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名识相。缘相者,眼识及眼识相应诸法能缘色,耳识及耳识相应诸法能缘声,鼻识及鼻识相应诸法能缘香,舌识及舌识相应诸法能缘味,身识及身识相应诸法能缘触,意识及意识相应诸法能缘法。能缘眼、能缘色、能缘眼识;能缘耳、能缘声、能缘耳识;能缘鼻、能缘香、能缘鼻识;能缘舌、能缘味、能缘舌识;能缘身、能缘触、能缘身识;能缘意、能缘法、能缘意识:是名缘相。增上相者,一切有为法,各各增上。无为法亦于有为法有增上,是名增上相。因果相者,一切法各各为因,各各为果,是名因果相。总相、别相者,一切法中,各各为总相、别相。如马是总相,白是别相;如人是总相,若失一耳,则是别相。如是各各展转,皆有总相、别相,是为总相、别相。依相者,诸法各共相依止,如草木山河依止于地,地依止水,是一切各各相依,是名依止相。如是等一法门相,摄一切法。
复次,二法门摄一切法,所谓色、无色法,可见、不可见法,有对、无对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内法、外法,观法、缘法,有法、无法,如是等种种二法门相。三、四、五、六,乃至无量法门相,摄一切法。是诸法皆空,如上说。
问曰:若皆空者,何以说一切法种种名字?答曰:凡夫人于空法中,无明颠倒取相,故生爱等诸烦恼,因烦恼故起种种业,起种种业故入种种道,入种种道故受种种身,受种种身故受种种苦乐。如蚕出丝无所因,自从已出而自缠裹,受烧煮苦。圣人清净智慧力故,分别一切法本末皆空;欲度众生故说其著处,所谓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汝但以无明故,而生五众等自作自著!若圣人但说空者,不能得道,以无所因、无所厌故。
问曰:汝言一切法空,是事不然!何以故?一切法各各自相摄故。如地坚相,水湿相,火热相,风动相,心为识相,慧为知相;如是一切法,各自住其相,云何言空?答曰:性空,自相空中已破,今当更说。相不定故不应是相,如酥、蜜、胶、蜡等,皆是地相,与火合故,自舍其相,转成湿相;金、银、铜、铁与火合故,亦自舍其相,变为水相;如水得寒成冰,转为地相;如人醉睡,入无心定,冻冰中鱼,皆无心识,舍其心相,无所觉知;如慧为知相,入诸法实相,则无所觉知,自舍知相。是故诸法无有定相。
复次,若谓诸法定相,是亦不然!所以者何?如未来法相,不应来至现在,若至现在,则舍未来相;若不舍未来相入现在者,未来则是现在,为无未来果报;若现在入过去,则舍现在相;若不舍现在相入过去,过去则是现在。如是等过,则知诸法无有定相。
复次,若谓有为法,定有三相:生,住,灭;无为法亦有三相:不生,不住,不灭。汝以未来世中,非智缘灭法,是有为法而无有为相。若汝谓以非智缘尽是灭相,是亦不然!所以者何?无常尽,是名灭相,非以非智缘灭故名为灭相。如是等种种,无有定相,若有定相而不空者,是事不然!
问曰:应实有法不空,所以者何?凡夫、圣人所知各异,凡夫所知是虚妄,圣人所知是实。依实圣智故舍虚妄法,不可依虚妄舍虚妄!答曰:为破凡夫所知,故名为圣智;若无凡夫法,则无圣法;如无病则无药。是故经言:离凡夫法更无圣法,凡夫法性即是圣法。
复次,圣人于诸法不取相亦不著,是故圣法为真实;凡夫于诸法取相亦著,故以凡夫人法为虚妄。圣人虽用而不取相,不取相故则无定相,如是不应为难!于凡夫地著法分别,是圣法,是凡夫法;若于贤圣地,则无所分别;为断众生病,故言是虚、是实。如说:佛语非虚非实,非缚非解,不一不异,是故无所分别,清净如虚空。
复次,若法不悉空,不应说不戏论为智人相!亦不应说不受不著,无所依止,空、无相、无作名为真法!
问曰:若一切法空,即亦是实,云何言无实?答曰:若一切法空,假令有法,已入一切法中破;若无法,不应致难!
