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P35

  ..续本文上一页刻恢复警觉,如同一个在交战中的剑客,必须立刻拾起从手中滑落的剑。在情绪生起的刹那,你应该要有使用对治解药的念头。如果佛法不能阻止你放任负面情绪,佛法还有什么用处?如同种敦巴所说:

  

  任何能够对治情绪的,即是佛法;

  任何不能对治情绪的,即不是佛法。

  

  事实上,我们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如果你被一枝毒箭射中,你会让箭插在肌肉中,还是立刻把箭拔出,让血液从伤口流出来?

  

  寂天大师也说:

  

  心的大象流浪徘徊,

  将使我们沉沦至最深地狱的痛苦,

  世间的野兽尽管狂野,

  却不会为我们带来如此的灾难。

  

  但是,如果心的大象被观照之绳系缚,

  所有的恐惧将自行消失,

  所有的善德将唾手可得。

  

  当耶喜·措嘉(Yeshe Tsogyal)问莲师:“谁是最糟糕的敌人?”莲师回答:“障蔽的情绪。”

  

  嘉瑟• 东美做出结论:

  

  在两座修法期间,

  训练自己控制三毒的念头。

  这个训练不可或缺,

  直到一切念头和现象生起为法身为止。

  嘛呢巴,记住,只要你有需要,

  就运用这个训练,

  绝对不要放任迷妄的念头88。

  

  88.嘛呢巴(Mani-reciter)是指持诵嘛呢的人,也就是持诵观世音六字明咒的人。在此,“嘛呢巴”是用来称呼佛法修行者的一种充满感情的辞汇。

  

  因此你要时时保持警觉,观察心的活动。想一想,从过去的无数生世以来,你可曾不受迷妄和负面情绪的控制?受到迷妄和负面情绪控制的结果是,你必须一再地经历生、老、病、死的痛苦。尽管如此,你仍然执着轮回,仿佛轮回是一个快乐的处所。你把短暂无常的事物视为永久。你疯狂地积聚你将永远无法持有的财产,永不满足。可以肯定的是,此时此刻是你开始观察你的心的最佳时机。

  立刻觉察在心中生起的每一件事物,仿佛你在观察镜中的脸庞。把情绪视为敌人。这些敌人已经毁了你过去的生世,如果你没有在它们出现的时候,立刻斩草除根,它们也将毁了你的来世。没有一个情绪是无法根除的,因为情绪只不过是念头,而念头如同在虚空飘移的风,念头空无一物。

   然而,如同一个位高权重的人会发现他的忧虑和困难增加了,当你立下要从轮回解脱的雄心壮志,你也会发现,念头和串习似乎比以前更强人,数量也更多。如果你立刻受到它们的控制,你的修行将被打断。你的修行或许会停滞,停滞到最后你变得像一个老隐士,只对赚钱感兴趣。或者你会走上智识的道途,永无止境地求取更多的知识。但如果你能够透过修持止与观来降服狂野的情绪,必定能够在修道上稳定前进。

  心散乱时,你甚至不会注意到自己被蚊子叮咬。心平静时,你会立刻感觉到蚊子的叮咬。同样的,心需要放松安静下来,才能够觉察到心之空性。为了这个缘故,我们要修止。而透过这样的修行,即使是一个拥有强烈情绪的人,也将逐渐获得自我控制和内在的宁静。心达到放松专注的稳定状态时,串习会自行消失,利他和慈悲将自然而然地形成、扩展。最后,你将在究竟本质的不息之流中,达到自在的状态。

  为什么所有众生在轮回中流浪?如同月称所说:

  

  众生先想到“我”,然后执着于自我;

  众生想到“我的”,然后执着于事物。

   因此,众生像水车上的吊桶般无助地转动,

  出于慈悲,我向这些众生顶礼89

  

  89.这个著名的引言来自月称的《入中论》(Madhyamaka-avatra),从应成中观派的观点详细说明了龙树的中观哲学。

  

   佛性存在于所有人的心中,我们却没有认识到它的存在;相反的,我们误把透过佛性自然展现的力量所生起的事物(宇宙及其六道轮回、在六道轮回中各种身相的众生,以及八识)视为是外界的、与我们自身分离的事物。这种二元分立的认知导致了自我与他人的分别,并且从中生起了这样的串习:我们都必须珍爱自己,重视自己远胜过重视他人。无明,以及相信有一个“我”的错误信念,乃是这一切的根源。如果你相信有一个自我的错误信念消失了,“他人”的概念也会消失。你将了悟自我和他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

  把每一件事物区分为自己和他人,是执着与嗔恨这整出戏码开始上演的方式。“他人”的想法只在有“自我”这个想法时,才会产生。没有“我”的想法,“他人”的想法如何能够生起?当你认清“我”的空性时,你也认清了“他人”的空性。当无明消失,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分别也消失了。你不再把人们看待为必须征服的敌人,并且把朋友和亲戚视为如梦般的幻象。

