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P36

  ..续本文上一页有真正的帮助。你冒着成为像比丘善星那样的风险;比丘善星非常博学多闻,但是他最后却挑剔佛陀的过失90。

  

  90.比丘善星(Good Star)亲近佛陀很长一段时间,记忆了十二支教法。但他的骄慢和忌妒使他告诉人们,除了佛陀头顶上的光环之外,他和佛陀之间没有分别。他决定不再听闻佛陀的教法。结果,他投生成为一个饿鬼,总是在佛陀传法、并且背向着他的时候接近佛陀。

  

  慈悲的力量是最重要的。在西藏拉萨,曾经有一位著名的喇嘛每天使用纯金的美丽器皿,供养水食子给饿鬼。有一天,他行供养的时间晚了,一些饿鬼出现在他的面前。他们催促他赶紧供养。喇嘛问他们为什么如此着急。那些饿鬼回答,他们想要去领受卡拉•贡秋的水食子供养,因为他的供养比任何其他的供养更令他们感到满足。他们担心,如果错过了卡拉•贡秋的供养,他们将会挨饿。

  那位喇嘛想要更加了解松拉•贡秋而加以查问。他发现,卡拉•贡秋是居住在苍卡拉91一处洞穴的谦卑隐士。当卡拉•贡秋供养水食子的时候,他使用半个核桃壳做为容器,放几粒谷子在其中。而供养的水则来自他的慈悲之泪。因为他悲心无限,因此西藏所有的饿鬼都前来领受他的供养。

  

  91.苍卡拉(Tsang Karak),地名,位于西藏中部、从拉萨通往尼摩(Nyemo)的途中。

  

  一切取决于你的发心。因此,你要时时刻刻检视你的态度和发心。如巴楚仁波切所说,每一个人都想要获得快乐,但是为他人带来快乐,乃是获得圆满安乐的真实之道。

  

  

  

  

  V.回向功德来达到圆满证悟

  

    37

  为了解除无量众生的痛苦,

  透过离于三种概念的智慧,

  把所有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

  使其远离痛苦,

  愿其获致证悟,

  乃是菩萨的修行。

  

  教法分为三个部分:初善,生起相对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中善,离于所有的概念和执着;以及后善,即回向所有功德来获致证悟。回向确保了修行,增长了修行的利益和结果,如《宝积经》(Ratnakuta Sutra)所说:

  

  一切现象皆起于因缘,

  因此我们的愿望也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取决于我们立下的愿望,

  我们将获得相对应的结果。

  

   正确的回向是把身、语、意的善行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愿他们获致证悟。而你回向的对象,要从曾经伤害你、为你制造障碍的众生开始。

   如果你把从事一个修行或一个善行的功德与一切有情众生分享,那这个功德将永久持续,直到你证悟为止。如同你把一滴水放进海洋,只要海洋继续存在,那滴水将永不枯竭。如果你不分享功德,功德将如同把一滴水倒在滚烫的石头上——立刻蒸发。或者它像一粒种子,结了一次果就凋萎了。如果你没用真正的回向来确保功德,不论你从事了多么广大的供养和善行,它们的结果只会是短暂的,很容易受到嗔恨、骄慢、忌妒等负面情绪的摧毁。

   同样重要的是,你要把功德回向给一个正确的目标,而不只是回向给今生微小而不重要的成就,例如财富、健康、成功和影响力。你真正的目标应该是为了其他众生而获得全然的无上证悟。

   用最好的方式来回向功德(完全离于做者、受者和所做之行为等三种概念的方式),只有已经完全了悟空性的人才可能做到。那么,我们这些凡庸的众生应该如何回向功德?如我们这般无能的人如何从事如此圆满的回向?我们可以遵循已经有了那种了悟的人的脚步,来从事回向。普贤王如来成就了如海洋般无量无边的菩萨愿望;文殊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则成就了菩萨如海洋般无量无边的利生事业。你回向功德时,想象你仿效这些伟大菩萨回向功德的方式,念诵了悟万事万物之究竟空性的佛陀或佛陀的追随者所说的圆满偈颂。此举会使你的祈愿更加强大而有效。你可以念诵《普贤菩萨行愿赞》,或撷取其中的偈颂,例如:

  

  如同无畏的文殊师利和普贤王如来回向功德

  来证得全知,

  我仿效他们,训练自己,

  圆满地回向这些善行。

  

  或使用喇嘛•米滂所说的祈愿文92:

  

  透过从善逝的证悟心生起的全知、

  慈爱和祈愿的力量,

  愿我们所有人了悟上师智慧之奇妙转化。

  

