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智度论卷第十一▪P2

  ..续本文上一页可见法、不可见法;有对法、无对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心相应、心不相应;业相应、业不相应;(心法中除思余尽相应业即是思故除)近法、远法等,如是种种二法,摄一切法。(现在及无为是为近法未来过去是名远法)

   复次,三种法摄一切法:善、不善、无记;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见谛断、思惟断、不断。复有三种法:五众、十二入、十八界,持如是等种种三法,摄一切法复有四种法:过去、未来、现在法,非过去未来现在法;欲界系法,色界系法,无色界系法,不系法;从善因法、从不善因法、从无记因法、从非善非不善无记因法;缘缘法、缘不缘法、缘缘不缘法、非缘缘非缘不缘法。如是等四种法,摄一切法。有五种法:色、心、心相应、心不相应、无为法。如是等种种五法,摄一切法。有六种法:见苦断法、见集、尽、道断法、思惟断法、不断法。如是等种种六法,乃至无量法摄一切法,是为一切法。

   问曰:诸法甚深微妙不可思议,一切众生尚不能得知,何况一人欲尽知一切法?譬如有人欲量大地,及数大海水渧,欲称须弥山,欲知虚空边际,如是等皆不可知,云何欲以一切种知一切法?答曰:愚痴闇蔽甚大苦,智慧光明最为乐!一切众生皆不用苦,但欲求乐。是故菩萨求一切第一大智慧,观一切种,欲知一切法。是菩萨发大心,普为一切众生求大智慧,是故欲知一切种一切法。如医为一人、二人,用一种、二种药则足;若欲治一切众生病者,当须一切种药。菩萨亦如是,欲度一切众生故,欲知一切种一切法。如诸法甚深微妙无量,菩萨智慧亦甚深微妙无量,先答破一切智人中已广说,如函大盖亦大。

   复次,若不以理求一切法,则不可得,若以理求之,则无不得。譬如钻火以木,则火可得,析薪求火,火不可得。如大地有边际,非一切智人,无大神力,则不能知;若神通力大,则知三千大千世界地边际。今此大地在金刚上,三千大千世界四边则虚空,如是名地边。欲称须弥山,亦如是。欲量虚空,非不能量,虚空无法,故不可量。

   ﹝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欲以一切种知一切法,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论﹞问曰:佛欲说般若波罗蜜故,种种现神变,现已应即说,何以故令舍利弗问而后说?答曰:问而后答,佛法应尔。

   复次,舍利弗知般若波罗蜜甚深,微妙无相之法,难解难知。自以智力种种思惟,若观诸法无常,是般若波罗蜜耶?不是耶?不能自了,以是故问。

   复次,舍利弗非一切智,于佛智慧中譬如小儿。如说阿婆檀那经中:佛在祇洹住,晡时经行,舍利弗从佛经行。是时,有鹰逐鸽,鸽飞来佛边住,佛经行过之,影覆鸽上,鸽身安隐,怖畏即除,不复作声。后舍利弗影到,鸽便作声,颤怖如初。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俱无三毒,以何因缘,佛影覆鸽,鸽便无声,不复恐怖?我影覆上,鸽便作声,颤栗如初?佛言:汝三毒习气未尽,以是故,汝影覆时恐怖不除。汝观此鸽宿世因缘,几世作鸽?舍利弗即时入宿命智三昧,观见此鸽从鸽中来,如是一、二、三世,乃至八万大劫,常作鸽身;过是已往,不能复见。舍利弗从三昧起,白佛言:是鸽八万大劫中,常作鸽身;过是已前,不能复知。佛言:汝若不能尽知过去世,试观未来世,此鸽何时当脱?舍利弗即入愿智三昧,观见此鸽,一、二、三世,乃至八万大劫,未脱鸽身;过是已往,亦不能知。从三昧起白佛言:我见此鸽从一世、二世、乃至八万大劫,未免鸽身;过此已往,不复能知!我不知过去、未来齐限,不审此鸽何时当脱?佛告舍利弗:此鸽除诸声闻、辟支佛所知齐限,复于恒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鸽身,罪讫得出。轮转五道中,后得为人,经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时有佛,度无量阿僧祇众生,然后入无余涅槃。遗法在世,是人作五戒优婆塞,从比丘闻赞佛功德,于是初发心,愿欲作佛。然后于三阿僧祇劫,行六波罗蜜,十地具足,得作佛,度无量众生已而入涅槃。是时,舍利弗向佛忏悔,白佛言:我于一鸟,尚不能知其本末,何况诸法?我若知佛智慧如是者,为佛智慧故,宁入阿鼻地狱受无量劫苦,不以为难。如是等,于诸法中不了故问。

  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

   ﹝经﹞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

   ﹝论﹞问曰:般若波罗蜜是何等法?答曰:有人言:无漏慧根是般若波罗蜜相,何以故?一切慧中第一慧,是名般若波罗蜜;无漏慧根是第一,以是故,无漏慧根名般若波罗蜜。

   问曰:若菩萨未断结,云何得行无漏慧?答曰:菩萨虽未断结,行相似无漏般若波罗蜜,是故得名行无漏般若波罗蜜。譬如声闻人行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先行相似无漏法,后易得生苦法智忍。有人言:菩萨有二种:有断结使清净,有未断结不清净。断结清净菩萨,能行无漏般若波罗蜜。问曰若菩萨断结清净,复何以行般若波罗蜜?答曰:虽断结使,十地未满,未庄严佛土,未教化众生,是故行般若波罗蜜。

