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P35

  ..續本文上一頁刻恢複警覺,如同一個在交戰中的劍客,必須立刻拾起從手中滑落的劍。在情緒生起的刹那,你應該要有使用對治解藥的念頭。如果佛法不能阻止你放任負面情緒,佛法還有什麼用處?如同種敦巴所說:

  

  任何能夠對治情緒的,即是佛法;

  任何不能對治情緒的,即不是佛法。

  

  事實上,我們沒有時間可以浪費。如果你被一枝毒箭射中,你會讓箭插在肌肉中,還是立刻把箭拔出,讓血液從傷口流出來?

  

  寂天大師也說:

  

  心的大象流浪徘徊,

  將使我們沈淪至最深地獄的痛苦,

  世間的野獸盡管狂野,

  卻不會爲我們帶來如此的災難。

  

  但是,如果心的大象被觀照之繩系縛,

  所有的恐懼將自行消失,

  所有的善德將唾手可得。

  

  當耶喜·措嘉(Yeshe Tsogyal)問蓮師:“誰是最糟糕的敵人?”蓮師回答:“障蔽的情緒。”

  

  嘉瑟• 東美做出結論:

  

  在兩座修法期間,

  訓練自己控製叁毒的念頭。

  這個訓練不可或缺,

  直到一切念頭和現象生起爲法身爲止。

  嘛呢巴,記住,只要你有需要,

  就運用這個訓練,

  絕對不要放任迷妄的念頭88。

  

  88.嘛呢巴(Mani-reciter)是指持誦嘛呢的人,也就是持誦觀世音六字明咒的人。在此,“嘛呢巴”是用來稱呼佛法修行者的一種充滿感情的辭彙。

  

  因此你要時時保持警覺,觀察心的活動。想一想,從過去的無數生世以來,你可曾不受迷妄和負面情緒的控製?受到迷妄和負面情緒控製的結果是,你必須一再地經曆生、老、病、死的痛苦。盡管如此,你仍然執著輪回,仿佛輪回是一個快樂的處所。你把短暫無常的事物視爲永久。你瘋狂地積聚你將永遠無法持有的財産,永不滿足。可以肯定的是,此時此刻是你開始觀察你的心的最佳時機。

  立刻覺察在心中生起的每一件事物,仿佛你在觀察鏡中的臉龐。把情緒視爲敵人。這些敵人已經毀了你過去的生世,如果你沒有在它們出現的時候,立刻斬草除根,它們也將毀了你的來世。沒有一個情緒是無法根除的,因爲情緒只不過是念頭,而念頭如同在虛空飄移的風,念頭空無一物。

   然而,如同一個位高權重的人會發現他的憂慮和困難增加了,當你立下要從輪回解脫的雄心壯志,你也會發現,念頭和串習似乎比以前更強人,數量也更多。如果你立刻受到它們的控製,你的修行將被打斷。你的修行或許會停滯,停滯到最後你變得像一個老隱士,只對賺錢感興趣。或者你會走上智識的道途,永無止境地求取更多的知識。但如果你能夠透過修持止與觀來降服狂野的情緒,必定能夠在修道上穩定前進。

  心散亂時,你甚至不會注意到自己被蚊子叮咬。心平靜時,你會立刻感覺到蚊子的叮咬。同樣的,心需要放松安靜下來,才能夠覺察到心之空性。爲了這個緣故,我們要修止。而透過這樣的修行,即使是一個擁有強烈情緒的人,也將逐漸獲得自我控製和內在的甯靜。心達到放松專注的穩定狀態時,串習會自行消失,利他和慈悲將自然而然地形成、擴展。最後,你將在究竟本質的不息之流中,達到自在的狀態。

  爲什麼所有衆生在輪回中流浪?如同月稱所說:

  

  衆生先想到“我”,然後執著于自我;

  衆生想到“我的”,然後執著于事物。

   因此,衆生像水車上的吊桶般無助地轉動,

  出于慈悲,我向這些衆生頂禮89

  

  89.這個著名的引言來自月稱的《入中論》(Madhyamaka-avatra),從應成中觀派的觀點詳細說明了龍樹的中觀哲學。

  

   佛性存在于所有人的心中,我們卻沒有認識到它的存在;相反的,我們誤把透過佛性自然展現的力量所生起的事物(宇宙及其六道輪回、在六道輪回中各種身相的衆生,以及八識)視爲是外界的、與我們自身分離的事物。這種二元分立的認知導致了自我與他人的分別,並且從中生起了這樣的串習:我們都必須珍愛自己,重視自己遠勝過重視他人。無明,以及相信有一個“我”的錯誤信念,乃是這一切的根源。如果你相信有一個自我的錯誤信念消失了,“他人”的概念也會消失。你將了悟自我和他人在本質上是平等的。

  把每一件事物區分爲自己和他人,是執著與嗔恨這整出戲碼開始上演的方式。“他人”的想法只在有“自我”這個想法時,才會産生。沒有“我”的想法,“他人”的想法如何能夠生起?當你認清“我”的空性時,你也認清了“他人”的空性。當無明消失,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分別也消失了。你不再把人們看待爲必須征服的敵人,並且把朋友和親戚視爲如夢般的幻象。

