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竟自由安乐最有力的方式。
为我的根本上师启发人心的教法撰写这篇导文,我觉得既不足道又没有资格。我的根本上师的学问与慈悲是深不可测的。我的字句如果在光天化日下划一根火柴般无用。然而,在堪布彭措·多杰(Khenpo Phuntsog Tobjor)和台湾雪谦中心成员不断要求下,我写下这几个字句。这些是我所能记得,从挚爱上师那里领受的深广教法的只字片语。
[英文版序]
导读:
汲取钦哲仁波切的智慧和经验
一九八四年,金刚持顶果·钦哲仁波切(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1910-1991)在位于法国西南部多尔冬(Dordogne)的驻锡地“扎西佩巴林”(Tashi Pelbar Ling)传法;这一次所传的法,可能是顶果·钦哲仁波切被记录下来、有关大乘修行之最广泛的教授。
这个教法是以藏传佛教最受尊崇的一部法典——《菩萨三十七种修行之道》——为基础;《菩萨三十七种修行之道》是由十四世纪的嘉瑟·戊初·东美(Gyalse Ngulchu Thogme,1295-1396)所著。这个精简甚深,由三十七个偈颂所构成的诗篇在藏语世界中家喻户晓,并且从数个世纪以来,已经为无数的修行者带来巨大的利益。《菩萨三十七种修行之道》容易背诵,被认为是大乘佛教另一部重要著作——寂天大师(Shantideva)之巨著《入菩萨行论》——的精华,并且一直是藏传佛教所有传承之伟大上师教授和论释的主题。
顶果·钦哲仁波切的论释汲取了他无比深刻的智慧和经验。最重要的是,这些论释是为了那些想要把这些教授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修的人所设计。顶果·钦哲仁波切技巧娴熟的让人们看到,当佛教教法被正确地了解和应用的时候,佛教教法所有不同的面向和层次如何形成一个完整无缺的教法。
在准备这些教法的英文版本时,译者得以要求顶果·钦哲仁波切做进一步的阐释,而这些阐释都被包括在本书的注释之中。顶果·钦哲仁波切也指示译者把许多额外的引言纳入本书之中;这些引言撷自仁波切的根本上师雪谦·嘉察仁波切(Shechen Gyaltsap Rinpoche)针对《修心七要》(Seven-Point Mind Traning)所著之广论,以及取自许多其他的典籍。戊初·东美的传记摘要也被纳入本书,做为本续和论释的一个序幕。此一启发人心的传记是由戊初·东美的弟子帕登·耶喜(Palden Yeshe)所著。
本书口语和文字形式的教授是由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从藏文译成英文。由约翰·康提(John Canti)负责最后的编辑工作。马修·李卡德和约翰·康提都是莲花光翻译小组(Padmakara Translation Group)的成员。许多其他人在各个阶段贡献心力,给予珍贵的建议,我们在此献上最大的感谢,其中要特别感谢约翰·纽汉(John Newnham)泰瑞·克里佛(Terry Clifford)、薇薇安·克兹(Vivian Kurz)和卡蜜·海克斯(Camille Hykes)。
本书本续偈颂的翻译是以许多不同的英文版本为基础,其中包括一个由莲花光翻译小组早期的翻译版本、康斯坦斯·威金森(Constance Wilkinson)的版本,以及马修·李卡德的版本。针对这些偈颂有许多不同的诠释方式,在此,我们以巴楚仁波切博学多闻的弟子明雅·昆桑·苏南(Minyak Kunsang Sonam),也就是却吉·札巴(Chokyi Trakpa)所做的论释为依循的标准。
本书得以在印度出版印行,都要归功于札达基金会(Tsadra Foundation)的慷慨布施。
在顶果·钦哲仁波切首次讲授《菩萨三十七种修行之道》的二十多年之后,我们很高兴能够把这些如宝藏般的教授献给所有的修行者。
[原颂作者简介]
嘉瑟•戊初•东美简传
以下关于嘉瑟•戊初•东美之生平,摘录自帕登•耶喜①所著之传记
