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P29

  ..續本文上一頁 了無執著地去利益他人,

   乃是究竟菩提心之座下修法。

  

  

  

  

  3.修學這些法門的戒律

  

  I.修學六波羅密(Six Transcendent Perfections)

  II.修學經典所教導的四指示

  III.修學如何棄絕負面情緒

  IV.修學如何用觀照和警覺來利他

  V.回向功德來獲致圓滿證悟

  

  

  I.修學六波羅密

  

  以下的六個部分詳細解釋了六波羅密的修行法門。此六波羅密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當每一個波羅密具備以下四個特征,就被認爲是真正的波羅密:(1)它摧毀它負而的對應物;舉例來說,布施摧毀吝啬貪婪;(2)它被智慧所強化,換言之,它離于所有主體(做者)、客體(受者)和行爲(所做之行爲)的概念;(3)它能夠實現一切衆生之願望;(4)它能夠圓滿成熟他人的潛能。

  

  A.布施波羅密

  

   25

  如果希望獲致證悟的人

  必須連身體都布施出去,

  更何況身外之物。

  因此,不期望結果或回報地慷慨布施,

  乃是菩薩的修行。

  

  布施是菩薩之利他心、離于執著的自然展現。菩薩清楚地明白,積聚財富會引起痛苦,試圖去保護和增加財富會引起痛苦。如果菩薩擁有任何財産,他的第一個念頭是布施出去,用它來供養叁寶,資助饑餓或沒有食物、住所的人。話說:

  

  布施是實現所有願望的寶石,

  是斬斷吝啬貪婪之結的無上寶劍。

  

  律藏指出:

  

  從不布施的人不會富有,

  他也無法召集人們——

  更妄論獲致證悟。

  

  如果你慷慨布施,你將遠離所有艱難,擁有你所需要的任何財富來實踐利他的行爲,直到你證悟爲止。

  西藏國王赤松德贊是菩薩成爲偉大統治者的良好典範。他運用巨大的財富來迎請蓮師、偉大的住持寂護(Shantarakshita)、偉大的班智達無垢友,以及其他一百零八位印度班智達前往西藏。正是因爲赤松德贊的資助,經典和密續的教法才得以傳入西藏,西藏首位譯師才得以被訓練出來。他的無量布施使佛法繁榮興盛,也使雪域西藏充滿巨大的安樂。後來,在其他國王統治期間,寶庫被上鎖,警衛森嚴,佛法因而衰微,西藏人民的繁榮也因而衰退。

  慷慨布施的人可能沒有試圖致富,但他們累積功德的自然結果,將在來世爲他們帶來不斷增加的財富。相反的,受到吝啬貪婪所束縛的人,將發現自己投生餓鬼道;在那裏,甚至連食物、飲水的字眼都聽不到。

  絕對不要希望布施的行爲有任何回報,不要期望你將因此而被善待,或獲得快樂富足。布施本身即是完美的;除了讓他人感到快樂之外,沒有需要獲得任何其他的回報。如果你出于自利的發心而布施,將糟蹋你所感受到的喜悅,更深的不快樂必定隨之而來。然而,出于純粹的虔誠、慈心或悲心而布施,將爲你帶來巨大的喜悅,而你的布施將創造更多的快樂。布施行爲背後的發心讓一切變得不同。

  認清財産如夢如幻,要毫不保留地把它們當做供養或善施來布施出去。透過布施,你將圓滿你所積聚的功德,最後使你證得佛之大人相和隨形好。你要確定你的布施充滿了菩提心的證悟發心;把布施轉化成爲一個無謬的成佛之因,使布施充滿意義。

  布施有叁種。第一種是物質的布施(財施)。菩薩應該要沒有保留、沒有悔恨地布施。如果懷著清淨的發心來行供養,那麼供養的大小並不重要。

  第二種布施是拯救生命,保護衆生免于恐懼(無畏施)。我們要追隨巴楚仁波切和夏卡•宗竹•壤多69等偉大菩薩的典範。他們購買數千頭家畜,使它們免于被宰殺,並且加以放生,說服人們放棄打獵和捕魚,爲死刑犯尋求寬赦,以及平息血腥爭鬥。

  

  69.夏卡•宗竹•壤多(Shabkar Tsogdruk Rangdrol,1771-1851)是安多雷貢(Amdo Rekong)的一個喇嘛(上師),以大悲心聞名。他行遍西藏和尼泊爾各地,所到之處,他贖回家畜,加以放生;他說服許多當地人放棄打獵,減少屠殺。他自己在拉薩的釋迦牟尼佛像面前,立下放棄吃肉的誓戒。(對西藏人而言,此舉是不平常的。)他在荒野中閉關的時候,他保護小水鳥免于被大鳥捕食,阻止昆蟲吞噬彼此,並且從事其他這類充滿悲心的行爲。有許多次,他平息安多敵對部族之間的血腥仇恨。參見2001年由雪獅出版社(Snow Lion)出版的《夏卡之生平》(Life of Shabkar)。巴楚仁波切在果洛(Golok)東部也從事相同的行爲,拯救了無數人和動物的性命。

  

