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习内观的利益(昆达拉禅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去感受它-疼痛在什么地方最明显

  是在肌肉里吗

  或是在皮肤上

  或深入在血管中、骨骼中抑或骨髓里

  你得很用心地专注在身体上疼痛正在发生着的部位,对自己默念『疼痛、疼痛;刺痛、刺痛』.并要清清楚楚地知道它在那里发生及到底有多痛。浅尝即止的观照是不被允许的。如果你能对这些疼痛、麻痹及刺痛保有正念.你将发觉到这些疼痛愈演愈剧.愈来愈难忍受。一如疼痛会愈演愈剧.它也会自然地退却、消灭。但你却不可因此放松你的定心,你还是得持续认真及殷切地保持正定.并默念『疼痛、疼痛;刺痛、刺痛』.直到它们一个个地消失或转移地方为止。

   当你精进及有信心的修禅时 ,内观(insight)就会显现了。定力愈强、愈深入,疼痛一生起,就会消逝。你将会发觉到,疼痛其实是并不持久的,而你所修的观禅及对疼痛的知见亦然,也是不持久的。所有的事物都是不会长久永存不变的,它们全都是无常的、过度性的。生灭是如此的迅速,而要从无常中获得护卫是不可能的。从此,我们得知:

   疼痛是无常的

   疼痛是苦的

   疼痛是无我的。

   在禅修时,四周都会有让你听到、看到及嗅到的事物,特别是时钟的声音、鸟儿的鸣叫声、敲击的声音、人声或车声。听到这些声音时,你就默念『听到、听到』,不要让它牵着走.如果定力是够强的话。这些声音会变得不可分辨,或者会被隔音,或者变的刺耳,又或者嘈杂不清。逐渐的你会发觉到,当你默念『听到、听到』时。这些声音就会慢慢地消逝一对听觉的知见及正见亦然。

   你所听到的声音会开始一个接着一个消失;又或者是说话的音节会与下一个音节脱节而变得不具任何意义。例如。『各位先生』这句话听起来可能变成『各…位…先…生…』,断裂而不连续。就如声音的会消逝一样。对听觉的正念与禅观亦然.会自然的消逝。这就是无常.它不是永恒不变的。 ,

   声音的发生和消逝是如此的迅速,这明显的.就是苦。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制止声音的发生与消逝,这就是无我一不可控性。

  这时.你会开始领会到.声音是不能永存不变的;观禅的知见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而你也不能对它们的发生或消逝作任何改变。这就是从观禅里你将领悟到的知见。

    在坐禅里所提到的『升起、降下、坐着、触摸』都与身体有关,所以称为身念处。疼痛、麻痹及刺痛都与感受有关,所以称为受念处。『游荡、游荡;计划、计划;思考、思考』与心有关,所以称为心念处。『看到、看到;听到、听到;嗅到、嗅到』与佛法的理则有关,所以称为法念处,

  在这里我们看到这四念处都是包括在坐禅里的。

  

  (二) 走禅

   走禅共有四种注意的目标。

   走禅的每一步都得详细和严格的注意。而每一步又可以分为一项、二项、三项或六项注意的目标。

   第一种方法是把每一个走步作为一项注意的目标,并对自己默念『左步、右步』;『左步、右步』,把心专注在走步的前进动作上,但别把心专注在脚部上。换句话说,你的心不可执著于脚部的形貌。这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你的注意力是放在脚部的缓缓前进的过程,而不是在脚部上面。第二种观察方式就是把脚步分为两个的注意目标。在这情形里,你得观察脚部缓缓的提起。你得放弃对脚部的形貌的执着,因为它的形貌只是一种名相(pannati)而已。你要能察觉脚在缓缓提起时的动作的实质。要晓得脚部正在提起,要察觉它的实相(paramatha):身与心的一切过程一一『提起、放下』。

