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人则不容难!譬如以刀斫空,终无所伤。为众生故随缘说法,自无所著,以是故中论中说:
一切诸法实,一切法虚妄,诸法实亦虚,非实亦非虚!涅槃际为真,世间际亦真,涅槃世无别,小异不可得!
是为毕竟空相。毕竟空,不遮生死业因缘,是故说往生。
问曰:若般若波罗蜜一相,所谓无相,云何与般若相应。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常值诸佛?答曰:般若波罗蜜摄一切法,譬如大海,以是故不应作难!
复次,汝自说般若波罗蜜一相无相,若无相云何有难?汝则无相中取相,是事不然。
复次,因般若波罗蜜故,行念佛三昧等诸善法,生值诸佛。
复次,行般若波罗蜜者,深入大悲;如慈父见子,为无所直物故死,父甚愍之,此儿但为虚诳故死!诸佛亦如是,知诸法毕竟空不可得,而众生不知;众生不知故,于空法中染著,著因缘故,堕大地狱。是故深入大悲,以大慈悲因缘故,得无量福德,得无量福德故,生值诸佛,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是菩萨从此死,彼间生,彼间死,复至彼间生;如是乃至得佛,终不离佛。譬如有福之人,从一大会至一大会。或有是间死,彼间生,于彼以五神通力故,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供养诸佛,度脱众生,是初菩萨。佛国者,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一佛土;诸佛神力,虽能普遍自在无碍,众生度者有局。诸佛现在者,佛现在其佛国土中者。第二菩萨无方便入初禅,乃至行六波罗蜜。无方便者,入初禅时,不念众生;住时起时,亦不念众生,但著禅味,不能与初禅和合行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慈悲心薄,故功德薄少;功德薄少故,为初禅果报所牵,生长寿天。
复次,不能以初禅福德,与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等无量无方便义。长寿天者,非有想非无想处,寿八万大劫。或有人言:一切无色定,通名长寿天;以无形不可化故,不任得道,常是凡夫处故。或说无想天,名为长寿,亦不任得道故。或说从初禅至四禅,除净居天,皆名长寿,以著味邪见,不能受道者。还生人间值佛者,以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或于禅中集诸福德。所以者何?彼间著味,善心难生故。如经中说:如佛问比丘:甲头土多?地上土多?诸比丘言:地土甚多,不可为喻!佛言:天上命终,还生人中者,如甲头土,堕地狱者,如地土。
问曰:钝根者,二十二根中何者是?答曰:有人言:慧根能观诸法,以久受著禅味故钝。有人言:信等五根,皆助成道法,以受报著味故钝。有人言:菩萨清净福德、智慧因缘故,十八根皆利,罪故则钝。眼等六根,如法华经说。命根不为老、病、贫、穷等所恼,安隐受乐,是为命根利。乐等五根了了觉知,故言利。
复次,受乐时知乐无常等过随逐,不生贪欲故利;余受亦如是。信根牢坚深固,难事能信,故言利。余亦应如是随相分别。男根净者,得阴藏相;不著细滑故,知欲为过,是为利。
复次,三善根利,故名为利;菩萨或时于三无漏根不证实际故利,与利相违故钝。
问曰:第三菩萨若能舍禅,云何言无方便?答曰:是菩萨命终时,入不善心,舍诸禅定方便。菩萨若入欲界系善心、若无记心而舍诸禅,入慈悲心,怜愍众生,作是念:所若随禅定生,不能广利益众生。生欲界者,有十处:四天下人,六欲天。三恶道,菩萨所不生。钝根者,如第二菩萨说。第四菩萨,入位得菩萨道,修三十七品,能住十八空,乃至大慈大悲,此名方便。上二菩萨,但有禅定,直行六波罗蜜,以是故无方便。第四菩萨,方便力故,不随禅定无量心生。所以者何?行四念处乃至大慈大悲故;命终时怜愍众生愿生他方现在佛国续与般若波罗蜜相应。所以者何?爱乐随顺般若波罗蜜故。
问曰:此是何等菩萨?答曰:佛自说[风+(拔-手)]陀劫中菩萨,或有非[风+(拔-手)]陀劫中菩萨,但取其大者。
问曰:云何名[风+(拔-手)]陀?云何名劫?答曰:如经说:有一比丘问佛言:世尊!几许名劫?佛告比丘:我虽能说,汝不能知,当以譬喻可解:有方百由旬城,溢满芥子,有长寿人过百岁,持一芥子去,芥子都尽,劫犹不儩。又如方百由旬石,有人百岁,持迦尸轻软毡衣一来拂之,石尽,劫犹不儩。时中最小者,六十念中之一念;大时名劫。劫有二种:一为大劫,二为小劫。大劫者,如上譬喻。劫欲尽时,众生自然心乐远离;乐远离故,除五盖,入初禅,是人离生喜乐。从是起已,举声大唱言:诸众生!甚可恶者是五欲,第一安隐者是初禅。众生闻是唱已,一切众生心,皆自然远离五欲,入于初禅。自然灭觉观,入第二禅,亦如是唱。或离二禅、三禅,亦如是。三恶道众生,自然得善心,命终皆生人中;若重罪者,生他方地狱,如泥犁品中说。是时三千大千世界,无一众生在者;尔时,二日出,乃至七日出,三千大千世界地,尽皆烧尽。如十八空中,广说劫生灭相。复有人言:四大中三大有所动作,故有三种劫。或时火劫起,烧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初禅四处;或时水劫起,漂坏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二禅八处;或时风劫起,吹坏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三禅十二住处,是名大劫。