  92.喇嘛•米滂(Kunkhyen Lama Mipham),也就是米滂•蒋扬•嘉措(Mipham Jamyang Gyatso)或蒋佩•耶派•多杰(Jampel Gyepal Dorje),1846-1912,文殊菩萨的化身、一个成就者,以及现在宁玛派最伟大的学者。

  

   或使用:

  

  透过证得佛之三身的加持,

  透过法性(Dharmata,现象之真实本性)

  不变真谛的加持,

  透过所有僧伽发心的加持,

  愿我在回向的同时所发下的愿望,

  于未来实现。

  又有:

  

  当一切有情众生被无常击中,

  渡至来生的时候,

  愿我带领一切有情众生,

  以及所有与我结下善缘或恶缘的众生。

  

  愿我能引导他们,

  愿我斩断他们的痛苦之流,

  愿我载送他们渡过四河93,

  愿他们迅速获得无上证悟!

  

  93.四条痛苦的河流分别是生、老、病、死;众生,尤其是人道的众生,无助地被这四条痛苦的河流带着走。

  

  又有:

  

  在我们所有的生世之中,

  愿我们和圆满的上师永不分离,

  愿我们善用佛法的一切殊胜利益,

  圆满修道和十地的功德,

  愿我迅速证得金刚持的果位。

  

  不带骄慢或悔恨所从事、并加以正确回向的行为,具有一种畅通无阻的能力,能够使我们迅速地朝着证悟的方向前进。

  

结 颂

  

  1.此法本撰写的方式,以及为谁而写

  

  为了那些希望修学菩萨道的众生,

  我遵循圣者的教法,

  把经典、密续和论著所教导的要点,

  编写成为菩萨三十七种修行之道。

  

  为了撰写一本正统的论著,在传统上,作者至少需要具备三种资格中的一种。作者至多应该已经完全了悟究竟之本质。如果他没有了悟究竟之本质,那么他应该已经受到他的本尊禅观的加持。至少,他必须通晓五明94。

  

  94.五支学识(five branches of learning) 或五种科学分别是:1)语言学;2)逻辑学或因明学;3)哲学;4)医学;以及5)武术和工艺。

  

  印度两位伟大的班智达龙树和无著,是第一种作者的典范;他们已经彻底了解胜义谛。伟大的菩萨寂天大师拥有文殊菩萨的禅观;在这个禅观之中,他如同亲见文殊菩萨。透过从文殊菩萨那里所领受的加持,寂天大师直接了悟教法的一切精要;他属于第二种作者;印度和西藏的伟大班智达,多数都彻底精通五明,并对佛陀教法的字句和意义有圆满的知识,这属于第三类的作者。

  由不具备这三个必要条件之一的作者按照自己的意向和爱好所撰写的著作,不能算是一本正统可靠的论著。一本真正的论著应该可以被当做治疗负面情绪的药物,保护众生免于堕入轮回的下三道。来自真正传统之外的著作,不具备这些特质。“论著”(shastra)的字面意义是“解释佛陀话语的意义,治疗无明的事物”。一本论著应该能够使研习它、观修它的人离于迷惑,使他们稳固而坚定地走在解脱道和证悟道上。因此,一本论著是悲心的展现。

  《菩萨三十七种修行之道》的作者嘉瑟•戍初•东美具备所有这些资格。他博学多闻,受到无数智慧本尊禅观的加持。他本身充满了慈悲,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伟大的萨迦派上师札巴•嘉岑95和嘉瑟•戊初•东美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札巴•嘉岑曾经对他的弟子说:“你们可能会认为,观世音菩萨是居住在遥远的普陀山净土的一个本尊。但是,任何一个从嘉瑟•戊初•东美那里领受菩提心教法的人,等于是亲见了观世音菩萨。”

  

  95.札巴•嘉岑(Jetsun Trakpa Gyaltsen,1147-1216),萨迦派最重要的上师之一,拥有文殊菩萨的禅观。

  

  印度“六庄严”和“二胜”96等大师,以及西藏所有博学多闻、有成就的上师,已经针对菩萨道撰写无数的论释,但在我们这个时代,却没有人有能力来吸收理解所有这些教法。今日的人们几乎没有真正的智识,而且他们的努力微弱,再者,极少数人把佛法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物。有鉴于此,嘉瑟•戊初•东美撷取了所有菩提心教法的精髓,仿佛从牛奶中提炼奶油一般,然后以这本著作的形式撰写下来。他用一种简明易懂的方式来加以组织,但仍然传递了完整的意义,没有冒任何犯错的风险。这是一本可以被任何人修持的法本。

  

  96.印度六庄严(Six Ornaments…

《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