   第三种的方法是观脚步的动作三个过程的目标一『提起、推进、放下』,『提起、推进、放下』。在提起脚步时,你应当细心的注意脚部缓缓提起的动作。脚部慢慢地向前推进,你得对这动作要能察觉。之后,脚部慢慢地下降时也同样的要去察觉之。

   这三项目标都得要敏锐地观察与严格地注意,当脚部慢慢地一寸一寸在提起时,你要能感知到它的提起使脚步越来越轻。当把脚部向前推进的时候,你就会觉察到它缓慢的前进动作。然后,在把脚部放下的时候,你将会体验到,随着脚部往地面越降越低时那沉重的感觉。当心具备了这醒觉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你已开始具备了某程度的内观或透彻的知见了。

   轻盈的感受是火质,它具有温热的素质。风质则是动或动作的素质。沉重的感受是土质,它具有粗或坚硬的素质。而水质则是具有流动性。对这身心现象的知见与体悟表示你已对身心过程的本釆真实性质开始有透彻的了知了。

  上述所说的是走禅的第三种方式一『提起、推进、放下』.而第四种方式就是对每一步作六个动作的目标在观察一一『开始提起、提起、开始推进、推进、开始放下、放下』.

   当你开始把脚提起来的时候,是脚跟先提起来的,然后才是脚板的提起,然后才是整个脚的提起。

   在开始推进你的脚时,你得要知道你的脚的动作是向前而不是向后。然后,在你要把脚踏下时,你向前的动作会略为调整一下。过后,在开始把脚放下时,它是缓缓地把脚放下的,最后,才是脚触到地面,这时脚踏下的整个过程才算完毕。另一种观察脚步的六个目标是『提起、升起、推进、放下、接触、按下』。

  在脚跟正在提起的时候,你得要醒觉这个过程的本身,并默念『提起、提起』。然后,脚板向上升起,你得知道这是『升起、升起』。接着,在把脚推进时,你就得注意这是『推进、推进』。推进之后就是脚的放下。这时你得小心仔细的观察脚的慢慢放下到地板上.并注意这为『放下、放下』。在它们被放下的时候.你得要察知并感触到脚部与地板的接触.同时默念『接触、接触』。最后,由于另一只脚要提起。你得把这只脚按在地板上,你就注意这为『按下、按下』。这就是观每一步为六个目标的走禅最后的一项解说。

  

  (三)日常生活中的禅修

   修禅者在进行日常生活时也应保持正念。不是修持坐禅或走禅的时候才如此。但在回到宿舍进行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或小活动时,如开门、关门、铺床、摺被单、更洗衣服、安排及准备餐食、进食、喝水或其他活动等,都得要保持正念。你不止要对这些事情觉醒而已,你也得注意自己如何用餐。当吃午餐时,你得对自己默念L看到、看到』。当你伸出手来拿食物的时候,你就默念『伸手、伸手』。在接触到食物时,就默念『触到、触到』。在准备午餐时你就默念『准备、准备』。在拿取食物时,默念『拿取、拿取』。当你弯曲头部时你就默念『弯曲、弯曲』。当张口时.你就默念『张口、张口』。当在咀嚼时,就默念『咀嚼、咀嚼』。当在体味到食物的味道时,就默念『体味、体味』。当在吞咽时.你就默念『吞咽、吞咽』。这正是马哈希禅师(Mahsi Sayadaw)本身所修持的正念。所以你们都得对这些活动保持严格的、正确的及殷切的正念与觉醒。

   遵从的和勤勉的修禅者,如真的要修持好一口饭的话,就会发现到在开始时,要对每一个动作都一一去觉察是不容易的。有时候,他们会忽略了一些动作,但不要因为这样而感到气馁。不久.当正念或知见的力量变得强大加深时,你那透彻的智慧将使你能够紧随着每一个动作。

   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修习正念时,你得先去观察生活中最显著的一些活动。举例说,要是你的伸手是最显著的活动,那你就注意默念『伸手、伸手』。如果弯曲头部是比较显著的活动,那你就默念『弯曲、弯曲』。要是咀嚼比较显著的话,则默念『咀嚼』。

