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七
释初品中大慈大悲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大慈、大悲者,四无量心中已分别,今当更略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譬如有人,诸子系在牢狱,当受大辟。其父慈恻。以若干方便,令得免苦,是大悲;得离苦已,以五所欲给与诸子,是大慈。如是等种种差别。
问曰:大慈、大悲如是,何等是小慈、小悲,因此小而名为大?答曰:四无量心中慈、悲名为小;此中十八不共法次第说大慈、悲,名为大。
复次,诸佛心中慈、悲名为大,余人心中名为小。
问曰:若尔者,何以言菩萨行大慈、大悲?答曰:菩萨大慈者,于佛为小,于二乘为大,此是假名为大;佛大慈、大悲真实最大。
复次,小慈,但心念与众生乐,实无乐事;小悲,名观众生种种身苦心苦,怜愍而已,不能令脱。大慈者,念令众生得乐,亦与乐事;大悲,怜愍众生苦,亦能令脱苦。
复次,凡夫人、声闻、辟支佛、菩萨慈悲,名为小,诸佛慈悲乃名为大。
复次,大慈,从大人心中生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法中出,能破三恶道大苦,能与三种大乐:天乐,人乐,涅槃乐。
复次,是大慈遍满十方三世众生,乃至[虫+昆]虫,慈彻骨髓,心不舍离。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堕三恶道,若人一一皆代受其苦,得脱苦已,以五所欲乐、禅定乐、世间最上乐,自恣与之皆令满足;比佛慈悲,千万分中不及一分。何以故?世间乐欺诳不实,不离生死故。
问曰: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说慈、悲为大?答曰:佛所有功德法,应皆大故。
问曰:若尔者,何以但说慈、悲为大?答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若无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
复次,得佛道时,成就无量甚深禅定、解脱诸三昧,生清净乐,弃舍不受;入聚落城邑中,种种譬喻、因缘说法;变现其身,无量音声,将迎一切,忍诸众生骂詈诽谤,乃至自作妓乐,皆是大慈、大悲力。
复次,大慈、大悲:大名非佛所作,众生名之;譬如师子大力,不自言力大,皆是众兽名之。众生闻佛种种妙法,知佛为祐利众生故,于无量阿僧祇劫难行能行;众生闻见是事,而名此法为大慈、大悲。譬如一人,有二亲友,以罪事因缘故,系之囹圄。一人供给所须,一人代死;众人言,能代死者,是为大慈悲。佛亦如是,世世为一切众生故,以头目髓脑布施,尽为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闻见是事,即共名之为大慈、大悲。如尸鞞王,为救鸽故,尽以身肉代之,犹不与鸽等,复以手攀秤,欲以身代之,是时地为六种震动,海水波荡,诸天香华供养于王。众生称言:为一小鸟所感乃尔,真是大慈、大悲!佛因众生所名,故言大慈、大悲。如是等无量本生经中悉应广说。
问曰:禅定等诸余功德,人不知故,不名为大;智慧说法等,能令人得道,何以不称言大?答曰:佛智慧所能,无有遍知者;大慈、大悲故,世世不惜身命,舍禅定乐,救护众生,人皆知之。于佛智慧,可比类知,不能了了知;慈悲心眼见、耳闻,处处变化大师子吼,是故可知。
复次,佛智慧细妙,诸菩萨、舍利弗等尚不能知,何况余人!慈悲相可眼见、耳闻故,人能信受;智慧深妙,不可测知。
复次,是大慈、大悲,一切众生所爱乐;譬如美药,人所乐服;智慧如服苦药,人多不乐;人多乐故,称慈悲为大。
复次,智慧者得道人乃能信受;大慈悲相,一切杂类皆能生信;如见像,若闻说,皆能信受,多所饶益故,名为大慈、大悲。
复次,大智慧名舍相,远离相;大慈悲为怜愍利益相;是怜愍利益法,一切众生所爱乐;以是故名为大。是大慈、大悲,如持心经中说:大慈、大悲有三十二种,于众生中行。是大慈、大悲摄相缘,如四无量心说。
复次,佛大慈悲等功德,不应一切如迦旃延法中分别求其相。上诸论议师,虽用迦旃延法分别显示,不应尽信受。所以者何?迦旃延说大慈悲,一切智慧,是有漏法,系法,世间法,是事不尔。何以故?大慈悲名为一切佛法之根本,云何言是有漏法、系法、世间法?
问曰:大慈悲虽是佛法根本,故是有漏;如淤泥中生莲华,不得言泥亦应妙;大慈悲亦如是,虽是佛法根本,不应是无漏!答曰:菩萨未得佛时大慈悲,若言有漏,其失犹可;今佛得无碍解脱智故,一切诸法皆清净,一切烦恼及习尽。声闻、辟支佛,不得无碍解脱智,烦恼习不尽,处处中疑不断故,心应有漏;诸佛无是事,何以故说佛大慈悲应是有漏!
