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智度论卷第十五

  大智度论卷第十五

   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之余

   云何名法忍?忍诸恭敬、供养众生,及诸嗔恼、淫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养、恭敬法,及嗔恼、淫欲法,是为法忍。

   复次,法忍者,于内六情不著,于外六尘不受,能于此二不作分别。何以故?内相如外,外相如内,二相俱不可得故;一相故,因缘合故,其实空故,一切法相常清净故,如真际法性相故,不二入故,虽无二亦不一。如是观诸法,心信不转;是名法忍。如毗摩罗诘经中,法作菩萨说:生、灭为二;不生、不灭是不二入法门。乃至文殊师利说:无闻、无见,一切心灭,无说、无语,是不二入法门。毗摩罗诘默然无言,诸菩萨赞言:善哉!善哉!是真不二入法门。

   复次,一切法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诸法。菩萨于众生中忍,如先说;今说法中忍。法有二种:心法,非心法。非心法中有内、有外:外有寒热、风雨等;内有饥渴、老病死等。如是等种种,名为非心法。心法中有二种:一者、嗔恚、忧愁、疑等;二者、淫欲、憍慢等。是二名为心法。菩萨于此二法,能忍不动,是名法忍。

   问曰:于众生中若嗔恼害命得罪,怜愍得福;寒热、风雨,无有增损,云何而忍?答曰:虽无增损,自生恼乱忧苦,害菩萨道,以是故应当忍。

   复次,非但杀恼众生故得罪,为恶心作因缘故有罪。所以者何?虽杀众生而无记心,是便无罪;慈念众生,虽无所与而大得福;寒热、风雨,虽无增损,然以能生恶意故得罪。以是故,应当忍。

   复次,菩萨自知宿罪因缘,生此苦处,此我自作,我应自受。如是思惟,是故能忍。

   复次,菩萨思惟国土有二种:有净,有不净。菩萨若生不净国中,受此辛苦、饥寒众恼,自发净愿:我成佛时,国中无此众苦;此虽不净,乃是我利。

   复次,菩萨思惟:世间八法,贤圣所不能免,何况于我?以是故,应当忍。

   复次,菩萨思惟:知此人身无牢无强,为老、病、死所逐;虽复天身清净,无老、无病,耽著天乐,譬如醉人,不得修行道福,出家离欲。以是故,于此人身自忍修福,利益众生。

   复次,菩萨思惟:我受此四大、五众身,应有种种苦分,无有受身而不苦者;富贵、贫贱,出家、在家,愚智、明暗,无得免者。何以故?富贵之人,常有怖畏,守护财物,譬如肥羊,早就屠机;如乌衔肉,众乌逐之。贫贱之人,有饥、寒之苦。出家之人,今世虽苦;后世受福得道。在家之人,今世虽乐;后世受苦。愚人先求今世乐;无常对至,后则受苦。智人先思惟无常苦;后则受乐。如是等受身之人,无不有苦,是故菩萨应当行忍。

   复次,菩萨思惟:一切世间皆苦,我当云何于中而欲求乐?

   复次,菩萨思惟:我于无量劫中常受众苦,无所利益,未曾为法;今日为众生求佛道,虽受此苦,当得大利。是故外、内诸苦,悉当忍受。

   复次,菩萨大心誓愿:若阿鼻泥犁苦,我当忍之,何况小苦而不能忍?若小苦不忍,何能忍大?如是种种外法中忍,名曰法忍。

   问曰:云何内心法中能忍?答曰:菩萨思惟:我虽未得道,诸结未断,若当不忍,与凡人不异,非为菩萨。复自思惟:若我得道,断诸结使,则无法可忍。

   复次,饥渴、寒热,是外魔军;结使、烦恼,是内魔贼,当破此二军以成佛道;若不尔者,佛道不成。如说佛苦行六年,魔王来言:刹利贵人,汝千分生中正有一分活耳!速起还国,布施修福,可得今世、后世,人中、天上之乐;道不可得,汝唐勤苦;汝若不受软言,守迷不起,我当将大军众来击破汝!菩萨言:我今当破汝大力内军,何况外军?魔言:何等是我内军?答曰:

   欲是汝初军,忧愁为第二,饥渴第三军,渴爱为第四,

   睡眠第五军,怖畏为第六,疑悔第七军,嗔恚为第八,

   利养虚称九,自高憍慢十。如是等军众,厌没出家人,

   我以禅智力,破汝此诸军。得成佛道已,度脱一切人!

   菩萨于此诸军虽未能破,著忍辱铠,捉智慧剑,执禅定盾,遮诸烦恼箭,是名内忍。

   复次,菩萨于诸烦恼中,应当修忍,不应断结。何以故?若断结者,所失甚多,堕阿罗汉道中,与根败无异。是故遮而不断,以修忍辱,不随结使。

   问曰:云何结使未断而能不随?答曰:正思惟故,虽有烦恼而能不随。

   复次,思惟观空、无常相故,虽有妙好五欲,不生诸结。譬如国王有一大臣,自覆藏罪,人所不知。王言:取无脂肥羊来,汝若不得者,当与汝罪。大臣有智,系一大羊,以草榖好养;日以三狼而畏怖之,羊虽得养,肥而无脂。牵羊与王,王遣人杀之,肥而无脂。王问:云何得尔?答以上事。菩萨亦如是,见无常、苦、空狼,令诸结使脂消,诸功德肉肥。

