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锤一样,牵制着这个世界,使它不致于为黑暗时期的最后烈火所吞噬。
34
追求精神快乐的人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别人说:「我们代表着那防止你们太快跌入火海的平衡力量,如果连我们都像你们一样的话,这个世界会瓦解得更快,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决定要坚守自己岗位的原因。」
35
在过去的年代里,佛陀是追求精神快乐的主要领导者,他被看作是「至尊」,而且因为「法」的力量,使他成为后代人们的依归。他所宣扬的教法帮助世界走上正轨,免于分崩离析,即使是那些没听过他的名字的人,也曾受益于他的教法。
36
如果这个世界,就像时下的人们所做的一样,渐渐地摒弃追寻精神食粮,转而求取更多的物质快乐时,佛陀也无能为力了。
37
即使有憎恨走在精神之道上的人,只要佛教徒继续地重视追寻精神上的快乐,我们就可以说,佛陀的法脉就能持续不中断,这种精神上的追寻却像铅锤一般,能指引出自身安定的方向并且维持整个世界的平衡。
38
真正的佛教徒必须深信肉体属于心灵,滋养精神比维持肉体更重要;而且他们必须重视宣扬追求精神的教法,以嘴巴或仪式弘扬佛法,并无法使人成为真正的佛教徒,因为真正的佛教徒不会是唯物主义者,也不是完全的唯心主义者。
39
一个阻碍他人进步的佛教徒,远比一个非佛教徒更危险!当黑暗时代来临时,只有那些追求精神食粮而有功德的真正佛教徒能够活下去。
「法」的食粮
40
世俗与「法」是不同的,因为前者追求物质主义,后者则致力于从物质主义中解脱出来,而也正是这种解脱,提供了精神的食粮。
41
肉体需要世俗的食粮,心灵则需要「法」的食粮。那些将心灵摆在第一位,把它当成是协调身体功能者的人,只以最节省的方式维持肉体基本所需,除此之外,都把时间用在追寻精神食粮上。
42
超脱物质主义之道是件很难理解的事,因为通常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物质主义的奴隶。许多人大肆挥霍物质以期提高自己的地位,并且在人群中突显自己,他们认为自己掌控着物欲,而且已经不受物欲所役,却没有人意识到,这种种的悲哀正是来自于对物质主义的执着,而这悲哀是因为物欲的影响已超过了心灵,他们根据那些无谓的妄想而蔑视心灵的重要。
43
当心灵愚痴的主人沈溺于物质的享乐,使心深受毒害时,心也就失去了平静,因为心灵的主人忽略了要以它所需要的特别食物来滋养它,所以人也不可能拥有真正平静的心。
44
所有的劣根性都在蛊惑我们去追求权力和欲望,因此当劣根性征服我们时,心灵就无法显现出正常状态或高贵的本性。人们不停地忙碌,只是为了满足低层次的感官享受,或是我们所谓的物质上的享受。
45
人一旦缺少精神食粮,即使是最基础的精神食粮,他也无法领会或维系精神上的快乐,生命会莫名其妙地变得消沈和可悲。
46
只有婴儿无法为自己想到精神方面的事。唯有研究「法」才会对我们有益,「法」的研究就如一门学问,是心灵的基本食粮之一;第二步牵涉到自己对这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接下来便是得到喜乐与宁静。当证得涅槃,而且能把它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时,才能说是发展圆满。
47
研究教法首先使我们明白,就生命而言,有肉身与法身两种层面。父母的照顾使我们身体茁壮,蔬菜、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等多种因素,也促进我们身体的成长;但法身则关系到我们身、口、意的整体健康。这两种层面是解脱的基础,它们维持、滋养了所有的成长。
研究教法的益处
48
研究教法使我们逐渐了解到,如果只有滋养肉身,不过是填饱生命的一半,而另一半的心灵仍是营养不良。这样的结果造成虚有其表的健康,而心灵仍是困惑、忧虑且贫乏的。
49
孩提时代因为有人照料,我们几乎不曾面对忧虑,而且也还没成长到能够全然体验到感官的需求。一旦长大成人,就时常生起忧虑,因为我们的肉身和法身失去平衡──肉身成长了,但法身成长的脚步却赶不上它。
50-
总而言之,研究教法使我们明白,为了利益法身,我们应该实践教法,否则我们另一半的生命就会死去。一旦我们熟知这些教理,便能应用这些知识来滋养心灵,而这便成了我们修行的基础,这些教法构成了正知见,也是我们修道初期的曙光。
51
研究教法是控制及克服感官欲望的主要因素,当感官欲望被克服之后,便能体会到日益增加的宁静和体悟力。宁静来自于平息感官欲望,而体悟真理的力量,则来自于开启因情绪挫抑,被蒙蔽已久的心窗。
修习戒定慧三学
52
根据佛教的说法,只要我们能除恶行善,便能克服感官的欲望,在这之后,我们就要寻求净化心灵的方法,远离显而易见及隐晦不明的苦因,这些苦因包括所有不断形成的坏习惯。
53