①这本关于嘉瑟•东美的传记《点滴甘露,殊胜菩萨东美之生平》(Drops of Ambrosia, the Life of the Precious Bodhisattva Thogme),是由他的一个亲近弟子所撰写。这位弟子自称为“懒散的帕登•耶喜”(the slothful Palden Yeshe)。这本传记,以及嘉瑟•东美针对《入菩萨行论》所做的论释《殊胜语之汪洋》(The Ocean of Noble Speech)及其著作《教导总汇》(Miscellaneous Instructions),可见于一本在印度复制,由昆桑•塔杰(Kunzang Topgye)在不丹出版的手稿之中。帕登•耶喜也把嘉瑟•东美的撰述集结成为一本《修心口传》(The Great Oral Transmission of the Mind Training)。
伟大的圣哲嘉瑟•戊初•东美(Gyalse Ngulchu Thogme,1295-1396)出生在西藏中部苍省(Tsang)的普中(Phuljung);该地距离萨迦寺西南方数英里。他的父亲贡秋•帕(Konchog Pal,意指“吉祥三宝”,以及他的母亲恰札•布敦(Chagza Bumdron),都具有清净的心,并对佛法怀有极大的信心。嘉瑟•戊初•东美在胎儿期间,他的母亲感受到极大的喜乐,她的悲心也变得更加深刻。他被取名为贡秋•桑波(Konchog Sangpo),意即“殊胜三宝”。
一旦嘉瑟•东美开始学习说话,很明显能地就可以看出他多么充满悲心。有一天,他坐在母亲的腿上,看到一片树叶被风捲起,在天空中翻飞。他开始痛哭。
母亲问他为什么哭泣。他用一根手指头指着正在消失的树叶说:“一只动物被风吹走了!”
另一次,在他开始走路之后,他走到户外,才不过几分钟就全身赤裸地回到家中。母亲问他衣服到哪里去了。
“外面有一个人觉得冷,”他回答。
她走到外面去看是什么人,结果看见儿子把衣服披在一株结霜的树丛上。他还小心地把石头压在衣服的四个角落,避免衣服飞走。
与朋友玩游戏时,嘉瑟•东美从不在意落败。事实上,如果其他人输了,他反而觉得难过。与其他的孩子一起去捡乾柴时,即使自己空手而归,他也会替有所收穫的孩子感到高兴。如果他找到一些乾柴,而其他孩子没有,他则担心那些孩子会受到父母的责备而帮助寻找,或给予自己寻获的乾柴。他制作小小的佛塔来当做游戏,或假装自己正在领受或传授教法。
手握几页佛书会使他立即把任何悲伤转为喜悦。但是当人们任凭自己的衣物扫过佛经或对佛经显露出任何不敬,他则会感到伤心难过。
简而言之,如同所有伟大的人物,当其他人受苦时,嘉瑟•东美感受到更深的痛苦,当其他人快乐时,他感受到更深的快乐。
嘉瑟•东美三岁时,母亲过世;五岁时失去父亲。祖母扶养他,直到他九岁那年过世为止。从那个时候一直到十四岁,嘉瑟•东美由母舅仁千•札西(Rinchen Tashi,意指“吉祥宝石”)照料,教导他读书和写字。对于舅舅带领他走上修行的道路,嘉瑟•东美总是心怀感激。
有一天,嘉瑟•东美对舅舅说:“从现在开始,放弃对今生的执着,只要修持佛法。我会去托钵化缘来提供你的饮食。这是我报答你的仁慈的方式。”
嘉瑟•东美持守诺言。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们两人就如此过活。
十四岁那年,嘉瑟•东美了解到,轮回的喜乐如同一团灼热的红色馀烬,因此而受了沙弥戒,并被取了法名桑波•帕(Sangpo Pal,意指“殊胜光辉”)。
一个僧侣的活动包含了闻、思、修,因此从十五岁开始,嘉瑟•东美从各个学派的众多上师那里领受教法②。在学习方面,嘉瑟•东美从不松懈怠惰,因此他很快变得非常博学多闻。他不但能记忆所研习的大部分法典──有时候,他只要听闻一次,就过耳不忘──并且能够毫无困难地深入其中的含意,在公开场合回答关于教法最精要的问题。他的老师称他为“无着第二”(无着,梵文Asanga,藏文Thogme,是一位伟大的印度班智达,以学识广博着称③),并且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成为众所周知的“东美•桑波”(Thogme Sangpo,意指“殊胜无着”)。那时,他才十九岁。他在经典和密续方面的学识有所增长,并且透过禅修,他对…
《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