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四▪P3

  ..续本文上一页不灭。

   复次,菩萨见诸佛法住,有多、有少;如迦叶佛法住七日;如释迦牟尼佛法住千岁。是故菩萨发是愿言:法虽有为,愿令相续不灭,如火得薪,相传不绝。

   复次,诸法实相,名为佛法;是实法相,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受不动,不著不依,无所有如涅槃相。法相如是,云何有灭?

   问曰:法相如是者,一切佛法,皆应不灭?答曰:如所言,诸法实相无有灭者。有人忆想分别,取诸法相,坏实法相,用二法说,是故有灭!实相法中,无有灭也。

   复次,般若波罗蜜无碍法,集无量功德故,随其本愿,法法相续,无有见其灭者。譬如仰射虚空,箭去极远,人虽不见,要必当堕。

   ﹝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闻我名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得如是等功德,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问曰:有人生值佛世,在佛法中,或堕地狱者。如提婆达、俱迦梨、诃多释子等,三不善法覆心,故堕地狱!此中云何言:去佛如恒河沙等世界,但闻佛名,便得道耶?答曰:上已说有二种佛:一者、法性生身佛;二者、随众生优劣现化佛。为法性生身佛,故说乃至闻名得度;为随众生现身佛,故说虽共佛住,随业因缘有堕地狱者。法性生身佛者,无事不济,无愿不满。所以者何?于无量阿僧祇劫,积集一切善本功德,一切智慧无碍具足,为众圣主,诸天及大菩萨,希能见者。譬如如意宝珠,难见难得,若有见者,所愿必果。如喜见药,其有见者,众患悉除。如转轮圣王,人有见者,无不富足。如释提桓因,有人见者,随愿悉得。如梵天主,众生依附,恐怖悉除。如人念观世音菩萨,悉脱危难。是事尚尔,何况诸佛法性生身!

   问曰:释迦文佛亦是法性生身分,无有异体;何以故佛在世时,有作五逆罪人,饥饿贼盗,如是等恶?答曰:释迦文佛本誓,我出恶世,欲以道法度脱众生,不为富贵世乐故出。若佛以力与之,则无事不能。又亦是众生福德力薄,罪垢深重,故不得随意度脱。又今佛但说清净涅槃,而众生讥论诽谤言:何以多畜弟子,化导人民,此亦是系缚法;但以涅槃法化,犹尚讥谤,何况杂以世乐!如提婆达,欲令足下有千辐相轮故,以铁作模,烧而烙之,烙已足坏,身恼大号。尔时,阿难闻已,涕泣白佛:我兄欲死,愿佛哀救!佛即伸手就摩其身,发至诚言:我看罗睺罗与提婆达等者,彼痛当灭!是时提婆达众痛即除,执手观之,知是佛手。便作是言:净饭王子,以此医术足自生活!佛告阿难:汝观提婆达不?用心如是,云何可度!若好世人,则无是咎。如是众生,若以世乐,不得度也。是事种种因缘,上已广说。以是故说:闻佛名有得道者,有不得者。

   复次,佛身无量阿僧祇,种种不同:有佛为众生说法,令得道者;有佛放无量光明,众生遇之而得道者;有以神通变化,指示其心而得道者;有佛但现色身而得道者;有佛遍身毛孔出众妙香,众生闻之而得道者;有佛以食与众生,令得道者;有佛,众生但念而得道者;有佛能以一切草木之声而作佛事,令众生得道者;有佛,众生闻名而得道者。为是佛故,说言:我作佛时,其闻名者,皆令得度。

   复次,闻名,不但以名便得道也;闻已修道,然后得度。如须达长者初闻佛名,内心惊喜;诣佛听法而能得道。又如贳夷罗婆罗门,从鸡泥耶结发梵志所,初闻佛名,心即惊喜;直诣佛所,闻法得道。是但说闻名,闻名为得道因缘,非得道也。

   问曰:此经言闻诸佛名,即时得道,不言闻名已修道乃得!答曰:今言即时,不言一心中,但言更无异事间之,故言即时。譬如经中说:修慈心时,即修七觉意。难者言:慈三昧有漏,是缘众生法,云何即时修七觉?答者言:从慈起已,即修七觉,更无余法,故言即时。即时有二种:一者、同时;二者、虽久更无异法,即是心而得修七觉,亦名即时。

   复次,有众生福德纯熟,结使心薄,应当得道;若闻佛名,即时得道。又复以佛威力故,闻即得度;譬如熟痈,若无治者,得小因缘而便自溃;亦如熟果,若无人取,微风因缘,便自堕落。譬如新净白毡,易为受色;为是人故说:若闻佛名,即时得道。譬如鬼神著人,闻仙人咒名,即时舍去。

   问曰:过如恒河沙等世界,谁传此名令彼得闻?答曰:佛以神力,举身毛孔放无量光明,一一光上皆有宝华,一一华上皆有坐佛,一一诸佛各说妙法以度众生,又说诸佛名字,以是故闻。如放光品中说。

   复次,诸大菩萨,以本愿欲至无佛法处,称扬佛名,如此品中说者,是故得闻。复有大功德人,从虚空中闻佛名号,如萨陀波仑菩萨;又有从诸天闻,或从树木音声中闻,或从梦中闻。

   复次,诸佛有不可思议力,或自往语,或以声告;又如菩萨作愿,誓度一切众生。以是故说:我成佛时,过如恒河沙等世界众生,闻我名皆得成佛。欲得是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问曰:上欲得诸功德及诸所愿,是诸事皆是众行和合所成,何以故但说当学般若波罗蜜?答曰:是经名般若波罗蜜,佛欲解说其事,是故品品中皆赞般若波罗蜜。

   复次,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三昧能摄持乱心,令智慧得成,而不能观诸法实相;般若波罗蜜,能遍观诸法分别实相,无事不达,无事不成,功德大故,名之为母。以是故,行者虽行六波罗蜜,及种种功德和合,能具众愿,而但说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如般若后品中说:若无般若波罗蜜,余五事不名波罗蜜;虽普修众行,亦不能满具诸愿。如种种画彩,若无胶者,亦不中用。众生从无始世界中来,虽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受世间果报已而复还尽。所以者何?离般若波罗蜜故。今以佛恩,以般若波罗蜜修行六事,故得名波罗蜜,成就佛道,使佛佛相续而无穷尽。

   复次,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普观诸法皆空,空亦复空;灭诸观,得无碍般若波罗蜜。以大悲方便力,还起诸功德业;此清净业因缘故,无愿不得。余功德离般若波罗蜜,无有无碍智慧,云何言欲得诸愿,当学檀波罗蜜等!

   复次,又以五波罗蜜离般若,不得波罗蜜名字。五波罗蜜如盲,般若波罗蜜如眼;五波罗蜜如坏瓶盛水,般若波罗蜜如成熟瓶;五波罗蜜如鸟无两翼,般若波罗蜜如有翼之鸟。如是等种种因缘故,般若波罗蜜能成大事。以是故言:欲得诸功德及愿,当学般若波罗蜜。(已上释序品讫)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