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食粮
by Buddhadasa Bhikkhu
佛使比丘
-------------------
目次
英译导言
物质快乐与精神快乐
战争与和平
平衡的铅锤
「法」的食粮
研究教法的益处
修习戒定慧三学
涅槃的滋味
-------------------
英译导言
在佛使比丘审察过这本书后,很清楚地,书名和文中所隐含的比喻都会恰当地译成英文。书名:「Ahan chai」其实可以翻译成好几种方式──「心的食粮」、「心灵食粮」或「精神食粮」,我选用了最后一组名词,因为它最接近原义,而且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把它改成更有趣的书名。
本书是讨论不同的食粮,这些食粮是用来滋养思想以及超越一般思想的禅定。在文中佛使尊者不断地区分物质和精神的「食粮」,他透过种种的教示和例证,讨论什么是感官物质和精神的「饥饿」,本书整个主题在说明两种食物的不同需求,以及这不同需求所追寻的或因之而衍生出来的价值观。佛使尊者所说与食物有关的明喻和隐喻都非常清楚,而且由于它们是如此地贴切,因此,可以用来作为教材。
在讨论两种「饥饿」时,很自然地,也掺杂说明物质和精神上的「饱足的」、「满意的」以及「过腻的」这些形容词的意思。在英文里,有时我们指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说些什么,叫「废话」(full of it),但泰文中没有相类似的片语,比较符合佛使尊者所说的辞意,是指那些只对物质欲望感到满足的人,常常忽略他们精神上的需要。
在本文中,佛教专有名词改用上座部的巴利语,而不是用大部分人较习惯的梵语,例如「法」用Dhamma而不是Dharma,「业」用Kamma而不是Karma,「涅槃」用Nibbnna而不是Nirvana。
非常感谢佛使尊者留给我们的丰富教导,这是最伟大的礼物;也很感激他在我访问泰国南部期间,为我牺牲时间。他圆寂于一九九三年七月,我希望这本小册子的再版,能使他的教法更加延续下去。
感谢班雅特(Banyat)法师、苏投尔(Sunthorn)法师以及芝加哥佛法禅修中心的建议,使此书能翻成英文;特别感谢玛丽柔蒂(Mary Roddy)坚定的协助和鼓励;也要感谢恰宁细(Chalermsee)、谛尔昧达(Teal Metta)以及我无法一一列举的所有的老师。
葛兰特.叶.欧森( Grant A. Olson)
北伊利诺大学东南亚究中心
物质快乐与精神快乐
1
所谓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些外在感官的满足是来自世俗、物质的食粮;而最高的喜悦,则是来自不受物欲干扰的宁静心灵,它是由法食所满足的。
2
不论以世俗的角度或「法」的角度来看,生命的目的在于达到文明最高的境界,因此,生命必须汲取世俗的和「法」的两方面的食粮,如果仅有其一,那么生命是不完整的。
3
物质的快乐不难获取,精神上的快乐却是不易得到;物质的快乐容易感受和察觉,而精神上的快乐却难以捉摸。然而,只有少数人接受这个事实,因为他们认为只要获得物质上的快乐,心灵也必然会感到快乐,而且,他们笃信世界上除了物质快乐之外,并无其他的快乐存在。
4
物质或世俗的快乐必须不断地「吃」、「喝」才能维持,但只有为了停止饥饿之苦时,才是真正需要去吃、喝的;相反地,精神上的或「法」的快乐不需要靠吃、喝就可以获得。
5
崇尚物质及世俗快乐的人认为「心灵属于肉体」;而崇尚「法」的精神的快乐者,认为「肉体属于心灵」;前者仅知半个世界,而后者则认识了整个宇宙。
6
追求物质快乐的人,必须不断应付他的欲望,直到满足为止;而追求精神快乐的人,则可以用控制感官来超越饥渴,直到感官欲望消失与平稳下来。
7
前者为了因应饥饿的需要而汲汲营求事物,并且把它当作是一种快乐;后者则以减少、降低饥饿的需要为乐;前者以为愈能满足欲望愈好,后者则认为愈是超越欲望愈好。
8
凡是沈溺于物质快乐的人,会乐于不经思索便屈服于欲望中,他们会呼朋引伴,只为寻找这样的快乐,因为除此之外,他们不知道有什么是更美好的。
9
只寻求满足欲望的人,即使是应合了他的欲望,心灵依然无法感到满足,他们仍需要可望而不可及之新奇事物的刺激,他们所体验到的不过是吃时的短暂快乐,以及从饥饿之苦中得来的一时解脱。
10
陷在物质快乐中的妄想者,经常抱怨业障太重或运气不佳。当他生病时——这原本是身体上偶尔会出现的情况,他们却要说成是无与伦比的霉运;当追求那遥不可及的好运遇到挫折时,他们就归咎于世上毫无公理,只有残酷的命运。
11
