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P4

  ..續本文上一頁教法的意義生起純正之覺受。他是如此的真誠、發心和精進,因此在一個月的閉關之內,他所獲致的證量比其他人在叁年內所達到的成就來得高深。

  

  ② 舉例來說,這些上師包括洛奔貢噶•嘉岑(Lopön Kunga Gyaltsen)、堪千•強秋•森帕•蘇南•劄巴(Khenchen Changchup Sempa Sonam Trakpa,1273-1345)、滂•羅卓•天帕(Pang Lodrö Tenpa)、多波巴•謝洛•嘉岑(Jonang Kunkhyen Dolpopa Sherap Gyaltsen ,1292-1361)、布敦仁波切(Butön Rinpoche,1290-1364)、仁千•林巴(Rinchen Lingpa,1295-1374),以及大約叁十位其他知名的上師。他領受了甯瑪、噶當、薩迦、噶舉等四大學派主要教法的口傳,以及來自時輪金剛和其他傳承之教法的口傳。

  ③ 印度二勝六莊嚴之一。

  

  二十九歲那年,嘉瑟•東美在俄巴寺(Monastery of E)受了比丘具足戒。終其一生,他如楷如模地持守比丘之戒律,即使是最微小的誓戒都不曾輕忽。他了解到與動物皮毛有關的負面行爲,因而小心地避免穿著動物皮毛製成的服飾。他開始定期講授基本的大乘佛教經典,例如《入菩薩行論》和《般若波羅密多經》,並撰寫許多論著,清晰地闡釋這些教法的甚深涵義④。嘉瑟•東美如太陽一般,對一切有情衆生散放出慈悲與智慧的光芒。

  

  從他的智慧慈悲之大日照耀出教法、

  辯論和著述之溫暖光芒,

  驅散了無明之黑暗,

  令佛陀教法之蓮花園盛放。

  

  ④ 他的著作包括針對《入菩薩行論》、《寶性論》和《大乘莊嚴經論》所做之論釋。這叁本著作乃是根本且重要的大乘教法,就世俗和勝義二谛來解釋菩薩的修行、道路和層次。他也曾考慮撰寫關于《般若波羅密多經》和《阿毗達磨》的論著,但擔心它們可能會使法王卻傑•望羅(Chöje Wanglo)的論著相形見绌而作罷。他也針對色林巴(Serlingpa)的《修心七要》(Seven Point Mind Training)撰寫論釋(針對《修心七要》所做的解釋,可見于蔣貢•康楚•羅卓•泰耶彙集的《教誡藏》第四函);這本論釋包含了菩薩戒;各種本尊的祈願文和贊頌;鼓勵修行的忠告;以及許多其他修持慈悲和了悟智慧的教導。

  

  在研習和傳法的過程中,嘉瑟•東美曾遭遇一段非常窮困的時期。各種不同的人建議他去學習如何給予灌頂和施行儀軌,如此便能夠不費太多力氣地賺取金錢。對于這種顯然出自善意但卻是誤導的建議,嘉瑟•東美以撰寫《菩薩叁十七種修行之道》來做回應,而這本書是整個菩薩道的摘要。

  叁十二歲時,嘉瑟•東美接受了度母寺(Monastery of Tara)住持的職位,直到四十一歲爲止。但是當俄巴寺堅持邀請他擔任該寺住持時,他卻說俄巴寺應該另覓更好的人選。他推薦著名的堪布望羅(Khenpo Wanglo),而俄巴寺也正式加以任命,皆大歡喜。

  終其一生,嘉瑟•東美的慈悲、柔和語、無瑕之行止──總是與他傳授的教法一致──以及他善巧地根據每一個人的自性與根器所傳授的教法,吸引了無數的衆生。

  

  用布施的旗幟迎接他們,

  用柔和的語言吸引他們,

  用如一的行止來激起他們的信心,

  設身處地地給予他們圓滿之忠告。

  

  他的布施是無量無邊的。如同《大乘莊嚴經論》(The Ornament of the Mahayana Sutras)⑤所說的:

  

  一位菩薩是無所不布施的:他的財富、他的身體──他布施一切。

  

   ⑤ 一部詳細說明菩薩道的重要大乘佛教經典。

  

  從幼年時期開始,嘉瑟•東美正是如此毫不保留地布施一切;他不顧自身的貧困,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布施給朋友和窮人。對于那些說“如果你布施那麼多,你將一無所有,無法生存下去”,這些人充滿感情地試圖阻止去做布施,嘉瑟•東美回答:“我不會餓死。即使我真的餓死了,我也不在乎!”