   复次,菩萨功德福报无量故,其心柔软,诸结使薄,易修忍辱。譬如师子王,在林中吼,有人见之,叩头求请,则放令去;虎豹小物,不能尔也。何以故?师子王贵兽,有智分别故;虎豹贱虫,不知分别故。又如坏军,得值大将则活;遇小兵则死。

   复次,菩萨智慧力,观嗔恚有种种诸恶,观忍辱有种种功德,是故能忍结使。

   复次,菩萨心有智力,能断结使,为众生故久住世间;知结使是贼,是故忍而不随。菩萨系此结贼,不令纵逸而行功德;譬如有贼,以因缘故不杀,坚闭一处而自修事业。

   复次,菩萨实知诸法相故,不以诸结使为恶,不以功德为妙;是故于结不嗔,功德不爱。以此智力故,能修忍辱。如偈说:

   菩萨断除诸不善,乃至极微灭无余;大功德福无有量,所造事业无不办。

   菩萨大智慧力故,于诸结使不能恼;是故能知诸法相,生死涅槃一无二。

   如是种种因缘,虽未得道,于诸烦恼法中能忍,是名法忍。

   复次,菩萨于一切法,知一相无二;一切法可识相法,故言一。眼识识色,乃至意识识法,是可识相法,故言一。

   复次,一切法可知相,故言一。苦法智、苦比智,知苦谛;集法智、集比智,知集谛;灭法智、灭比智,知灭谛;道法智、道比智,知道谛。及善世智,亦知苦、集、灭、道,虚空非智缘灭,是可知相法,故言一。

   复次,一切法可缘相,故言一。眼识及眼识相应法缘色;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亦如是;意识及意识相应法,亦缘眼、亦缘色、亦缘眼识,乃至缘意、缘法、缘意识。一切法可缘相,故言一。

   复次,一切法各皆一,一复有一名为二,三一名为三,如是乃至千万,皆是一而假名为千万。

   复次,一切法中有相,故言一;一相故,名为一。一切物名为法;法相故名为一。如是等无量一门,破异相,不著一,是名法忍。

   复次,菩萨观一切法为二。何等二?二名内、外相。内、外相故,内非外相,外非内相。

   复次,一切法有、无相故为二。空、不空,常、非常,我、非我,色、非色,可见、不可见,有对、非有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心法、非心法,心数法、非心数法,心相应法、非心相应法。如是无量二门,破一不著二,是名为法忍。

   复次,菩萨观一切法为三,何等为三?下、中、上;善、不善、无记;有、无、非有非无;见谛断、思惟断、无断;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报、有报、非报非有报。如是无量三门,破一不著异,是名为法忍。

   复次,菩萨虽未得无漏道,结使未断,能信无漏圣法,及三种法印:一者、一切有为生法无常等印;二者、一切法无我印;三者、涅槃实法印。得道贤圣人,自得自知;菩萨虽未得道,能信能受,是名法忍。

   复次,于十四难不答法中,有常、无常等,观察无碍,不失中道,是法能忍,是为法忍。如一比丘:于此十四难思惟观察,不能通达,心不能忍。持衣钵至佛所,白佛言:佛能为我解十四难,使我意了者,当作弟子;若不能解,我当更求余道!佛告:痴人!汝本共我要誓,若答十四难,汝作我弟子耶?比丘言:不也!佛言:汝痴人今何以言,若不答我,不作弟子?我为老、病,死人说法济度;此十四难是斗诤法,于法无益,但是戏论,何用问为?若为汝答,汝心不了,至死不解,不能得脱生、老、病、死。譬如有人身被毒箭,亲属呼医,欲为出箭涂药。便言未可出箭,我先当知汝姓字、亲里,父母、年岁;次欲知箭出在何山,何木、何羽,作箭镞者为是何人,是何等铁;复欲知弓何山木,何虫角;复欲知药是何处生,是何种名;如是等事,尽了了知之,然后听汝出箭涂药。佛问比丘此人可得知此众事,然后出箭不?比丘言:不可得知!若待尽知,此则已死。佛言:汝亦如是!为邪见箭爱毒涂,已入汝心,欲拔此箭作我弟子。而不欲出箭,方欲求尽世间常、无常,边、无边等,求之未得,则失慧命,与畜生同死,自投黑暗!比丘惭愧,深识佛语。即得阿罗汉道。

   复次,菩萨欲作一切智人,应推求一切法,知其实相;于十四难中不滞、不碍,知其是心重病,能出、能忍,是名法忍。

   复次,佛法甚深,清净微妙,演畅种种无量法门,能一心信受,不疑、不悔,是名法忍。如佛所言:诸法虽空,亦不断,亦不灭;诸法因缘相续生,亦非常;诸法虽无神,亦不失罪福。心一念顷,身诸法、诸根、诸慧,转灭不停,不至后念;新新生灭,亦不失无量世中因缘业。诸众、界、入中皆空无神,而众生轮转五道中受生死。如是等种种甚深微妙法,虽未得佛道,能信受不疑、不悔,是为法忍。

   复次,阿罗汉、辟支佛,畏恶生死,早求入涅槃;菩萨未得成佛,而欲求一切智,怜愍众生,欲了了分别知诸法实相,是中能忍,是名法忍。

   问曰:云何观诸法得实相?答曰:观知诸法无有瑕隙,不可破、不可坏;是为实相。

   问曰:一切语,皆可答、可破、可坏,云何言不可破坏是为实相?答曰:以诸法不可破故,佛法中一切言语道过,心行…

《大智度论卷第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