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竟自由安樂最有力的方式。
爲我的根本上師啓發人心的教法撰寫這篇導文,我覺得既不足道又沒有資格。我的根本上師的學問與慈悲是深不可測的。我的字句如果在光天化日下劃一根火柴般無用。然而,在堪布彭措·多傑(Khenpo Phuntsog Tobjor)和臺灣雪謙中心成員不斷要求下,我寫下這幾個字句。這些是我所能記得,從摯愛上師那裏領受的深廣教法的只字片語。
[英文版序]
導讀:
汲取欽哲仁波切的智慧和經驗
一九八四年,金剛持頂果·欽哲仁波切(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1910-1991)在位于法國西南部多爾冬(Dordogne)的駐錫地“紮西佩巴林”(Tashi Pelbar Ling)傳法;這一次所傳的法,可能是頂果·欽哲仁波切被記錄下來、有關大乘修行之最廣泛的教授。
這個教法是以藏傳佛教最受尊崇的一部法典——《菩薩叁十七種修行之道》——爲基礎;《菩薩叁十七種修行之道》是由十四世紀的嘉瑟·戊初·東美(Gyalse Ngulchu Thogme,1295-1396)所著。這個精簡甚深,由叁十七個偈頌所構成的詩篇在藏語世界中家喻戶曉,並且從數個世紀以來,已經爲無數的修行者帶來巨大的利益。《菩薩叁十七種修行之道》容易背誦,被認爲是大乘佛教另一部重要著作——寂天大師(Shantideva)之巨著《入菩薩行論》——的精華,並且一直是藏傳佛教所有傳承之偉大上師教授和論釋的主題。
頂果·欽哲仁波切的論釋汲取了他無比深刻的智慧和經驗。最重要的是,這些論釋是爲了那些想要把這些教授在日常生活中付諸實修的人所設計。頂果·欽哲仁波切技巧娴熟的讓人們看到,當佛教教法被正確地了解和應用的時候,佛教教法所有不同的面向和層次如何形成一個完整無缺的教法。
在准備這些教法的英文版本時,譯者得以要求頂果·欽哲仁波切做進一步的闡釋,而這些闡釋都被包括在本書的注釋之中。頂果·欽哲仁波切也指示譯者把許多額外的引言納入本書之中;這些引言撷自仁波切的根本上師雪謙·嘉察仁波切(Shechen Gyaltsap Rinpoche)針對《修心七要》(Seven-Point Mind Traning)所著之廣論,以及取自許多其他的典籍。戊初·東美的傳記摘要也被納入本書,做爲本續和論釋的一個序幕。此一啓發人心的傳記是由戊初·東美的弟子帕登·耶喜(Palden Yeshe)所著。
本書口語和文字形式的教授是由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從藏文譯成英文。由約翰·康提(John Canti)負責最後的編輯工作。馬修·李卡德和約翰·康提都是蓮花光翻譯小組(Padmakara Translation Group)的成員。許多其他人在各個階段貢獻心力,給予珍貴的建議,我們在此獻上最大的感謝,其中要特別感謝約翰·紐漢(John Newnham)泰瑞·克裏佛(Terry Clifford)、薇薇安·克茲(Vivian Kurz)和卡蜜·海克斯(Camille Hykes)。
本書本續偈頌的翻譯是以許多不同的英文版本爲基礎,其中包括一個由蓮花光翻譯小組早期的翻譯版本、康斯坦斯·威金森(Constance Wilkinson)的版本,以及馬修·李卡德的版本。針對這些偈頌有許多不同的诠釋方式,在此,我們以巴楚仁波切博學多聞的弟子明雅·昆桑·蘇南(Minyak Kunsang Sonam),也就是卻吉·劄巴(Chokyi Trakpa)所做的論釋爲依循的標准。
本書得以在印度出版印行,都要歸功于劄達基金會(Tsadra Foundation)的慷慨布施。
在頂果·欽哲仁波切首次講授《菩薩叁十七種修行之道》的二十多年之後,我們很高興能夠把這些如寶藏般的教授獻給所有的修行者。
[原頌作者簡介]
嘉瑟•戊初•東美簡傳
以下關于嘉瑟•戊初•東美之生平,摘錄自帕登•耶喜①所著之傳記