   复次,断结有二种:一者、断三毒心,不著人天中五欲;二者、虽不著人天中五欲,于菩萨功德果报五欲,未能舍离;如是菩萨,应行般若波罗蜜。譬如长老阿泥卢豆,在林中坐禅时,净爱天女等,以净妙之身来试阿泥卢豆。阿泥卢豆言:诸姊作青色来,不用杂色。欲观不净,不能得观;黄、赤、白色,亦复如是。时阿泥卢豆闭目不视,语言:诸姊远去!是时天女即灭不现。天福报形,犹尚如是,何况菩萨无量功德果报五欲?又如甄陀罗王,与八万四千甄陀罗来到佛所,弹琴歌颂,以供养佛。尔时,须弥山王及诸山树木、人民、禽兽,一切皆舞。佛边大众,乃至大迦叶,皆于座上不能自安。是时,天须菩萨问长老大迦叶:耆年旧宿,行十二头陀法之第一,何以在座不能自安?大迦叶言:三界五欲,不能动我,是菩萨神通功德果报力故,令我如是,非我有心不能自安也。譬如须弥山,四边风起,不能令动;至大劫尽时,毗蓝风起,如吹烂草。以是事故,知二种结中一种未断;如是菩萨等,应行般若波罗蜜。是阿毗昙中说:复有人言:般若波罗蜜是有漏慧,何以故?菩萨至道树下乃断结;先虽有大智慧,有无量功德,而诸烦恼未断。是故言菩萨般若波罗蜜,是有漏智慧。复有人言:从初发意乃至道树下,于其中间所有智慧,是名般若波罗蜜。成佛时,是般若波罗蜜,转名萨婆若。复有人言:菩萨有漏、无漏智慧,总名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观涅槃,行佛道,以是事故,菩萨智慧应是无漏;以未断结使,事未成办故,应名有漏。复有人言:菩萨般若波罗蜜,无漏无为,不可见无对。复有人言:是般若波罗蜜,不可得相,若有若无,若常若无常,若空若实。是般若波罗蜜,非阴界入所摄,非有为、非无为,非法、非非法,无取无舍,不生不灭,出有无四句,适无所著。譬如火焰,四边不可触,以烧手故。般若波罗蜜相,亦如是不可触,以邪见火烧故。

   问曰:上种种人说般若波罗蜜,何者为实?答曰:有人言:各各有理,皆是实。如经说五百比丘,各各说二边及中道义,佛言皆有道理。有人言:末后答者为实,所以者何?不可破、不可坏故。若有法如毫厘许者,皆有过失可破,若言无亦可破。此般若中,有亦无,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如是言说亦无;是名寂灭无量无戏论法。是故不可破、不可坏,是名真实般若波罗蜜,最胜无过者。如转轮圣王,降伏诸敌而不自高,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能破一切语言戏论,亦不有所破。

   复次,从此已后,品品中种种义门,说般若波罗蜜,皆是实相。如是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能具足六波罗蜜。

   问曰:云何名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能具足六波罗蜜?答曰:如是菩萨观一切法,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空非实,非我非无我,非生灭非不生灭;如是住甚深般若波罗蜜中,于般若波罗蜜相亦不取,是名不住法住。若取般若波罗蜜相,是为住法住。

   问曰:若不取般若波罗蜜相,心无所著,如佛所言:一切诸法,欲为其本,若不取者,云何得具足六波罗蜜?答曰:菩萨怜愍众生故,先立誓愿,我必当度脱一切众生。以精进波罗蜜力故,虽知诸法不生不灭如涅槃相,复行诸功德,具足六波罗蜜。所以者何?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故。是名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

   释初品中赞檀波罗蜜义

   问曰:檀有何等利益故,菩萨住般若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具足满?答曰:檀有种种利益:檀为宝藏,常随逐人;檀为破苦,能与人乐;檀为善御,开示天道;檀为善符,摄诸善人;(施摄善人与为因缘故言摄)檀为安隐,临命终时心不怖畏;檀为慈相,能济一切;檀为集乐,能破苦贼;檀为大将,能伏悭敌;檀为妙果,天人所爱;檀为净道,贤圣所游;檀为积善福德之门;檀为立事聚众之缘;檀为善行受果之种;檀为福业善人之相;檀破贫穷、断三恶道;檀能全获福乐之果;檀为涅槃之初缘,入善人聚中之要法,称誉赞叹之渊府,入众无难之功德,心不悔恨之窟宅,善法道行之根本,种种欢乐之林薮,富贵安隐之福田,得道涅槃之津梁,圣人大士智者之所行,余人俭德寡识之所效。

   复次,譬如失火之家,黠慧之人,明识形势,及火未至,急出财物;舍虽烧尽,财物悉在,更修室宅。好施之人,亦复如是,知身危脆,财物无常,修福及时,如火中出物;后世受乐,亦如彼人更修宅业,福庆自慰。愚惑之人,但知惜屋,[匆/心][匆/心]营救,狂愚失智,不量火势,猛风绝焰,土石为焦,翕响之间,荡然夷灭。屋既不救,财物亦尽,饥寒冻饿,忧苦毕世。悭惜之人,亦复如是,不知身命无常,须臾叵保,而更聚敛守护爱惜,死至无期,忽焉逝没,形与土木同流,财与委物俱弃,亦如愚人忧苦失计。 …

《大智度论卷第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