问曰:我不敢不敬佛,以慈悲心为众生,故生,应是有漏。答曰:诸佛力势不可思议,诸声闻、辟支佛,不能离众生想而生慈悲;诸佛能离众生想而生慈悲。所以者何?如诸阿罗汉、辟支佛,十方众生相不可得,而取众生相生慈悲;今诸佛十方求众生不可得,亦不取众生相而能生慈悲。如无尽意经中说,有三种慈悲:众生缘、法缘、无缘。
复次,一切众生中,唯佛尽行不诳法;若佛于众生中取相而行慈悲心,不名行不诳法。何以故?众生毕竟不可得故。声闻、辟支佛,不名为尽行不诳法;故声闻、辟支佛,于众生、于法,若取相,若不取相,不应难,不悉行不诳法故。一切智能断一切诸漏,能从一切有漏法中出,能作无漏因缘,是法云何自是有漏!
问曰:无漏智各各有所缘,无有能悉缘一切法者;唯有世俗智能缘一切法。以是故,说一切智是有漏相。答曰:汝法中有是说,非佛法中所说。如人自持斗入市,不与官斗相应,无人用者;汝亦如是,自用汝法,不与佛法相应,无人用者。无漏智慧,何以故不能缘一切法?有漏智是假名虚诳,势力少故,不应真实缘一切法,汝法中自说能缘一切法!
复次,是声闻法中十智,摩诃衍法中有十一智,名为如实智。是十智入是如实智中,都为一智,所谓无漏智。如十方水入大海水中,都为一味。是大慈、大悲,佛三昧王三昧、师子游戏三昧所摄。如是略说大慈、大悲义。
﹝经﹞「菩萨摩诃萨欲得道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上十七字石本缺)菩萨摩诃萨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论﹞道名一道,一向趣涅槃,于善法中一心不放逸,道随身心念。道复有二道:恶道、善道;世间道、出世间道;定道、慧道;有漏道、无漏道;见道、修道;学道、无学道;信行道、法行道;向道、果道;无碍道、解脱道;信解道、见得道;慧解脱道、俱解脱道。如是无量二道门。复有三道: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三种地狱:热地狱,寒地狱,黑闇地狱。三种畜生道:地行,水行,空行。三种鬼道:饿鬼,食不净鬼,神鬼。三种善道:人道,天道,涅槃道。人有三种:作罪者,作福者,求涅槃者。复有三种人:受欲行恶者,受欲不行恶者,不受欲不行恶者。天有三种:欲天,色天,无色天。涅槃道有三种:声闻道,辟支佛道,佛道。声闻道有三种:学道,无学道,非学非无学道。辟支佛道,亦如是。佛道有三种:波罗蜜道,方便道,净世界道。佛复有三道:初发意道,行诸善道,成就众生道。复有三道:戒道,定道,慧道。如是等无量三道门。复有四种道:凡夫道,声闻道,辟支佛道,佛道。复有四种道:声闻道,辟支佛道,菩萨道,佛道。声闻道有四种:苦道,集道,灭道,道道。复有四沙门果道。复有四种道:观身实相道,观受、心、法实相道。复有四种道:为断未生恶不善令不生道,为断生恶令疾灭道,为未生善法令生道,为已生善法令增长道。复有四种道:欲增上道,精进增上道,心增上道,慧增上道。复有四圣种道:不择衣、食、卧具、
医药,乐断苦修定。复有四行道:苦难道,苦易道,乐难道,乐易道。复有四修道:一、为今世乐修道,二、生死智修道,三、为漏尽故修道,四、分别慧修道。复有四天道,所谓四禅。复有四种道:天道,梵道,圣道,佛道。如是等无量四道门。复有五种道:地狱道,畜生、饿鬼、人、天道。复有五无学众道:无学戒众道,乃至无学解脱知见众道。复有五种净居天道;复有五欲天道。复有五如法语道;复有五非法语道。复有五道:凡夫道,声闻道,辟支佛道,菩萨道,佛道。复有五道:分别色法道,分别心法道,分别心数道,分别心不相应行道,分别无为法道。复有五种道:苦谛所断道,集谛所断道,灭谛所断道,道谛所断道,思惟所断道。如是等无量五法道门。复有六种道:地狱道,畜生、饿鬼、人、天、阿修罗道。复有舍六尘道;复有六和合(旧云六种)道;六神通道;六种阿罗汉道;六地修道;六定道;六波罗蜜道;一一波罗蜜各各有六道。如是等无量六道门。复有七道:七觉意道;七地无漏道;七想定道;七净道;七善人道;七财富道;七法福道;七助定道。如是等无量七道门。复有八道:八正道;八解脱道;八背舍道。如是等无量八道门。复有九道:九次第道;九地无漏道;九见断道;九阿罗汉道;九菩萨道:所谓六波罗蜜、方便、成就众生、净佛世界。如是等无量九道门。复有十道:所谓十无学道;十想道;十智道;十一切处道;十不善道;十善道。乃至一百六十二道。如是等无量道门。知是诸道,尽知、遍知,是为道种慧。
问曰:般若波罗蜜是菩萨第一道,一相,所谓无相,何以说是种种道?答曰:是道皆入一道中,所谓诸法实相,初学有种种别,后皆同一,无有差别。譬如劫尽烧时,一切所有,皆同虚空。
复次,为引导众生故,菩萨分别说是种种…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