换句话说,要克服感官欲望的力量就要控制言语和行为,这就是「戒」;能控制自己的心就是「定」;以此训练有素的心,体证并清楚明白深刻难懂的真理,就是「慧」,只有这种智慧能把感官欲望导向正当的途径。
54
控制欲望给予心灵喘息的机会,使心灵免于受意念的疲劳轰炸,我们也因此能免于受好、坏意念的支配。以控制欲望得来的宁静,作为心灵的食粮,这食粮能使我们的修行达到更高的层次。
55
当人可以获得穿透纷乱、幻相及蒙蔽住心,使心灵无法看清楚真理之现象的洞察力时,这种洞察力就可以将各种幻相连根拔起,除去因误解而产生的疑惑或因被误导产生的困扰以及瞋恨和迷惑,使心灵达到无上的光明、安定与宁静。
56
仅仅是研究「法」,只能得到由推理得来的臆测和假设的知识;那些在研究中体验到真理的人则能获得深入的洞察力;而真正地修习佛法,是要能穿透无明的帘幕。
57
这真是奇妙啊!心灵纷乱的人能借着敞开心胸、听取别人的教导治疗自己,他们能持续治疗并观察自己,直到他们逐渐克服自己的困境。
58
明白自己受困于人生的问题,且持续地被(根本或细微的)妄想所拖累的人,借着自我思考或就教于有经验的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人一旦能正确地检视自己的处境,就能克服问题,获得清楚的洞察力,并且体验到真正的快乐。
59
深入的洞察力导源于克服困难,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滋润,它来自于我们有效解决问题后所生起的自信。这种深刻的洞察力是一种很高的层次,比一个聪明的推销员所拥有的机智还要宝贵,甚至连崇尚物质主义的人,都会承认这种洞察力可以带来快乐。
60
真正的艺术家借着看清自己并成功地克服困难的目标以寻求快乐,艺术家们并不满足于他们所得到的金钱或奖品,因为这些只不过是商品罢了。
涅槃的滋味
61
涅槃是洞察力的结果,它提供了完全看透人生问题的精神食粮,在初期这种洞察力可以被称为「见道」或「入流」。
62
当心灵不断受到滋养而证得涅槃时,人便已消除所有的染污和盲从,而以涅槃的甘露来滋养心灵。宁静便是涅槃的滋味!而宁静的心便可提供其他事物食粮!
63
宁静意谓着一种来自心灵的平静,此时心灵已达到涅槃或一种开放、「空」的境界,这境界造成解脱,解脱是一种超越所有事物的情境,它超越身心、超越限制身心的所有理则,除非在假想的状况下,它是没有人可以设限的。
64
当沐浴时我们感受到水的清凉,当心灵达到最终的目标时,它便感受到涅槃的宁静。这种宁静是一种殊胜、最高层次的精神食粮。
65
一旦我们有了深刻的洞察力,所有心里上的晦暗都会一扫而空,而且能体验到涅槃的宁静。这种感觉很难使一般人明白,也很难用言语描述,虽然我很想告诉你,却不知道该如何来说它。
66
不要轻率地谈论涅槃的滋味,因为即使是独处的感觉或定的初期阶段都很难用语言形容,或说出来。因为这些滋味是不同寻常的、奇妙的,并且异于一般人的体验。
67
从未尝过甜味的人是无法形容甜的滋味,他们只能到处说:「甜的,甜的。」这种滋味很难说明,就像涅槃的滋味一样。涅槃的滋味要比你舌头上尝到的滋味更难解释,不论是用比喻还是假说,都无法表达这种感觉。
68
从未尝过甜味的人,不应该断言甜味不存在世上。他们应该找一些糖来尝尝,看甜味到底是什么滋味?相同地,尚未证得涅槃的人也不应该否认涅槃的存在,应该努力使自己能尝到它的滋味。
69
大海与陆地的交接处只是一线之隔,然而,鱼却无法知道或想象陆地上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涅槃就像一座避难的岛屿,却很少人愿意奋力游向它,这就像被网捕到的鸟一般,很少能逃出猎人的手掌心。
70
沈溺在世俗中的人,只知道物质世界及欲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质或世俗的食粮。当你只知道这个层面时,就像鱼拒绝相信有陆地一样,拒绝相信有出世间的存在。
71
要登上陆地,就需吃我们已谈过的精神食粮。时下很少人对这精神食粮感兴趣,因为很少人知道有「陆地」的存在,或者想登上「陆地」。
72
精神食粮有多种的层次和不同的滋味,因此很自然地,无论何时,人们总是到处品尝,而且吃下他们所想要的不同食物。然而,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有些人并不像他的同伴一样地沈溺在世俗里。
73
想象我们现在正置身海边:当有些人上下浮动以保持头在水面上时,有些人已从沈溺中走出,试着找寻岸边。假如我们将这些人看得更清楚些,可以发现有些人在找寻岸边,有些人可以看到岸边,有些人正向岸边游来,有些人已经接近岸边了,有些已经站在浅海,而有些人则已顺利上岸走上沙滩,安适地坐着。你是属于当中的那一种呢?没有人比你自己更能回答这个问题!
74
只要佛陀的教法常在,就永远会有吃得太多或厌烦物质食粮的人,开始找寻更高品质的滋养品,这些追寻精神食粮的人会持续得到某些心灵食物,然后将它再三咀嚼。当你饱食世俗之味后,还有许多更高的层次等着你去体验。
《精神食粮》全文阅读结束。