小劫亦三种:外三大发,世界灭;内三毒发,故众生灭,所谓饥饿、刀兵、疾病。复有人言:时节岁数,名为小劫,如法华经中说:舍利弗作佛时,正法住二十小劫,像法住二十小劫;佛从三昧起,于六十小劫中说法华经。是众小劫和合,名为大劫。劫簸,秦言分别时节。[风+(拔-手)]陀者,秦言善。有千万劫过去,空无有佛,是一劫中有千佛兴,诸净居天欢喜,故名为善劫。净居天何以知此劫当有千佛?前劫尽已,廓然都空;后有大水,水底涌出有千枚七宝光明莲华,是千佛之相;净居诸天,因是知有千佛。以是故,说是菩萨于此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入初禅乃至第四禅,入慈心乃至舍,入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以方便力不随禅生,还生欲界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成就众生故。」
﹝论﹞问曰:菩萨有二种:一者、随业生;二者、得法性身。为度众生故,种种变化身生三界,具佛功德,度脱众生;故二身之中,今是何者?答曰:是菩萨,是业因缘生身。所以者何?入诸禅方便力故,不随禅生。法身菩萨变化自在,则不大须方便。入禅方便义,先已说。
问曰:若不随禅定,何以生于欲界,不生他方清净世界?答曰:诸菩萨行各各不同;或有菩萨于禅转心,生他方佛国;菩萨回心生欲界,亦如是。
问曰:生他方佛国者,为是欲界非欲界?答曰:他方佛国,杂恶不净者,则名欲界。若清净者,则无三恶道、三毒,乃至无三毒之名,亦无二乘之名,亦无女人。一切人皆有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常照世间;一念之顷,作无量身,到无量如恒河沙等世界,度无量阿僧祇众生,还来本处。如是世界在地上,故不名色界;无欲故,不名欲界;有形色故,不名无色界。诸大菩萨福德清净业因缘故,别得清净世界,出于三界。或有以大慈大悲心怜愍众生故。生此欲界。
问曰:若命终时,舍此禅定,初何以求学?答曰:欲界心狂不定,为柔软摄心故入禅,命终时,为度众生起欲界心。
问曰:若生人中,何以故正生刹利等大家,不生余处?答曰:生刹利,为有势力;生婆罗门家,为有智慧;生居士家,为大富故,能利益众生。贫穷中自不能利,何能益人?生欲界天,次当说。
﹝经﹞「舍利弗!复有菩萨摩诃萨,入初禅乃至第四禅,入慈心乃至舍,入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以方便力故不随禅生;或生四天王天处,或生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于是中成就众生、亦净佛世界,常值诸佛。」
﹝论﹞是义同上,生天为异。
问曰:欲界诸天,情著五欲,难可化度,菩萨何以生彼,而不生人中?答曰:诸天著心虽大,菩萨方便力亦大。如说三十三天上,有须浮摩树林,天中圣天,厌舍五欲,在中止住,化度诸天。兜率天上,恒有一生补处,诸菩萨常得闻法。密迹金刚力士,亦在四天王天上,如是等教化诸天。
﹝经﹞「复次,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入初禅。此间命终,生梵天处,作大梵天王。从梵天处,游一佛国至一佛国,在所有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转*轮者,劝请令转。」
﹝论﹞问曰:若随初禅生,有何方便?答曰:虽生而不著味,念佛道,忆本愿,入慈心,念佛三昧,与禅和合,故名为方便。
问曰:何以故作梵王?答曰;菩萨集福德因缘大故,世世常为物主,乃至生鹿中,亦为其王。
复次,是菩萨本愿,欲请佛转*轮,不应作散天。或时此中三千大千世界无佛,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求觅初成佛未转*轮者。所以者何?梵天王法,常应劝请诸佛转*轮故。
﹝经﹞「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一生补处,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入初禅乃至第四禅,入慈心乃至舍,入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修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入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不随禅生,生有佛处,修梵行。若生兜率天上,随其寿终,具足善根,不失正念;以无数百千亿万诸天,围绕恭敬,来生此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问曰:是一生菩萨,在十住地,已具足诸功德,今何以修习诸行?答曰:心未入涅槃,要有所行,所谓四禅乃至三三昧。
复次,是菩萨于天人中,示行人法,修行求道。
复次,是菩萨虽在十住地,犹有烦恼习在;又于诸法犹有所不知,是故修行。
复次,是菩萨虽行深行,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等,犹未取证,今为证故,更修诸行。
复次,虽是大菩萨,于佛犹小;譬如大聚火,虽有所照,于日则不现。如放钵经中,弥勒菩萨语文殊尸利:如我后身复作佛,…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