①這本關于嘉瑟•東美的傳記《點滴甘露,殊勝菩薩東美之生平》(Drops of Ambrosia, the Life of the Precious Bodhisattva Thogme),是由他的一個親近弟子所撰寫。這位弟子自稱爲“懶散的帕登•耶喜”(the slothful Palden Yeshe)。這本傳記,以及嘉瑟•東美針對《入菩薩行論》所做的論釋《殊勝語之汪洋》(The Ocean of Noble Speech)及其著作《教導總彙》(Miscellaneous Instructions),可見于一本在印度複製,由昆桑•塔傑(Kunzang Topgye)在不丹出版的手稿之中。帕登•耶喜也把嘉瑟•東美的撰述集結成爲一本《修心口傳》(The Great Oral Transmission of the Mind Training)。
偉大的聖哲嘉瑟•戊初•東美(Gyalse Ngulchu Thogme,1295-1396)出生在西藏中部蒼省(Tsang)的普中(Phuljung);該地距離薩迦寺西南方數英裏。他的父親貢秋•帕(Konchog Pal,意指“吉祥叁寶”,以及他的母親恰劄•布敦(Chagza Bumdron),都具有清淨的心,並對佛法懷有極大的信心。嘉瑟•戊初•東美在胎兒期間,他的母親感受到極大的喜樂,她的悲心也變得更加深刻。他被取名爲貢秋•桑波(Konchog Sangpo),意即“殊勝叁寶”。
一旦嘉瑟•東美開始學習說話,很明顯能地就可以看出他多麼充滿悲心。有一天,他坐在母親的腿上,看到一片樹葉被風捲起,在天空中翻飛。他開始痛哭。
母親問他爲什麼哭泣。他用一根手指頭指著正在消失的樹葉說:“一只動物被風吹走了!”
另一次,在他開始走路之後,他走到戶外,才不過幾分鍾就全身赤裸地回到家中。母親問他衣服到哪裏去了。
“外面有一個人覺得冷,”他回答。
她走到外面去看是什麼人,結果看見兒子把衣服披在一株結霜的樹叢上。他還小心地把石頭壓在衣服的四個角落,避免衣服飛走。
與朋友玩遊戲時,嘉瑟•東美從不在意落敗。事實上,如果其他人輸了,他反而覺得難過。與其他的孩子一起去撿乾柴時,即使自己空手而歸,他也會替有所收穫的孩子感到高興。如果他找到一些乾柴,而其他孩子沒有,他則擔心那些孩子會受到父母的責備而幫助尋找,或給予自己尋獲的乾柴。他製作小小的佛塔來當做遊戲,或假裝自己正在領受或傳授教法。
手握幾頁佛書會使他立即把任何悲傷轉爲喜悅。但是當人們任憑自己的衣物掃過佛經或對佛經顯露出任何不敬,他則會感到傷心難過。
簡而言之,如同所有偉大的人物,當其他人受苦時,嘉瑟•東美感受到更深的痛苦,當其他人快樂時,他感受到更深的快樂。
嘉瑟•東美叁歲時,母親過世;五歲時失去父親。祖母扶養他,直到他九歲那年過世爲止。從那個時候一直到十四歲,嘉瑟•東美由母舅仁千•劄西(Rinchen Tashi,意指“吉祥寶石”)照料,教導他讀書和寫字。對于舅舅帶領他走上修行的道路,嘉瑟•東美總是心懷感激。
有一天,嘉瑟•東美對舅舅說:“從現在開始,放棄對今生的執著,只要修持佛法。我會去托缽化緣來提供你的飲食。這是我報答你的仁慈的方式。”
嘉瑟•東美持守諾言。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們兩人就如此過活。
十四歲那年,嘉瑟•東美了解到,輪回的喜樂如同一團灼熱的紅色馀燼,因此而受了沙彌戒,並被取了法名桑波•帕(Sangpo Pal,意指“殊勝光輝”)。
一個僧侶的活動包含了聞、思、修,因此從十五歲開始,嘉瑟•東美從各個學派的衆多上師那裏領受教法②。在學習方面,嘉瑟•東美從不松懈怠惰,因此他很快變得非常博學多聞。他不但能記憶所研習的大部分法典──有時候,他只要聽聞一次,就過耳不忘──並且能夠毫無困難地深入其中的含意,在公開場合回答關于教法最精要的問題。他的老師稱他爲“無著第二”(無著,梵文Asanga,藏文Thogme,是一位偉大的印度班智達,以學識廣博著稱③),並且從那個時候開始,他成爲衆所周知的“東美•桑波”(Thogme Sangpo,意指“殊勝無著”)。那時,他才十九歲。他在經典和密續方面的學識有所增長,並且透過禅修,他對…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