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殊胜证悟道前行法▪P3

  ..续本文上一页E SHESU TRA

  贝玛冏涅些苏札

  称扬圣名莲花生,

  

  KOR DU KHANDRO MANGP0 KOR

  括都康卓芒波括

  围绕如海空行眷,

  

  KHYE KYI JESU DA DRUP KYI

  切记结苏达竹记

  我今发心如尊行。

  

  CHIN KYI LOP CHIR SHEK SU SOL

  钦记罗企些苏梭

  请速降临赐加持。

  

   GURU PEMA SIDDHI HUNG

  咕如贝玛悉地吽

  咕如贝玛悉地吽

  

  

  

附录七金刚师莲师心咒

  

  OM AH HUNG VAJRA GURU PEMA SIDDHI HUNG

  唵 阿 吽 班杂 咕如 贝玛 悉地吽

  

  中文版序

  

  藏传佛教宁玛巴传承

  

  

雪谦冉江仁波切

  

  有一部分的佛法义理与修持方法,早在西元五世纪已传至西藏边区。然而,直到西元八世纪藏王赤松德赞(King Trisong Detsen,生于西元七四二年)迎请印度堪布寂护大师(Shantarakshita),随后又请了无比殊胜的密乘上师莲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入藏,才使佛法正式在西藏大传。

  根据《涅槃经》(Sutra of Final Nirvana)及其他授记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在行将涅槃之际曾经表示,由于此生以人身出世, 因此未能广传密续的秘密法教。但他预言将在十二年后,以神通降生的方式再度来世,以传密法。这次转世便是莲花生大士,他从阿弥陀佛的心间化生,以八岁孩童的身形神奇地示现在邬底亚纳 (Uddiyana)达纳寇夏湖(Danakosha Lake)的一朵莲花之上。

  当因札菩提国王(King Indrabodhi)宣告要他继承王位之时,莲师明了治理邬底亚纳王国无法利益众生。于是决意以干犯众怒的作为,减少国王与大臣们对他的执着眷恋,因而遭到流放。他来到了印度的八大尸陀林(墓地)修习瑜伽行。他知道,若要利益一般凡众,就必须遵循经由学习与修持之修道上的正规次第,因此他从空行母莱奇•汪嫫(Dakini Lekyi Wangmo)处领受灌顶,并朝礼了八大持明者,得到八大嘿鲁嘎(Eight Herukas)与大圆满的传承。

  于后,他转化了札霍(Zahor)王国的信仰,摄受公主曼达拉娃(Mandarava)为法侣,并在玛拉替卡洞穴(Maratika Cave)证得不死虹身。之后他又教化了邬底亚纳王国,并在印度的金刚座 (Vajrasana)驳倒外道诸师,接著在尼泊尔的阿苏拉洞穴(Asura Cave)获得无上证悟。在前往西藏途中,他又降伏了一切邪魔,并令他们立誓成为佛法教护。

  莲师入藏后,五年内便建成桑耶寺的任运自显洲殿 (Spontaneously Arisen Temple of Samye)。在青浦的山洞(Cave of Chimphu)中,他为以赤松德赞王为首的八位弟子灌顶,带领他们进入了寂静尊与忿怒尊的坛城,并授予他们金刚乘各次第的完整法教。

  莲师大多数的法教皆由耶喜•措嘉(Yeshe Tsogyal)或他自己写下,并以神通力封缄于各处,如寺庙、圣像、岩石、湖泊、甚至空中,成为无数的“伏藏”(gter ma)。他将这些伏藏一一托付予特定的弟子,并预示这些弟子将会转世成为伏藏师(tertons,德童) 或取宝者(treasure-finders),在特定时空下将由封藏处取出这些法教以利益众生。当适当机缘来临时,伏藏师便会有禅观(vision)或徵示,指示他在哪里以何种方式可以取出有缘的伏藏。伏藏通常是以象征性的空行文字写成,伏藏师目睹之后便能写下整函完整的法教。至于所谓的“心意伏藏”(mind trasures),则无实物上的出土,而是在伏藏师的心中生起。几个世纪以来,已经有数百位伏藏师出世。即使在当代,莲师的伏藏法教仍持续被敦珠法王(Dudjom Rinpoche)、顶果•钦哲法王等伟大的上师取出。这类的法教,有时被称为“近传承”,与经典文字(bka”ma)的“远传承”相辅相成,是从本初佛、普贤王如来、经由莲师、无垢友(Vimalamitra)、以及其他伟大的持明者,未有间断地师徒相传至今。至于第三种的“净相”(dag snang)传承,则是莲师亲现伏藏师面前口传的法教。