凡是被物质蒙蔽心灵的人,终究会向劣根性屈服,而且与世界为敌,他们心中充满着一种自认为难以超越的永恒业力,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忍受折磨及咀咒恶运。
12
即使那些崇尚物质享受及喜好享乐的人,自欺地以为这种快乐O时髦的、实在的,上天也非常清楚他们是在欺骗自己,打妄想而已。
13
有些人在每天的生活中,常常摇摆于哭笑之间,他们的心灵不断地处在高亢和消沈中,他们根据荷包的膨胀和收缩,或以是否有能力得到他们所想要的,来决定心情的上下和起落。
14
这一类的人只剩下很少的意志力,凡是他们所能感受到的,都归因于「心灵属于肉体」,也就是说心灵只是肉体的偶发之念,因此,当他们一体验到物质上各方面的快乐时,就认为那已是至高无上的「快乐」了。
15
即使这些人偶尔会想到精神的快乐,也仅只是当成为了达到物质快乐的一般参考而已。他们所谓「精神的快乐」和真实的快乐完全不同,因为当他们的心不断地摇摆时,精神上怎能有真正的快乐呢?不论他的心灵是高亢或消沈的,都只是不同形式的精神折磨和压力而已。
16
凡是沈溺于财富、地位、名声及交际应酬等物质享乐的人,心灵必然会达到某种高亢;一旦他们财富消失、职位下降、不受重视或令人厌烦时,他便会意志消沈;但是不论是二者中的那一种,都会以同样的力量干扰情绪及心灵。
17
人们一旦获得他想要的,就会变得烦乱不安!如果不能获得他所要的,也会烦乱不安!一旦生活中弥漫着黑暗,便会认为寻求快乐就是「涅槃」。事实上,这些人还无法由痛苦中挣脱出来,他们所经历的快乐不过是一种束缚他们,使他们陷入深渊的假相罢了。
18
具有慧眼的人,能如实地看清世俗肉体的或物质的快乐本质,他们知道当你被蒙骗及单取一个领域的食粮时,是怎么一回事,只了解快乐的一个领域就如同只了解半个世界一样。
19
凡是真正认识这个世界的人,会对「法」的快乐及真正的精神快乐表示敬意,他们把物质及外在的事物看成只是权宜之计,而且他们了解,人只是恰当地运用这些外物来寻得精神上的快乐罢了。
20
凡是明暸这个世界的两个领域的人,必然确信「肉体属于心灵」,因为和心灵相比较,肉体是微不足道的,而且必须得依赖心灵,心灵的力量永远是首要、稳定并且崇高至上的。凡是明暸世上两个领域的人,必然明白追求精神食粮是比较好的。
21
心智不容易成长和开拓,而且它不断地发展,直到证得涅槃为止,当真正到达这种解脱时,即成就了至高无上、无穷的快乐。
22
物质上的快乐是无法使人进步的,充其量只能在消耗色、声、香、味、触及法等六尘之后,感到满足了胃口及身体变得肥胖罢了。
23
无论在过去、现在或未来,都没有人能因世俗的东西就心满意足,因为在世俗的领域里,满足必须以「不满足」作为燃料,一旦满足了,欢乐也随之结束。不论再怎么费力找寻,都无法平息「欲望之火」,因为每当这些火焰才开始平息,就又再开始寻找更多的柴火——根本没有留下时间去体会真正的满足。
24
追寻精神的食粮是有价值又荣耀的行为,它能实现崇高的理想,较之于追求物质的满足,它是更难、更值得尊敬、更令人愉快及宽心的事。
战争与和平
25
追求物质的快乐导致战争,追求精神的快乐则带来和平。只要这个世界继续崇尚物质主义及追求物质的快乐,和平就会无望,尽管成立再多的国际和平组织,也于事无补。
26
崇尚物质的人最重视他的躯体,宁可牺牲一切来饱足它;重视精神的人则看重心灵,宁可牺牲一切以换取心灵的祥和、平静。
27
一味追求物质的人,必会和他人有所冲突,因为物质快乐是来自利用他人,或仰赖外在因缘环境所获得的。因此,有自私就有冲突。
28
战争是个人私利的冲突,这冲突是因为不同的世俗快乐观所造成的;而世界性的战争则起源于各国间私利的对立。
29
追求精神快乐的人不会与人起冲突,因为他不会要求别人,也不依赖别人,只会为别人牺牲。
30
个人或社会的冲突,经常会演变为战争,但这战争绝不是追求精神快乐者所造成的,因为烈火绝不会源于冰冷之物。
31
追求物质食粮是简单、肤浅的,而且它会导致战争;寻求精神食粮则是困难而且深奥的,它将导向和平。而由于世上大部分的人只是盲从他们的直觉或劣根性,因此,有时候世间所呈现出来的与触目所及的,似乎只有物质主义存在。
32
有一天,人们将无法再激发灵感,也找不回追寻精神食粮的途径。最后,除了自私及欲望之外,人类的心灵将是空虚的,而这也将是烈火大肆凌虐地球的时侯了。
平衡的铅锤
33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人追寻精神上的快乐,然而,这极少数的人就像铅…
《精神食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