   你必须只集中正念在于一项最显著的动作而已。若你已能专注一项显著的动作,那你可以尝试把正念轮流地转移到别的动作上,直到你的禅观进一步加深,之后你将能征得内观。

   我们的恩师马哈希禅师(Mahasi Sayadaw) 曾经说过。『咀嚼』是特别显著的动作。

   当我们默念『咀嚼』时,只有下巴是在动着的而已。要是你能觉察这下巴的动作,那你就可以容易及很好地观这咀嚼的动作。

   我想,吃午餐的练习过程现在大约也已经讲完了。『坐下、触摸、弯曲、伸直』都只是小细节而已。

   当要坐下的念头变得显著时,你就默念『想要坐下了、想要坐下了』。当你已经坐下来并保持着坐姿后。你就默念[坐着、坐着』。你得放下对头部及对手部的执著,并将自己慢慢逐步的往地上坐下,同时去观察当身子下沉时那变重的感觉:对这整项身心的过程作观。

   之后,当要站起来时,你就默念『要站起来了、要站起来了』。你的心有要站起来的念头由于有风质.即流动的素质,所造成的。风质在把你推起来的时候,你就默念『力量在贯注、力量在贯注』,『手在支持着身体、手在支持着身体』。当你感到力量已充满到某一程度时,你会开始逐渐感觉到身体在手的支撑下正慢慢地升起,当已感觉到自己已经站住时,你就默念『站着、站着』。

   名字只纯粹是一种名相(pannati)而已。但你所应体解的是那慢慢升起的每一个步骤。你得好好地准确又平谨的去观察它,这慢慢和逐步站起来的动作过程是实相(paramatha)。站起来时,修禅者们会知觉到轻盈。在坐下时,他们会感到略为沉重。

   修禅者在站立时会觉察到它变轻,在坐下时则变重。起身造成身体变轻,那就是风质和火质(vayo dhfitu和tejo dhfatu):坐下造成身子变重,那则是地质和水质(pathavi dhatu和apo dhatu)。

  当修禅者已经体解到身心现象的真相.这意味着他已获得对身心过程的证悟了。

  虽然那正在成形及正在败坏的事物不能清楚地看到;但对从身心现象的无常性,已经确知了.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不变的。

   行为或动作是无常的;对正念的知见也是无常的;心与身的现象亦然。

   任何生起的现象都会消逝,这就是无常(anlcca)。身与心现,象的生起与消逝是如此迅速及烦人,所以它是苦的(dukkha)。我们如何才能获得保障以免于苦呢

  我们没有办法保障自己免于苦;也没有办法制止它的生起或消逝,这就是无我(anatta)。

   当你已经知道了无常、苦和无我后,这意味着你对现象的普通特性samanna lakkhana已圆满了。如果对现象的普通特性samanna lakkhana已圆满,你将可证得你所想要获得的透彻内观了。

   弯曲或伸直的动作在日常活动里是小动作。在要弯手臂时仔细的去注意手臂举起时所感到的轻盈。在手臂要伸直时,这伸直的动作就发生,这时手臂慢慢的变直,并感到愈来愈重,逐渐的沉重的往下放。这些完全自然的现象,修禅者们都会亲自的体验到。

   弯曲及伸直的过程并不是永久的,对这动作的正念亦然,都是无常的。

   这些都是不可被消除掉的,所以它是不能被控制的。

   因此,如果你殷切地及严格地修习禅观,你将会证得珍贵的『透彻的知见』或[内观』。

  愿你们都能获得所要追寻的珍异的、神圣的及珍贵的内观智慧。

   在聆听了『禅观的基本修持训练』的讲解之后,愿大家都能依照着它去修习,获得贪欲、嗔恨及无明的熄灭,因而证得汲汲地追寻着的涅槃境界。

  

  

《修习内观的利益(昆达拉禅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