   念頭生起時,要覺察念頭所包含的負面串習,並且應用適當的對治解藥。舉例來說,如果你想到某一個人,並生起這個人是“敵人”的想法,那麼切勿讓嗔恨生起。相反的,你要對這個人生起大慈,仿佛他是你最親愛的朋友。如果執著生起,你要把這個人視爲幻象,並且記得,任何聚合的事物注定要分離。當執著平息消失之後,你將不會爲來世積聚串習或業的種子。把無量有情衆生區分爲朋友和敵人,只會使你的心超載。相反的,你要簡化每一件事物,把每一個人視爲你仁慈的父母。

   只有一個全知的佛知道,你在多久以前落入輪回的迷妄之中;在輪回的迷妄之中,你已經度過了無可計數的生世。一切有情衆生必定曾是你某一個生世的父母。了解這一點,對一切有情衆生生起深刻的、無分別的慈心。

  

  

  

  

  IV.修學用觀照和警覺來利他

  

   36

  簡而言之,不論身在何處,不論所作所爲,

  時時保持觀照和警覺,

  自問:“我的心的狀態是什麼?”

  並去利益他人,

  乃是菩薩的修行。

  

   每一天,你要去檢查你應用教法到了什麼樣的程度,你多常能夠控製你的心,以及你有多少次落入負面情緒的控製。如此檢視你的進展,將有助于減少你對今生俗務的執著,增長對教法的信心。

   現在,你知道真正的道路位于何處。只要你做正確的選擇,不把無價的珍寶誤以爲是尋常的石頭,這條道路一定會帶領你通往證悟。此時此刻,你沒有身體的疾病和心理的痛苦折磨,是修持佛法的良機。

  我們所謂的法(Dharma)是什麼意義?在藏文之中,法(音譯“卻”,cho) 意指修補所有的缺失,帶來所有正面良善的品質。在梵文之中,“法”(Dharma)意指“去持有”,即一旦你和佛法結緣,它一定會讓你脫出輪回的深淵,帶領你通往證悟——如同一條魚一旦上了鈎,肯定不會再水裏停留太久。這個緣不是一個普通的緣,而是甚深的緣。

  在此,我們要替《菩薩叁十七種修行之道》做一個總結。總而言之,《菩薩叁十七種修行之道》的精髓在于,不論你用身、語、意從事什麼樣的行爲,從事什麼樣的佛法修行,你都應該要以利益無量有情衆生爲發心。如果你的發心是出于純粹的利他,沒有任何的自我執著,圓滿將自然而然地生起。

   這種清淨的、利他的發心(菩提心)生起的方式,類似犁土,使土地肥沃富饒來栽種作物。首先,你需要有爲了一切有情衆生而獲致證悟的發心。而把《菩薩的叁十七種修行之道》付諸實修,將使這種發心臻至圓滿成熟。目前,要真正地幫助他人可能超過你的能力範圍,但你應該時時把這個目標放在心中。如同朗裏•塘巴所說的:

  

  在大乘之中,除了利益衆生之外無他。

   因此,不要讓你協助他人的盔甲變得太小。

  

   菩薩修行的本質與精髓在于超越我執,徹底奉獻自己來服務他人。此一修行是以你的心爲基礎,而不是以外顯的行爲爲基礎。因此,真正的布施是了無執著;真正的持戒是了無貪欲;真正的忍辱是了無嗔恨。菩薩甚至能夠布施他們的王國、生命或配偶子女,乃是因爲他們的內心沒有絲毫的貧乏感或需求感,並且准備毫無條件地圓滿他人的需求。其他人如何看待你的行爲並不重要,你需要的是一個清淨的心。舉例來說,嘴上說著甜言蜜語,但沒有幫助他人的發心,那麼甜言蜜語是毫無意義的。即使是鳥類也能夠唱出悅耳的歌曲。如老虎這般的野獸對幼虎表現出慈愛,但那是一種摻雜了執著、有分別的慈愛。那種慈愛不擴及到一切有情衆生。菩薩對一切有情衆生表現出無分別的慈愛。

   你或許傳授佛法給成千上萬個弟子,從事數千種修行和善行,但如果我執仍然在你的心中根深蒂固,你的事業將永遠不會是一個菩薩的事業。爲了做一個菩薩,實現一個菩薩的事業,你必須從內在把自私自利連根拔除,不留痕迹。

   從外表看來,印度偉大的悉昙(解脫者,siddhas)大多看起來像是不起眼的乞丐。他們的人生沒有充滿宏偉眩目的善行。但是在內在,他們已經了悟空性,他們的心時時刻刻對一切有情衆生充滿慈悲。在西藏,密勒日巴也是如此。他從來沒有爲了讓每一個人看到,而去行大供養或從事許多善行。但由于他完全放棄了我執,了悟了空性,因此在印度和西藏所有證悟的瑜伽士之中,密勒日巴被認爲是最重要的一位,並且使世界各地無數衆生的心轉向佛法。

   如果無法掌控自己的心,那麼即使已經研習衆多經典,遇見衆多上師,對你也沒…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