  有一次,一位弟子前來探望,而嘉瑟•東美唯一擁有、能夠送給這位弟子的是一個珍貴稀有的佛塔。就在發生了這件事情之後,嘉瑟•東美的另一個弟子無法忍受看著上師把如此珍貴的法物布施出去,因而去向那位弟子買回佛塔,供養給嘉瑟•東美。但嘉瑟•東美又把佛塔送給另一個人。同樣的事情一再發生了好幾次。從幼年時期開始,嘉瑟•東美就已經完全斬斷所有貪欲和執著的束縛。他是一個非常良善的人。

  在戊初(Ngulchu)地區發生嚴重的糧食短缺期間,有人供養他一些青稞粉。很快地,嘉瑟•東美就開始把一整盤一整盤的青稞粉布施給每個前來乞食的乞丐。乞丐們一再前來乞討,直到他幾乎沒有剩下任何食物爲止。

  一個乞丐看見了這個情況,于是責備其他的乞丐說:“你們沒有看到他只剩下一杯青稞粉了嗎?一直這樣向他乞討不是不公平嗎?”

  有一天,嘉瑟•東美送給一個乞丐一件産自西藏中部的精致羊毛襯衣。隔年,同一個乞丐再度前來乞討時,嘉瑟•東美送給他一件新的羊毛披風。這個乞丐滿心歡喜,但嘉瑟•東美心裏卻想著,他應該送給這個乞丐更好的東西,而且不這麼做是不對的。于是嘉瑟•東美把自己的羊毛長鬥篷遞給乞丐。然而乞丐卻定定地站在原地,不敢收下。

  人們告訴嘉瑟•東美,對其他人過度慷慨、讓他們拿取他所擁有的任何物品,可能不會真的利益他人。對此,嘉瑟•東美毫不矯飾地回答:“我很高興人們盡可能歡喜地使用我的財物。”他又說:“法王蔣薩(Jamsar)說:“由于我絲毫不覺得自己是這些財産的主人,因此把這些財産全部取走的人也不算是一個竊賊。”偉大的喀什米爾班智達薩迦•師利⑥、果臧巴尊者⑦,以及許多其他聖衆立下誓願,絕不擁有任何財物。相較于他們的慷慨布施,我的布施就如一只狐狸的蹑足相較于一頭老虎之騰躍。然而,由于我試著去效法這些聖衆,因此當人們使用並取走我的物品時,他們不但沒有因爲偷盜的過失而蒙羞,他們的安樂也真的有所增長。”

  

  ⑥ 喀什米爾班智達薩迦師利(Shakya Shri,1127-1225)創始了西藏寺院傳承的“上”傳承,之所以稱爲“上”,乃是相較于大住持寂護(Shantarakshita)在西元八二七年開始的“下”傳承。寂護首先在西藏把比丘戒授予七個年輕人。“上”和“下”是就其地理出處而言;這兩個傳承首先從所謂的上西藏(西藏西部)和下西藏(西藏中部和南部)傳播。

  ⑦ 法王果藏巴•貢波•多傑(Gyalwa Gotsangpa Gonpo Dorje,1189-1258),竹巴噶舉傳承最卓越的聖者之一,投入多年時間在僻靜洞穴閉關,觀修慈悲、虔敬心和淨觀。他示顯許多奇迹,留下許多鼓舞人心、關于禅修生活衆多面向的著作。

  

  曾經居住在嘉瑟•東美住所附近的許多乞丐說,嘉瑟•東美總是對他們輕聲細語,從未聽他出言責備。有時候,嘉瑟•東美也說,他從來無法對任何人口出惡言。由于他總是按照他人的本性來調整他的言詞,因此到了某個程度,無論他說什麼,皆爲教法。

  薩迦地區爆發動亂時,蔣揚•東越•嘉岑(Jamyang Donyo Gyaltsen)及其兄弟⑧必須逃離到中藏更偏遠的東部。

  

  ⑧ 蔣揚•東越•嘉岑(Jamyang Donyo Gyaltsen 1310-1344),是丹儀•千波•桑波•帕(Danyi Chenpo Sangpo Pal)第六個妻子的次子。在此,“他的弟弟”可能指的是叁子喇嘛•當帕•蘇南•嘉岑(Lama Dampa Sonam Gyalsen,1312-1375)。

  

  喇嘛仁耶瓦(Lama Rinyewa)對嘉瑟•東美說:“所有這些惱人的事情發生時,我多少能夠運用正確的對治解藥來控製我的心,但我執著和嗔恨的念頭是那麼的多!你也會如此嗎?”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喜樂和痛苦都只不過是心的造作,以及過去業行的結果,”嘉瑟•東美回答,”就我淺薄的見識而言,在世俗谛的層次,一切事物如同虛幻;在勝義谛的層次,一切事物都超越概念的造作,因此我完全沒有體驗到執著與嗔恨。”

  四十二歲那年,嘉瑟•東美歸隱戊初的隱居所。他留在那裏直到六十五歲,全心全意地修行,顯示了他身、語、意每一個面向的圓滿無瑕。直到他圓寂之前,他日日夜夜採取盤腿的坐姿,很少躺臥下來。盡管如此,他的健康沒有受到影響,他的面容看起來總是青春洋溢,容光煥發。

  在許多場合,他內在的證量透過神通和天眼通而顯露出來。有一次,他和一些友人前去會見蘇南•…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