   念头生起时,要觉察念头所包含的负面串习,并且应用适当的对治解药。举例来说,如果你想到某一个人,并生起这个人是“敌人”的想法,那么切勿让嗔恨生起。相反的,你要对这个人生起大慈,仿佛他是你最亲爱的朋友。如果执着生起,你要把这个人视为幻象,并且记得,任何聚合的事物注定要分离。当执着平息消失之后,你将不会为来世积聚串习或业的种子。把无量有情众生区分为朋友和敌人,只会使你的心超载。相反的,你要简化每一件事物,把每一个人视为你仁慈的父母。

   只有一个全知的佛知道,你在多久以前落入轮回的迷妄之中;在轮回的迷妄之中,你已经度过了无可计数的生世。一切有情众生必定曾是你某一个生世的父母。了解这一点,对一切有情众生生起深刻的、无分别的慈心。

  

  

  

  

  IV.修学用观照和警觉来利他

  

   36

  简而言之,不论身在何处,不论所作所为,

  时时保持观照和警觉,

  自问:“我的心的状态是什么?”

  并去利益他人,

  乃是菩萨的修行。

  

   每一天,你要去检查你应用教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你多常能够控制你的心,以及你有多少次落入负面情绪的控制。如此检视你的进展,将有助于减少你对今生俗务的执着,增长对教法的信心。

   现在,你知道真正的道路位于何处。只要你做正确的选择,不把无价的珍宝误以为是寻常的石头,这条道路一定会带领你通往证悟。此时此刻,你没有身体的疾病和心理的痛苦折磨,是修持佛法的良机。

  我们所谓的法(Dharma)是什么意义?在藏文之中,法(音译“却”,cho) 意指修补所有的缺失,带来所有正面良善的品质。在梵文之中,“法”(Dharma)意指“去持有”,即一旦你和佛法结缘,它一定会让你脱出轮回的深渊,带领你通往证悟——如同一条鱼一旦上了钩,肯定不会再水里停留太久。这个缘不是一个普通的缘,而是甚深的缘。

  在此,我们要替《菩萨三十七种修行之道》做一个总结。总而言之,《菩萨三十七种修行之道》的精髓在于,不论你用身、语、意从事什么样的行为,从事什么样的佛法修行,你都应该要以利益无量有情众生为发心。如果你的发心是出于纯粹的利他,没有任何的自我执着,圆满将自然而然地生起。

   这种清净的、利他的发心(菩提心)生起的方式,类似犁土,使土地肥沃富饶来栽种作物。首先,你需要有为了一切有情众生而获致证悟的发心。而把《菩萨的三十七种修行之道》付诸实修,将使这种发心臻至圆满成熟。目前,要真正地帮助他人可能超过你的能力范围,但你应该时时把这个目标放在心中。如同朗里•塘巴所说的:

  

  在大乘之中,除了利益众生之外无他。

   因此,不要让你协助他人的盔甲变得太小。

  

   菩萨修行的本质与精髓在于超越我执,彻底奉献自己来服务他人。此一修行是以你的心为基础,而不是以外显的行为为基础。因此,真正的布施是了无执着;真正的持戒是了无贪欲;真正的忍辱是了无嗔恨。菩萨甚至能够布施他们的王国、生命或配偶子女,乃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没有丝毫的贫乏感或需求感,并且准备毫无条件地圆满他人的需求。其他人如何看待你的行为并不重要,你需要的是一个清净的心。举例来说,嘴上说着甜言蜜语,但没有帮助他人的发心,那么甜言蜜语是毫无意义的。即使是鸟类也能够唱出悦耳的歌曲。如老虎这般的野兽对幼虎表现出慈爱,但那是一种掺杂了执着、有分别的慈爱。那种慈爱不扩及到一切有情众生。菩萨对一切有情众生表现出无分别的慈爱。

   你或许传授佛法给成千上万个弟子,从事数千种修行和善行,但如果我执仍然在你的心中根深蒂固,你的事业将永远不会是一个菩萨的事业。为了做一个菩萨,实现一个菩萨的事业,你必须从内在把自私自利连根拔除,不留痕迹。

   从外表看来,印度伟大的悉昙(解脱者,siddhas)大多看起来像是不起眼的乞丐。他们的人生没有充满宏伟眩目的善行。但是在内在,他们已经了悟空性,他们的心时时刻刻对一切有情众生充满慈悲。在西藏,密勒日巴也是如此。他从来没有为了让每一个人看到,而去行大供养或从事许多善行。但由于他完全放弃了我执,了悟了空性,因此在印度和西藏所有证悟的瑜伽士之中,密勒日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位,并且使世界各地无数众生的心转向佛法。

   如果无法掌控自己的心,那么即使已经研习众多经典,遇见众多上师,对你也没…

《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