问曰:若一切法空是实,佛三藏中,何以多说无常、苦、空、无我法?如经说:佛告诸比丘!为汝说法,名为第一义空。何等是第一义空?眼生无所从来,灭亦无所去,但有业有业果报,作者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中若说生无所从来,灭亦无所去,是常法不可得故无常;但有业及业果报,而作者不可得,是为声闻法中第一义空,云何言一切法空?答曰:我,是一切诸烦恼根本,先著五众为我,然后著外物为我所;我所缚故而生贪恚,贪恚因缘故起诸业。如佛说无作者,则破一切法中我;若说眼无所从来,灭亦无所去,则说眼无常,若无常即是苦,苦即是非我、我所。我、我所无故,于一切法中心无所著,心无所著故,则不生结使,不生结使,何用说空!以是故,三藏中,多说无常、苦、空、无我,不多说一切法空。
复次,众生虽闻佛说无常、苦、无我,而戏论诸法,为是人故说诸法空;若无我亦无我所,若无我无我所,是即入空义。
问曰:佛何以说有业有果报?若有业有果报,是则不空!答曰:佛说法有二种:一者、无我;二者、无法。为著见神有常者,故为说无作者;为著断灭见者,故为说有业有业果报。若人闻说无作者,转堕断灭见中,为说有业有业果报。此五众能起业而不至后世,此五众因缘,生五众受业果报相续,故说受业果报。如母子身虽异,而因缘相续故,如母服药,儿病则瘥。如是今世后世五众虽异,而罪福业因缘相续故,从今世五众因缘,受后世五众果报。
复次,有人求诸法相著一法,若有若无,若常若无常等;以著法故,自法生爱,他法生恚,而起恶业;为是人故说诸法空,诸法空则无有法。所以者何?所可爱法能生结使,能生结使,则是无明因缘,若生无明,云何是实?是为法空。
复次,众生有二种:一者、著世间;二者、求出世间。求出世间,有上、中、下。上者利根,大心求佛道;中者中根,求辟支佛道;下者钝根,求声闻道。为求佛道者,说六波罗蜜及法空;为求辟支佛者,说十二因缘及独行法;为求声闻者,说众生空及四真谛法。声闻畏恶生死,闻众生空,及四真谛,无常、苦、空、无我,不戏论诸法。如围中有鹿,既被毒箭,一向求脱,更无他念。辟支佛虽厌老、病、死,犹能少观甚深因缘,亦能少度众生。譬如犀在围中,虽被毒箭,犹能顾恋其子。菩萨虽厌老、病、死,能观诸法实相,究尽深入十二因缘,通达法空,入无量法性。譬如白香象王在猎围中,虽被箭射,顾视猎者心无所畏,及将营从安步而去。以是故,三藏中不多说法空。或有利根梵志,求诸法实相,不厌老、病、死,著种种法相,为是故说法空。所谓先尼梵志,不说五众即是实,亦不说离五众是实。复有强论梵志,佛答:我法中不受有无,汝何所论有无?是戏论法,结使生处。及杂阿含中大空经说二种空:众生空,法空。罗陀经中说:色众破裂分散,令无所有。筏喻经中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波罗延经利众经中说:智者于一切法不受不著,若受著法则生戏论,若无所依止则无所论。诸得道圣人于诸法无取无舍,若无取舍,能离一切诸见。如是等三藏中处处说法空,是名为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者,有人言:于众、界、入中,我法、常法、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有人言:诸因缘中求法不可得,如五指中拳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有人言:一切法及因缘,毕竟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
问曰:何以故名不可得空?为智力少故不可得,为实无故不可得?答曰:诸法实无故不可得,非智力少也。
问曰:若尔者,与毕竟空、自相空无异,今何以故更说不可得空?答曰:若人闻上诸空都无所有,心怀怖畏生疑,今说所以空因缘,以求索不可得故,为说不可得空。断是疑怖故,佛说不可得空。所以者何?佛言:我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及十方佛,于诸法中求实不可得,是名不可得空。
问曰:何事不可得?答曰:一切法乃至无余涅槃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
复次,行者得是不可得空,不得三毒、四流、四缚、五盖、六爱、七使、八邪、九结、十恶,诸弊恶垢缚等都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
问曰:若尔者,行是不可得空,得何等法?答曰:得戒、定、慧,得四沙门果、五根、五无学众,六舍法、七觉分、八圣道分、九次第定、十无学法,得如是等,是声闻法。若得般若波罗蜜,则具足六波罗蜜,及十地诸功德。
问曰:上言一切法乃至涅槃不可得,今何以言得戒、定、慧,乃至十地诸功德法?答曰:是法虽得,皆趣不可得空:无受著故,是名不可得;为无为法故,名不可得;圣谛故名不可得;第一义谛故名不可得。圣人虽得诸功德,入无余涅槃故,不以为得;凡夫人以为大得。如师子虽有所作,不自以为奇,余众生见以为希有。圣人虽有所得而不以为得,是名为不可得空。
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者,无法空者,有人言:无法、名法已灭,是灭无故,名无法空。有法空者,诸法因缘和合生,故有法,有法无故,名有法空。无法有法空者,取无法有法相不可得,是为无法有法空。
复次,观无法有法空,故名无法有法空。
复次,行者观诸法:生、灭,若有门、若无门,生门生喜,灭门生忧。行者观生法空则灭喜心,观灭法空则灭忧心。所以者何?生无所得,灭无所失,除世间贪忧故,是名无法有法空。
复次,十八空中,初三品空,破一切法;后三空,亦破一切法。有法空,破一切法生时、住时;无法空,破一切法灭时;无法有法空,生、灭一时俱破。
复次,有人言:过去、未来、法空,是名无法空;现在、及无为法空,是名有法空。何以故?过去法灭失、变异归无;未来法因缘未和合,未生、未有,未出、未起,以是故名无法。观知现在法及无为法现有,是名有法。是二俱空,故名为无法有法空。
复次,有人言:无为法无生、住、灭,是名无法;有为法生、住、灭,是名有法。如是等空,名为无法有法空。是为菩萨欲住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当学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