起信心和淨觀,那麼不斷努力去使其增長。一旦你的行爲或思想違背信心和淨觀時,要有所覺察,並立刻忏悔,加以對治。矯正自己的缺失,而不要去張揚他人的缺失。這麼做有助于保持叁昧耶的清淨,維持僧伽之間的和諧,並大大地護持教法。
從金剛乘的上師那裏領受了灌頂之後,你必須和與你進入同一個壇城的金剛兄弟姊妹和睦相處,直到你們全都獲致證悟爲止,如同一盞油燈的燈芯和火焰一起燃亮,直到燈芯和火焰都燃盡爲止。毀壞或動搖叁昧耶——你和其他弟子之間的神聖連結,將障蔽你的修行覺受和了悟,阻礙你獲得所有凡俗的成就,尤其是證悟的無上成就。而對治的解藥,即是去看清萬事萬物的本然清淨。這是菩薩的真正修行。
C.不執著功德主的財産。
33
供養和敬重可能會帶來爭執,
使聞、思、修衰微,
因此,避免執著于朋友、施主之家,
乃是菩薩的修行。
把所有的努力投注于今生的事務之上,毫無疑問地,你將獲得巨大的財富,積聚大量的黃金,登上名望權勢的頂峰。然而,即使在那個時候,你可能還是會怨恨那些比你更富裕、更有影響力的人;你會蔑視那些被你抛在身後、社會地位比你低下的人;面對你的同僚,你感到競爭和忌妒,等待任何可以超越他們的機會。連乞丐看到其他乞丐化到緣,都會妒火中燒。
人們讓自己落入連吃飯或睡覺的時間都沒有的田地。你是如此全神貫注于達成凡俗的目標,而變得像螞蟻一般忙碌,不斷早出晚歸——如同達波偉大的醫師岡波巴所說:“以星辰爲帽,以白霜爲靴。”
然而,從事所有這些永無止境活動的最終結果是,你變成一個隨時可以餡媚奉承、虛假僞善的人,如同一個可悲的乞丐,爲了一點剩菜殘羹而准備面對凶猛看門狗的啃咬。寂天大師說:
我是那個努力求取自由的人,
我必不能受到財富和名譽的束縛。
密勒日巴也說:
雷,盡管爆發巨大聲響,卻是空虛的音聲;
彩虹,盡管色彩絢麗奪目,卻逐漸消散;
這個世界看似迷人,卻是一場夢;
感官的歡悅盡管美妙,卻帶來不幸與禍害。
徹底放棄所有世俗的活動。滿足于你所擁有的事物,以及每天所發生的事情。如此一來,你將自然而然地明白一切。嘉瑟·東美說:
滿足于你所擁有的事物,
乃是究竟之財富;
不貪戀或執著于任何事物,
乃是究竟之安樂。
修持佛法時,剛開始你可能會遭遇困難。但是後來,這些痛苦將被巨大的快樂和甯靜取代。但如果你從事以俗的活動,結果只會是相反的。剛開始,世俗的活動似乎帶來快樂,但是後來,它們墮落惡化成爲痛苦——此乃世俗活動的本質。就此而言,不斷做正確的選擇,乃是菩薩的修行。
D.不說尖酸刻薄的話。
34
尖刻的話語擾動他人的心,
毀壞自己的菩薩修行。
因此,放棄讓他人感到不悅的粗暴言詞,
乃是菩薩的修行。
現在,你已經生起爲其他人而獲致證悟的想法。因此從現在升始,你應該不說傷害他人的話語——傷害他人的感情,注定會引發嗔怒的話語。相反的,你應該只說鼓勵他人的仁慈語、溫柔語。
蹂躏世界的戰爭,大多起于尖刻的話語。爭執、怨恨和永無止境的仇恨,全都是因爲缺乏寬容和忍辱而産生。
如同龍樹在《致親友書》(Letter to a Friend)中所說,人們所說的話有叁種;佛陀把這叁種話語形容爲蜂蜜、花朵和糞便。有益的、令人歡喜的話語如同蜂蜜。誠懇真實的話語如同花朵。但是充滿暴力、有害的話語和謊言則如同糞便,必須抛棄。
卡拉·貢秋說:
停止放射尖刻言詞的毒箭,
放棄本性邪惡的侵犯行爲。
如果你讓刻薄的言詞從嘴巴吐出,不但會煩擾他人的心,也會煩擾自己的心。在這樣的時刻,菩薩道喪失了。那些四處宣揚他人弱點的人,或毀謗上師及其他修行傳承的人,等于是在爲自己累積大量的惡業。
相反的,菩薩用語言帶領人們走上解脫道。起先,他或她會說一些令人們感到快樂的事情和故事,來開啓他們的心,然後逐漸地、善巧地介紹佛法的意義。佛陀根據衆生不同的能力和接受度來教導衆生。對于擁有較少能力的衆生,佛陀教導以根基乘的教法,強調放棄今生俗務的必要,並且離開家園,做一個無家可歸86、居住在僻靜處的人。對于有較大能力的衆生,佛陀教導以大乘甚深廣泛的教法,解釋如何布施、持戒、忍辱,如何從放棄所有俗務做爲起始,依止一個上師的指引,在僻靜的閉關處專一地修持他的教導。佛陀教導他們如何透過思量世間八法87的徒勞無益來維持他們的決心,以及如何透過生起真正的利他發心,所做所想都以利益他人爲目標,來使修行與菩提心相互交融。
86.在經典之中,“離開家園,做一個無家可歸的人”這句話用來表達舍棄在家的生活,受戒成爲比丘或比丘尼。
87.世間八法是指苦、樂、利、衰、稱、譏、毀、譽。
III.修學如何戒除負面情緒
35
當情緒變成串習,
很難用對治來戒除。
因此,懷著觀照和警覺,
緊握著對治的武器,
在執著及其他負面情緒生起的刹那加以摧毀,
乃是菩薩的修行。
不論你正在從事什麼樣的修行,它必須是一個有效的解藥,來對治你的負面情緒,以及你認爲事物真實存在的信念。
任何情緒在最初都只是一個微小的念頭或感受,然後變得愈來愈強大。如果你能夠在念頭初生的刹那,即加以認清,很容易讓念頭消退平息。在那個階段被認識出來的情緒,如同晴朗天空中的一小片雲朵,不會帶來任何雨水。
另一方面,加果你沒有覺察到這樣的念頭,讓它們擴張增生,那麼很快地,它們將會一個接著一個、迅速成爲一連串的念頭和感受。你將發現自己愈來愈難以破除那強大的情緒,也很難去阻止這個情緒可能引生出來的負面行爲。如同《大乘莊嚴經論》所告誡的:
情緒摧毀自己、摧毀他人,也摧毀戒律。
在《入菩薩行論》中,寂天大師把負面情緒比喻爲必須被擊退的敵人。但是他指出,負面情緒不像一般人類的敵人,它們沒有任何可以撤退的處所。你只要認清負面情緒的本質,就能加以根除:
悲慘的煩惱,被智慧之眼擊潰!
在對抗情緒時,如果你失去警戒,即使只是失去片刻,都要立…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