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法的意义生起纯正之觉受。他是如此的真诚、发心和精进,因此在一个月的闭关之内,他所获致的证量比其他人在三年内所达到的成就来得高深。
② 举例来说,这些上师包括洛奔贡噶•嘉岑(Lopön Kunga Gyaltsen)、堪千•强秋•森帕•苏南•札巴(Khenchen Changchup Sempa Sonam Trakpa,1273-1345)、滂•罗卓•天帕(Pang Lodrö Tenpa)、多波巴•谢洛•嘉岑(Jonang Kunkhyen Dolpopa Sherap Gyaltsen ,1292-1361)、布敦仁波切(Butön Rinpoche,1290-1364)、仁千•林巴(Rinchen Lingpa,1295-1374),以及大约三十位其他知名的上师。他领受了宁玛、噶当、萨迦、噶举等四大学派主要教法的口传,以及来自时轮金刚和其他传承之教法的口传。
③ 印度二胜六庄严之一。
二十九岁那年,嘉瑟•东美在俄巴寺(Monastery of E)受了比丘具足戒。终其一生,他如楷如模地持守比丘之戒律,即使是最微小的誓戒都不曾轻忽。他了解到与动物皮毛有关的负面行为,因而小心地避免穿着动物皮毛制成的服饰。他开始定期讲授基本的大乘佛教经典,例如《入菩萨行论》和《般若波罗密多经》,并撰写许多论著,清晰地阐释这些教法的甚深涵义④。嘉瑟•东美如太阳一般,对一切有情众生散放出慈悲与智慧的光芒。
从他的智慧慈悲之大日照耀出教法、
辩论和着述之温暖光芒,
驱散了无明之黑暗,
令佛陀教法之莲花园盛放。
④ 他的著作包括针对《入菩萨行论》、《宝性论》和《大乘庄严经论》所做之论释。这三本著作乃是根本且重要的大乘教法,就世俗和胜义二谛来解释菩萨的修行、道路和层次。他也曾考虑撰写关于《般若波罗密多经》和《阿毗达磨》的论著,但担心它们可能会使法王却杰•望罗(Chöje Wanglo)的论著相形见绌而作罢。他也针对色林巴(Serlingpa)的《修心七要》(Seven Point Mind Training)撰写论释(针对《修心七要》所做的解释,可见于蒋贡•康楚•罗卓•泰耶汇集的《教诫藏》第四函);这本论释包含了菩萨戒;各种本尊的祈愿文和赞颂;鼓励修行的忠告;以及许多其他修持慈悲和了悟智慧的教导。
在研习和传法的过程中,嘉瑟•东美曾遭遇一段非常穷困的时期。各种不同的人建议他去学习如何给予灌顶和施行仪轨,如此便能够不费太多力气地赚取金钱。对于这种显然出自善意但却是误导的建议,嘉瑟•东美以撰写《菩萨三十七种修行之道》来做回应,而这本书是整个菩萨道的摘要。
三十二岁时,嘉瑟•东美接受了度母寺(Monastery of Tara)住持的职位,直到四十一岁为止。但是当俄巴寺坚持邀请他担任该寺住持时,他却说俄巴寺应该另觅更好的人选。他推荐著名的堪布望罗(Khenpo Wanglo),而俄巴寺也正式加以任命,皆大欢喜。
终其一生,嘉瑟•东美的慈悲、柔和语、无瑕之行止──总是与他传授的教法一致──以及他善巧地根据每一个人的自性与根器所传授的教法,吸引了无数的众生。
用布施的旗帜迎接他们,
用柔和的语言吸引他们,
用如一的行止来激起他们的信心,
设身处地地给予他们圆满之忠告。
他的布施是无量无边的。如同《大乘庄严经论》(The Ornament of the Mahayana Sutras)⑤所说的:
一位菩萨是无所不布施的:他的财富、他的身体──他布施一切。
⑤ 一部详细说明菩萨道的重要大乘佛教经典。
从幼年时期开始,嘉瑟•东美正是如此毫不保留地布施一切;他不顾自身的贫困,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布施给朋友和穷人。对于那些说“如果你布施那么多,你将一无所有,无法生存下去”,这些人充满感情地试图阻止去做布施,嘉瑟•东美回答:“我不会饿死。即使我真的饿死了,我也不在乎!”