  第叁種布施是布施佛法(法施)。菩薩應該竭盡所能,讓佛法教法之聲在從未聽聞佛法之處傳揚。他可以把佛法帶給人們,使人們能夠把佛法付諸實修,並依照佛陀的教法來行止。正是這種做法使一切諸佛的事業繁盛增長。

  曾經有一個非常吝啬的人去尋求佛陀的忠告。他完全無法布施。佛陀告訴他,先把小物品從右手布施給左手來訓練自己。當那個人慢慢習慣了布施的想法之後,佛陀鼓勵他把小物品布施給家庭成員,然後布施給朋友,最後布施給陌生人。最後,那個人能夠懷著極大的喜悅,把任何事物布施給他遇見的任何人。透過逐漸的熟悉,便能輕易達成偉大的目標。

  布施的精髓在于了無執著。布施波羅密是離于叁種有限概念的布施。換句話說,這叁種有限的概念是執著于布施者(做者)、領受布施者(受者)和布施的行爲(所做的行爲)都具有真實性。就布施而言,離于這樣的概念,即是一個波羅密成爲證悟之因的方式。

  

  

  

  B.持戒波羅密

  

    26

  如果一個人缺乏戒律而無法自利,

  那麼想要去利他是可笑的,

  因此,不留戀輪回地持戒,

  乃是菩薩的修行。

  

  戒律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礎。它提供了一個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所有正面的品質得以培養發展。如同所有的海洋和山峰被位于下方的大地所支撐,小乘、大乘、金剛乘的所有修行法門都由戒律這條脊柱來支撐。

  在小乘、大乘、金剛乘這叁乘之中,戒律包括叁個對應層次的誓戒:別解脫戒70、菩薩戒和大乘叁昧耶戒。這叁套戒律應該彼此協調一致。

  

  70.別解脫戒(Pratimoksha)。此一戒律的目標是讓自己從輪回中解脫。

  

  當你的修行隨著次第從小乘、大乘進展到金剛乘的時候,先前道乘的誓戒沒有被丟棄,而是被轉化了,如同鐵煉成金一般。別解脫戒的戒律始于受阪依戒,進入佛法的道路。那個時候,一個受到脫離輪回的強烈決心所激發的人,將舍棄俗務,持守一個在家弟子的誓戒、沙彌戒,或僧、尼的具足戒。在這個基礎之上,大乘的戒律增加了菩提心,即帶領一切有情衆生圓滿證悟的誓戒。因此,大乘的修行者持守在家弟子的誓戒或出家戒,並希望一切有情衆生能夠圓滿持戒來脫離輪回的束縛,同時實行各種菩薩的戒律。如此結合菩薩的發心,戒律的力量大爲增進。戒律的最高層次是金剛乘的戒律,也就是持守叁昧耶戒。叁昧耶戒是上師和弟子之間的神聖連結——金剛乘的生命力。

  沒有戒律,既無法達到從痛苦中解脫的短暫安樂,也無法獲得證悟的究竟大樂。不論你受了什麼誓戒——不論是別解脫戒的兩百五十叁條誓戒、菩薩戒的十八根本支分戒,或金剛乘的十萬條叁昧耶戒——它們全都要小心謹慎地持守,如同一個農夫用盡各種可能的方法來保護作物免于野獸、盜賊、雹暴和所有其他具有傷害性的事件侵害。

  因此,護衛戒律,如同保護眼睛那般小心翼翼。就戒律而言,如果你能夠持戒,戒律是大樂的來源;如果你違反戒律,它就成爲痛苦的來源。

  有叁種要持守的戒律。第一種是放棄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所有行爲。第二種是透過修持六波羅密來從事善行。第叁種是竭盡所能地去利益他人——在他們的今生和來世。

  若無戒律,你甚至永遠無法達成任何個人的目標,更遑論幫助他人。爲了持守清淨的戒律,花時間和良善正直的朋友相處是有幫助的。放棄執著和貪欲,記住因果報應不爽的法則,思量輪回的痛苦悲慘,遵循叁種誓戒。據說,那些持守圓滿出家戒的人不但會廣受人們的敬重,他們死亡時,天道衆生也會取下他們的袈裟,安置在天道的舍利塔內。如佛陀說的:

  

  在這個末法時期,即使只是一天持守一條出家戒,其功德也大過用數量如恒河中的沙粒那般廣大的食物、飲水、華蓋、油燈和花來供養一百萬個佛的功德。

  

  圓滿的戒律是用時時的觀照,以及用一種清淨、離于自大驕慢的方式來持守誓戒。在本質上,持戒是去擁有一個平靜、自製和利他的心。

  

  

  

  

  C.忍辱波羅密

  

   27

  對于欲享善德的菩薩而言,

  所有傷害他的人如同珍貴的寶藏。

  因此,沒有怨恨地對所有人生起安忍之心,

  乃是菩薩的修行。

  

  忍辱有叁種。第一種忍辱是不帶憤怒地去忍受人們對你造成的任何傷害。第二種忍辱是不帶悲傷地去忍受你追求佛法所可能經曆的任何艱辛。第叁種忍辱是不帶恐懼地去面對佛法的甚深意義和叁寶的無量功德。…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