  在莲师的指导之下,上百位的印度班智达与相同数目的西藏译师,将全数的佛经与大部分的印度论典译成藏文,史称“前译”或“旧译”(snga“gyur)时期。而这段时期勃兴丰富的精神传承丰富的精神便被称为“旧译派”、或宁玛派(rnying ma)。仅管后来在藏王朗达玛(King Langdarma)的迫害下,寺庙传统几乎被摧毁殆尽,但宁玛派的法脉却经由高度证悟的在家瑜伽士传承而得以延续。

  到了西元十世纪末,佛法在印度渐趋衰微,出现了由大译师仁千•桑波(Rinchen Sangpo,957-1055)带领的第二波译经风潮。其后陆续出现的各种传承被称为“新译派”(gsar ma),包括噶当派(和其后发展在的格鲁派)、萨迦派、噶举派、香巴噶举、施身法暨希解派(Chod and Shije)、时轮金刚(Kalachakra)、与乌金念竹(Ugyen Nyendrub)等传承。这些新、旧教派的传承,通称为“八大修道车乘”。

  莲师的传承包括了完整的经乘与密咒乘传统,所分列的九乘当中,囊括了佛法义理与修持的所有层面。仅管一切的法教与修道的目标偕一,但因有情众生习性与根器不同,佛法就有证得佛果的诸多修道与法乘。这也是何以佛陀与所有依止佛陀的成就上师,会根据不同需要而教导不同方法的缘故。

  宁玛派共有九大证悟法门(或称“九乘”)。九乘并非分别而不同的修行方式!而是依序而渐次、互通而相含。犹如万流归一海,诸道达一顶,诸乘最终都相融合一于成佛的顶峰,证得大圆满的光明金刚心(”od gsal rdo rje snying po)。这九乘也可精简为三乘:小乘、大乘、金刚乘。

  小乘法门的根基是出离心。修持的发心是为了自我解脱。单独来看时,或许可被称为“小乘”(lesser vehicle);而当与三乘的修道整体合一时,则被视为是“根基乘”(basic vehicle)。

  大乘行者的发心则是为了利益他人,希望解脱他人的痛苦,引领众生成佛。在许多基本层面上,大乘都远较小乘殊胜。菩萨了知个人与一切现象皆无自性,因而将所有现象视为如梦或如幻。然而,他对于究竟真理(胜义谛)的了解并不会使他忽略了相对真理(世俗谛),仍旧以慈心与悲心,圆满地依止业果法则,持守言行。为了一切受苦众生,誓言为利众生而证悟的菩萨,生起无尽慈悲,孜孜不倦地利益众生。但他慈悲与智慧双运,证得离于执着的究竟自性,使他安住于无别胜义谛的广大平等中。

  金刚乘的法门是以“净观”为基础,发愿以善巧方便的修持,迅速让自身与他众离于一切妄念。大乘主张佛性犹如种子或潜藏力一般,众生尽皆具足。金刚乘则认为佛性是以智慧或本觉,也就是心的无染面与根本性,现前具足。因此,大乘又称为“因乘”,金刚乘则是“果乘”。如同所谓:“在因乘中,心性为佛果之因;而在果乘中,心性即是成佛果。”由于修道的“果”——佛果,本自具足,行者只需确认此心或除去心的障蔽。金刚乘的入门就是由传法上师所授予的灌顶(abhise-ka),旨在授权行者得以修持金刚乘法教,并因而圆满共(一般)与不共(殊胜)的成就。

  莲师的传承由他的二十五位大弟子、五位法侣、八十位耶巴(Yerpa,译注:括号内皆为当时西藏的地名)的成就者、一百零八位“曲沃瑞”(Chuwori)的大禅定师、三十位“扬炯”(Yangzom) 的密咒师(mantrikas)、五十五位“雪札”(Sheldrak)的证悟者(togdens)、二十五位空行母、七位瑜伽女,以及无数弟子所延续。他们传出了许多重要的修持传承,例如以苏波•巴吉、耶谢(Sopo Palkyi Yeshey)、素•释迦•烱乃(Zur Shakya Jungeney)、努•桑杰•耶喜(Nub Sangye Yeshe)和娘•加纳•库玛拉(Nyak Jnana Kumara)等上师开启传承。几个世纪以来,包括戎炯•玛哈班智达(Ronzom Mahapandita)、至尊龙钦•冉江(Gyalwa Longchen Rabjam)、敏林•德钦(Minling Terchen)、敏林•洛钦(Minling Lochen)、米滂上师(Lama Mipham)等伟大的持教明灯,都阐述了佛法义理与修持法门最为深奥的部分。上百位主要与千位次要的伏藏师,如五大伏藏法王(five kingly tertons)与十一位林巴们(ling-pas),发掘并传授了适于他们时代最为深奥…

《成佛之道--殊胜证悟道前行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