有一次,一位弟子前来探望,而嘉瑟•东美唯一拥有、能够送给这位弟子的是一个珍贵稀有的佛塔。就在发生了这件事情之后,嘉瑟•东美的另一个弟子无法忍受看着上师把如此珍贵的法物布施出去,因而去向那位弟子买回佛塔,供养给嘉瑟•东美。但嘉瑟•东美又把佛塔送给另一个人。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了好几次。从幼年时期开始,嘉瑟•东美就已经完全斩断所有贪欲和执着的束缚。他是一个非常良善的人。
在戊初(Ngulchu)地区发生严重的粮食短缺期间,有人供养他一些青稞粉。很快地,嘉瑟•东美就开始把一整盘一整盘的青稞粉布施给每个前来乞食的乞丐。乞丐们一再前来乞讨,直到他几乎没有剩下任何食物为止。
一个乞丐看见了这个情况,于是责备其他的乞丐说:“你们没有看到他只剩下一杯青稞粉了吗?一直这样向他乞讨不是不公平吗?”
有一天,嘉瑟•东美送给一个乞丐一件产自西藏中部的精致羊毛衬衣。隔年,同一个乞丐再度前来乞讨时,嘉瑟•东美送给他一件新的羊毛披风。这个乞丐满心欢喜,但嘉瑟•东美心里却想着,他应该送给这个乞丐更好的东西,而且不这么做是不对的。于是嘉瑟•东美把自己的羊毛长斗篷递给乞丐。然而乞丐却定定地站在原地,不敢收下。
人们告诉嘉瑟•东美,对其他人过度慷慨、让他们拿取他所拥有的任何物品,可能不会真的利益他人。对此,嘉瑟•东美毫不矫饰地回答:“我很高兴人们尽可能欢喜地使用我的财物。”他又说:“法王蒋萨(Jamsar)说:“由于我丝毫不觉得自己是这些财产的主人,因此把这些财产全部取走的人也不算是一个窃贼。”伟大的喀什米尔班智达萨迦•师利⑥、果臧巴尊者⑦,以及许多其他圣众立下誓愿,绝不拥有任何财物。相较于他们的慷慨布施,我的布施就如一只狐狸的蹑足相较于一头老虎之腾跃。然而,由于我试着去效法这些圣众,因此当人们使用并取走我的物品时,他们不但没有因为偷盗的过失而蒙羞,他们的安乐也真的有所增长。”
⑥ 喀什米尔班智达萨迦师利(Shakya Shri,1127-1225)创始了西藏寺院传承的“上”传承,之所以称为“上”,乃是相较于大住持寂护(Shantarakshita)在西元八二七年开始的“下”传承。寂护首先在西藏把比丘戒授予七个年轻人。“上”和“下”是就其地理出处而言;这两个传承首先从所谓的上西藏(西藏西部)和下西藏(西藏中部和南部)传播。
⑦ 法王果藏巴•贡波•多杰(Gyalwa Gotsangpa Gonpo Dorje,1189-1258),竹巴噶举传承最卓越的圣者之一,投入多年时间在僻静洞穴闭关,观修慈悲、虔敬心和净观。他示显许多奇迹,留下许多鼓舞人心、关于禅修生活众多面向的著作。
曾经居住在嘉瑟•东美住所附近的许多乞丐说,嘉瑟•东美总是对他们轻声细语,从未听他出言责备。有时候,嘉瑟•东美也说,他从来无法对任何人口出恶言。由于他总是按照他人的本性来调整他的言词,因此到了某个程度,无论他说什么,皆为教法。
萨迦地区爆发动乱时,蒋扬•东越•嘉岑(Jamyang Donyo Gyaltsen)及其兄弟⑧必须逃离到中藏更偏远的东部。
⑧ 蒋扬•东越•嘉岑(Jamyang Donyo Gyaltsen 1310-1344),是丹仪•千波•桑波•帕(Danyi Chenpo Sangpo Pal)第六个妻子的次子。在此,“他的弟弟”可能指的是三子喇嘛•当帕•苏南•嘉岑(Lama Dampa Sonam Gyalsen,1312-1375)。
喇嘛仁耶瓦(Lama Rinyewa)对嘉瑟•东美说:“所有这些恼人的事情发生时,我多少能够运用正确的对治解药来控制我的心,但我执着和嗔恨的念头是那么的多!你也会如此吗?”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喜乐和痛苦都只不过是心的造作,以及过去业行的结果,”嘉瑟•东美回答,”就我浅薄的见识而言,在世俗谛的层次,一切事物如同虚幻;在胜义谛的层次,一切事物都超越概念的造作,因此我完全没有体验到执着与嗔恨。”
四十二岁那年,嘉瑟•东美归隐戊初的隐居所。他留在那里直到六十五岁,全心全意地修行,显示了他身、语、意每一个面向的圆满无瑕。直到他圆寂之前,他日日夜夜採取盘腿的坐姿,很少躺卧下来。尽管如此,他的健康没有受到影响,他的面容看起来总是青春洋溢,容光焕发。
在许多场合,他内在的证量透过神通和天眼通而显露出来。有一次,他和一些友人前去会见苏南•…
《你可以更慈悲(菩萨37种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